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红军师长学关云长刮骨疗毒 因伤口感染去世2

发布日期:2014-11-23 07:50:19 浏览次数:1603

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共32间房间,约900平方米。据萧明在《回忆红军医院》中的叙述,“当时的楼板是很粗糙的,屋顶也是杉皮盖的,没有倒板,从杉皮的缝隙间能看到天”。中间走廊,南北各半,楼上楼下设有阳台,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晒太阳等。有办公室、门诊室、手术室等医务人员的工作室,能容纳伤病员几百人,重伤员住楼下,轻伤员住楼上。张子清、王展程等红军将领都在此住过院。

医院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嵘,党代表是肖光球;医院党总支成立后,曾志任书记。院部下面设医务室,有10余个医生,西医医师有资彬、徐鸽等,中医医师有谢秋月、李保山等,草药医师有伍海泉、伍文奎等;段执中任医务室主任,他医术较好,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过来的医官。除医务室外,还设有一间药房;30余人的看护排,10余人的事务排,配有炊事班长、文书、司号员、理发员等;另有30余人的担架排。医院起初并没有挂牌命名,后有人提议取名“红光医院”。人们在白木板上用墨笔写下了“红光医院”4个大字,挂在医院大门上。经考证,红光医院就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所正规医院。

由于井冈山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红军医院里的医生、药材和医疗器械严重缺乏,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碘酒、盐水与酒精也时常供应不及。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当时有个战士,在新城战斗中左胸负伤,肺里生了蛆,医生只好用肥皂水洗净手,然后伸进伤口捉蛆,再用盐水冲洗。广大医护人员没有向困难妥协,千方百计战胜困难,为红军医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对医生极其缺乏的情况,医院就找来当地一些懂草药的土郎中来解燃眉之急。当时,在战士们中流行一些皮肤病,吃中药也不行,没办法治。后来,当地郎中就传授一些土办法,或擦或服,效果还真不错。医治感冒也是用土办法,就是用一个小碗放上酒,再放一节葱,用火烧,然后把衣服脱光,两手蘸着酒往身上猛擦。然后再用被子盖起来,睡一睡,让他发汗。一出汗,感冒就治好了。开国上将、时任红四军三十一团二连连长的张宗逊回忆道:“……医生每天用竹片捅到伤口里,把旧纱布拿出来,换上新的,换药时痛得难忍,总不见效。后来请来本地的一些草药医生,也不知用的是什么草药,有草根、青草、树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后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弄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为了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除从敌人那里缴获一些药品之外,都是自己用土办法解决。据时任小井红军医院看护班长的王云霖在《小井红军医院及其他》中回忆:“比如治疗用的凡士林,就是用猪油代替”,“没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来煮医疗器械,土法消毒”,或者是用食盐水消毒,食盐紧张,就改用金银花作为消炎的代用品。解决药品极端缺少的另一个方法是组织当地中草药医生和群众上山采药。采药时,一般由懂行的人先采集标本,然后大家照样子去采,当时采集的有紫苏、黄连、鱼腥草、金银花、紫金牛、凤尾草、南天竹、钩藤、土茯苓、木通、首乌、麦冬、接骨草、车前草、土黄柏、五瓜皮、厚朴、海金纱等100余种草药。医院又组织人员将采集的草药洗净、切片、晒干,后作成煎剂或研粉做丸,如薄荷、抗疟丸、赤痢丸、感冒丸、散血丹、伤风止咳散等。医院为此还总结了许多治疗伤病的有效偏方,并且还编写了药书。

