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舌嫩苔厚的症状起因

发布日期:2014-10-14 14:43:42 浏览次数:1595

发布时间:2012-11-06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93人关注

清阳不升【概念】清阳不升证是脾气不足证中之一种,指的是清阳之气不升,则不能温养头部、肌表、四肢等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脾胃受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呆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

清阳不升证常见于「眩晕」、「耳鸣」、「耳聋」、「痿躄」、「泄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脾气虚证」相鉴别。

【鉴别处理】

清阳不升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

如眩晕病中出现清阳不升证,则多兼见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体倦乏力,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多寐,舌苔白腻,脉濡弱、或沉滑等「阳为湿困」的特点。此由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聚,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而致。治宜健脾升阳,燥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合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加减。若在耳聋病中见清阳不升证,其临床表现多兼见视物不清,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声低气短,乏力便溏,舌嫩苔厚,脉濡细等「中气不足」症状,此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升阳益胃,方用益气聪明汤 (《东垣试效力》)。若在痿躄病中见清阳不升证。临床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肌肉消瘦,逐渐加重,食少便溏,面浮而无华,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等「气虚痿」的症状,此由饥饿劳倦,伤及脾胃,脾气不升,肺气不布,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证治汇补》指出:「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在泄泻病中见清阳不升证,则表现为久泄不止,甚或脱肛,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脘腹闷胀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下陷」的特点,此由脾胃虚弱,运则失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泄泻」,治宜健脾益气止泄,方用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在脱肛病中见清阳不升证,其临床表现每以脱肛久而不愈,气短乏力,出汗,肢体畏寒,懒言,食不知味等「中热下陷」证候为特点,此由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久泻不止,以致中气下陷,升提失司,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总之,清阳不升证,虽属脾胃气虚范畴,各证病机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不尽相同,临床应加以辨别。清阳不升证较多发生于素体瘦弱之人,因久病体弱,中气亏虚,常见精神萎靡,面色不华,气短声低,倦怠乏力,肢冷畏寒等症。妇女见清阳不升证者,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而致的子宫脱垂和气不摄血出现的崩漏,或清阳不升,湿气下流,出现带下绵绵而清稀等。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脾的清阳不升,可导致肾的浊阴不降,出现胸闷,腹胀,大便溏,小便少及头重体倦,食少纳呆,甚则尿闭水肿,舌苔浊腻,脉弦滑等。就整个机体而论,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而肝之生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热,肾之主纳气等,也需要脾胃配合以完成其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以产生多种病症。《吴医汇讲》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巳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清阳不升证: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中医大辞典》)。清阳不升证本属脾气虚证范畴,两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十分近似,□亦有一定区别。脾气虚的概念,此清阳不升的概念为广,脾气虚证可包括清阳不升证,而清阳不升证仅是脾气虚证的部分表现。从病因而论,清阳不升证,每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久病伤脾所致。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不能上荣于脑府、清窍,故见头晕,眼花,视物昏蒙,耳鸣,耳聋。脾气虚证,亦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所致。但脾气虚证是中焦脾胃功能衰弱证候的总称。它包括脾失健运(如脘腹胀满,泄泻便溏,食少纳呆。)中气不足(如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气短声低,食少倦怠。)清阳不升(如眩晕,耳鸣,耳聋,视物昏蒙。)中气下陷(如脱肛,久泄,子宫脱垂。)脾不统血(如崩漏,便血)等证。而清阳不升证,仅是指由于中气不足,脾失升清作用所表现出的症状而B以此可资鉴别。【文献别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证治汇补?上窍门》:「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肾肝之阴,若劳役过度,汗多亡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证治汇补?上窍门》:「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 四肢懒倦,眩晕少食者,脾虚。」「补中益气汤治阳虚气陷耳聋。 」《证治汇补?腰膝门》:「气虚痿者,因饥饿,胃气一虚,肺气先绍,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完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宜补中益气。」《证治汇补?下窍门》:「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营卫。若饮食起居内外之邪,伤于脾胃,传化失节,清浊不分,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泄泻矣。」《慎斋遗书?头晕》:「头为诸阳之首,病人头晕,清阳不升也,头重不能抬起,阳虚不能撑持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心肺阳也,随胃气而右降,降则化为阴;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升则化为阳。」(阎洪臣、许永贵)清阳不升证

清阳不升证虚弱土不生金,肺卫失养则洒淅恶寒。然此恶寒并非表症之恶寒,乃由脾胃内伤中气不足,卫阳不能顾护于外则洒淅恶寒。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脾胃论》明确提出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清阳不升阳气不能充养胸中,胸阳不振而惨惨不乐,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清阳不升证 - 简介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清阳不升阳气不能充养于胸中,胸阳不振而惨惨不乐,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故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培其本,黄芪甘温,补脾肺气,益气固表升提阳气,半夏陈皮化湿理气,少佐黄连以泻阴火,泽泻利湿清热以降浊阴,羌独活、柴胡、防风其性辛温升散皆属风药。东垣为何贯用风药?此本方之妙处所在:一则风药可以化湿,风药入通于肝能补肝之用助肝疏泄,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滞,此风能胜湿之理。二则风药能助肝之升发,实乃补肝之药。 《灵枢》曰: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也。肝之少阳之气升则脾之清阳升,全身气机调畅。 《六节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只有少阳胆气的升发则五藏六腑之气才能升发,故取风药以升发少阳之气。方中用白芍作用有二:1.补肝之体,益肝之用。2.以敛其逆气防止风药升散太过。甘草大枣益胃气。

