汽车三包8年难产 中国汽车维权之路有多长
出了问题谁说了算,汽车三包最纠结的难题
虽然汽车三包未出,但近期出现的国内换车胜诉第一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2009年11月,江苏宜兴市民任某花费21万余元购买汽车一辆,在此后的近两年间,该车变速箱频发故障,先后三次返厂更换。后任某提起诉讼。今年2月,江苏宜兴市人民法院最终判决任某胜诉,这也是目前我国判决4S店进行整车更换的首起案例。
近三年国内新增机动车超过5000万辆,在这种超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如此巨大的保有规模下,只有一名汽车消费者实现了问题车辆更换新车,实际上是一种尴尬,凸显了我们汽车社会的不成熟。汽车专家贾新光说。
业内人士注意到,与去年的版本相比,目前汽车三包规定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包期限、主要零部件和总成的三包条件、争议的解决、罚则的增加和篇章结构的调整等五个方面。
出了问题谁说了算,就是汽车三包最纠结的难题,缺乏一锤定音的权威机构和科学检测方法。汽车业内专家钟师分析,从表面看,汽车三包确有难以厘清的操作困境,但深层次而言,三包出不来,仍是各方利益博弈所致。
汽车三包涉及消费者、经销商、维修商、生产商各方,利益关系复杂。毫无疑问,对于汽车厂商而言,三包推出会让产品、运营成本提高,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汽车厂商。
一位国内车企负责人坦言,目前车市形势不好,国产汽车受冲击很大,普遍采取低价入市的策略,溢价能力不断下降。一些起初15万元的车型,一年后就在市场冲击下不得不退回10万元之内,这种极薄的利润,很难抵御三包可能带来的成本冲击。
用车市场信息联系会秘书长饶达说:一方面,车厂对于汽车保修的成本尽量压低,导致修车商会觉得这是效益不大的鸡肋,三包可能减少其盈利;另一方面,根据目前三包征求意见稿,汽车如果出现问题先找经销商修理,到达规定次数仍修不好就可退、换,但如果由于经销商维修水平不足导致没修好的情况下,生产厂商就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就是说经销商承担全部损失,这对经销商冲击很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
[2]
[3]
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