医疗器械的短缺问题,也是医护人员采用土办法来代替。比如,探针是竹子做的,长的有一尺左右,一般六七寸长;消毒用的盒子是自制的,他们把大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再把中间的节疤削掉,破成两半,再把中间的一部分削掉一些,做成盒子样的用具,用来消毒。镊子也是自制的,即将竹子削成很扁的薄片,再放在火上一烤,把它一弯,就成了镊子。一块普通的绷带,他们都是洗了又用,用了又洗,从来舍不得轻易丢掉,直到最后完全不能用为止;在没有纱布时,就用土布代替纱布。曾任过北京军区251医院院长的吴树隆,后来回忆了当时红军医院在医疗器械短缺下做手术的情景:“当时做外科手术时,没有骨锯,就用木匠的小锯子,是那种细齿的小锯子来做断骨手术;没有手术刀,就用杀猪刀来开刀。尽管条件这样差,可是伤病员来了一批又一批。”

井冈山的斗争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加上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致使红军的生活雪上加霜。对此,时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1929年2月25日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记载得非常详细:“红军中的生活与经济是非常之艰难的。拥有数千之众,每个月至少要1。5万元作伙食费,米还是由当地筹办的,经济的来源全靠去打土豪……红军中的薪饷,早就废除了,只有饭吃,有钱的时候发一二块钱的零用钱。最近几个月来,不讲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这个经济问题,要算红军中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红军医院伤病员们的生活也差不多是如此,时任红四军一营一连连长、开国上将陈伯钧在《从古城会议到八月失败》中回忆道:“当时的伤病员每天只发了三分油、盐、柴、菜钱,发七天就得拖十天。”“有时三个月闻不到肉味。”“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每人只有一两件单衣,一床毯子,白天披在身上当衣服,晚上加上禾草,又当被子。”为了尽快解除井冈山上伤兵们的痛苦,毛泽东向上级申报几乎到了乞求的程度,他说:“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

然而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地下交通极度困难,井冈山上的红军伤病员们尽管迫切盼望得到上级的支持和援助,但正如毛泽东所说:“湖南省委答应办药,至今不见送到。”“吉安县委一点帮助都不给。”但是红军伤病员没有什么怨言,相反,他们对这种艰苦生活表现得很乐观,喊出了“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口号,还经常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为了解决吃的问题,他们自己行动起来,开荒种冬瓜、南瓜、空心菜和茄子,主要是种南瓜。开国少将、有“工兵王”美誉的王耀南在《艰苦奋斗在井冈山》一文中对此做了生动的回忆:“小井医院党代表曾志亲自动手种南瓜,她要求每个人种四棵。有些同志是轻伤病员,身体好些,当然可以种,有些重伤员,残废了,起不来,走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伤病员互相帮助,有的战士不是种四裸,而是种了十几棵,这就保证了平均每人种四棵。大家种南瓜的情绪很高。有的轻伤员说,我多种是为了以后给重伤病员吃,不要把他们饿倒了。”这样一来,很快地形成了种南瓜的群众性热潮。当时有位赵排长,脚被打伤了,在稍好了点后,他便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硬要去种南瓜。医务人员叫他不要去,他说:“我的腿坏了,可我还有手,干不了重活,还可以干轻活,我不能挑粪,还可以浇水,可点点籽。”

尽管当时红军医院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它还收治了很多俘虏兵。时任红军医院护士的肖明回忆说:“部队打仗时,医院的医生、担架排就随部队上前线救护伤员,国民党的俘虏兵受了伤的,我们也给他治疗。”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攻克宁冈的新城之后,抓了400多个敌军俘虏,战士们对国民党反动派怀着极大的仇恨,对这些俘虏:有的不给饭吃,有打有骂的,有伤不给药吃,甚至有的战士用石头去砸俘虏的脑袋。毛泽东知道这事后,在宁冈县茅坪攀龙书院门口召开的军民大会上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俘虏政策:“不打骂俘虏,受伤者给予治疗,愿留的收编入伍,要走的发给路费。”他教育红军战士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那些俘虏,也是被抓来当兵抵炮灰的,要瓦解敌军,我们不仅不虐待俘虏,还应当优待俘虏。”就这样,毛泽东在井冈山第一次提出了“医治白军伤病兵”政策,这成为了后来中共“优待俘虏”政策的历史渊源。

[责任编辑:郝鹏飞]

第1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

2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3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