此方升清降浊,补中有泻,散中有收,使气足而阳升,正旺而邪服矣。

清阳不升证 - 症状1.脉象:脾胃虚弱脉可见缓滑无力,肝郁不疏则见脉弦,清阳不升则寸脉沉。因此脉弦缓滑无力、寸脉弱即为主证。或见脉缓滑无力、弦濡无力。

2.舌象:常可见舌质淡齿痕苔白。

3.症状:脾胃虚弱常见腹痛腹泻,纳呆,倦怠乏力,腹胀,便秘等。清阳不升则九窍不利,九窍者五藏主之,五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故可常见清窍失养的病症如头昏头痛,耳鸣,鼻塞等。

只要主证见,兼证或见一二即可以升阳益胃汤治之,不拘限于治疗脾胃病症,符合上述指征不论内外妇儿皆可用之。

服用方法:方后注早饭午饭之间温服。早上79时之间乃辰巳之时正是肝当令,阳升之时,肝得时助则更能发挥升发疏泄之功。

清阳不升证 - 类型

清阳不升证1.脾虚不升胃脘胀满

症状:纳谷不馨 胃胀 便稀 头昏不清 舌质淡红 齿痕苔白

药方:陈皮9克,黄连9克,茯苓12克,羌活7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泽泻12克,柴胡7克,生黄芪12克,党参12克,防风7克,白芍10克,甘松8克.14剂愈。

临证体会: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虚则纳谷不馨。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利,浊阴不降则胃脘胀满。 《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上午乃阳气生发之时,今脾虚清阳不升故见头昏不清,上午重,后又因颈项酸楚找我(因此人乃我同学)又予原方加葛根愈。

2.脾虚不升胸阳不振

症状:胸闷 头疼 大便不爽 小便不畅 肩臂 痛脉 弦缓 滑舌偏红 苔腻灰

方予升阳益胃汤加减:陈皮10克,半夏10克,防风8克,白术10克,党参12克,羌活8克,生黄芪12克,茯苓12克,柴胡8克,黄连9克,泽泻12克,白芍10克,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5克。

临证体会:胸闷胸疼之病多从心治之。然脾胃有疾亦可引起。《湿热病篇》曰: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胸中乃大气所在,大气者贯心脉行气血,胸为清旷之野为阳气所居,今脾胃虚弱,清阳不能充养于胸中,故而胸闷。二便不畅者乃由中气不足所致。《黄帝真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肩臂痛者手太阳气郁而不行,故取风药散之。

3.脾虚不升痰阻失眠

清阳不升证症状:寐差可睡四五个小时 梦多 胸脘满 不欲食 恶心 便秘 脉弦 濡舌淡红 苔薄腻

脾虚肝郁湿困升降失司,拟健脾化湿升清。方宗升阳益胃汤:陈皮9克,黄连9克,茯苓15克,羌活7克,白术12克,半夏18克,泽泻15克,柴胡7克,生黄芪12克,党参12克,干姜5克,郁李仁30克,夜交藤30克,白芍10克,防风7克。14剂。

药后恶心止,胸不闷食寐可,便已不干,尚脘痞,脉弦濡寸弱。

上方加生麦芽15克鸡内金15克升麻6克14剂愈

临证体会: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乃阴阳升降之枢纽,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承,阴阳相交,则可成寐。 《营卫生会篇》曰:阳入于阴则寐。今脾虚湿困,阴阳交通之道路不畅,故而不寐。故方中取重用半夏化其痰浊交通阴阳,重者半夏还可用至3050克。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胃脘胀满、恶心、便秘,故以升阳除湿,举其阳则浊气自降矣。

4.脾虚不升清窍失养

症状:头痛 醒后出汗 稍累则出汗 口干 食差 左下腹痛 便稀 腿烦无力 西诊为结肠炎脉 濡滑舌质暗 苔白

方宗升阳益胃汤加减:陈皮9克,黄连9克,茯苓15克,羌独活各8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泽泻12克,柴胡8克,生黄芪12克,党参12克,干姜5克,木香6克,白芍10克,防风8克。7剂。药后头痛饮食睡眠好转,累后汗出减少,又于上方加浮小麦30克生龙牡2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连服十四剂诸症减。

临证体会:头乃清窍必赖于清阳充养,今脾虚夹湿清阳不能上达,清窍失养,故可见头痛。《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虚肝郁不疏而左下腹痛,脾虚清阳不升则下利,《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清阳不升证 - 食疗法

清阳不升证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克)甘草炙,各五分(9克)人参去芦,三分(6克)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克)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克)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白术三分(9克)

用法: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清阳不升证 - 补中益气丸

清阳不升证

补中益气丸功效1.国家医保甲类产品2.经典古方,源于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成方于1249年3.补中益气。用于脏器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肌无力

补中益气丸说明剂型:丸剂(水丸)成分: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规格:6g*10袋*100盒其他说明:1.国家医保甲类产品2.经典古方,源于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成方于1249年3.补中益气。用于脏器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肌无力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