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脱位23例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39-02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3807950.htm
【关键词】 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脱位;手法复位;外固定
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脱位,又称Bennett骨折〔1〕。骨折呈斜行经过第一掌骨掌腕关节面,骨折远端包括第一掌骨基底部的外侧向背侧脱位〔2〕。由于此类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并有掌腕关节脱位,虽易于徒手整复,但固定困难,易再移位〔3〕。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患者的痛苦。2010年9月~2012年10月笔者以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治疗23例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脱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3例中门诊14例,住院9例;年龄在15岁~45岁;病程在1周以内者16例,超过10天者7例。23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2治疗方法
2.1手法复位 可在非麻醉下进行,或局部麻醉取2%普鲁卡因2ml在骨折处注射后进行。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腕部,拇指向掌尺侧按压患腕第一掌骨基底部之突起处,另一手握住患侧拇指,纵向牵拉,同时患侧拇指第一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稍屈,术者将第一掌骨头扳向桡背侧,使第一掌骨外展略背伸,可感觉到第一掌骨基底部有滑动感,即可纠正骨折之移位及脱位。
2.2外固定 复位后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远端桡背放置一小压垫,胶布贴住,以控制骨折成角或关节脱位,掌骨头掌尺侧亦放置一小压垫,以防止掌骨因屈肌收缩时向掌侧屈曲,然后用遇热可塑形的丽珠固宝树脂绷带(丽珠集团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生产)两层,裁剪成长25~30cm、宽5cm的长条,用70℃热水泡软后敷在患肢前臂桡侧、腕桡侧、大鱼际直至第一指骨近节中段,保持第一掌骨外展背伸约35°,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轻度屈曲对掌位,外用绷带包缠,待树脂绷带冷却塑形后即可,固定时间4~6周,在此期间复诊调节绷带松紧度,拆除外固定后用中药熏洗,功能锻炼。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治愈:关节结构正常,骨折复位对位对线好,症状消失,功能及外形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关节复位,骨折愈合,对位对线尚可,外观无畸形,功能恢复尚可;未愈:脱位未恢复,仍见畸形,关节松动,功能障碍。
3.2 治疗结果23例病人中,治愈14例,好转7例,未愈2例。未愈为病程超过10天者,住院手术治疗,术中见骨折端有软组织填充。
4讨论
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脱位,多发于青壮年男性,有外伤史。由于第一掌骨的腕骨的腕掌关节结构与其他腕掌关节不同,第一掌骨基底凹形关节面座落在大多角骨鞍状关节面上,构成灵活而稳定的关节〔6〕。第一掌骨在轻度屈曲时,外力沿第一掌骨纵向传导,第一掌骨基底部与大多角骨碰撞后,向桡背侧脱位,由于第一掌骨基底部掌尺侧有强有力的尺侧(前斜)副韧带及第一、二掌骨间的前、后骨间韧带牵拉,使近端小骨块留在原位不动,远端骨块被拇展长肌腱牵拉脱向桡背侧〔7〕。此种骨折徒手整复较简单,在许多教材及文章中均有介绍,手法大同小异,通常能达到满意复位。在外固定时,由于拇内收肌,拇短屈肌向掌尺侧牵拉掌骨,与拇展长肌对第一掌骨基底部向桡背侧的牵拉形成杠杆作用,使第一掌骨基底部进一步突向桡背侧,因此大多数资料在提到此种骨折时认为:易于整复,难于外固定。许多临床骨科医师在使用外固定时,多考虑将患手虎口张开,使第一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均处于强力外展背伸位,在此位置上,掌尺侧各肌群处于紧张状态,使上述所提到的杠杆作用以及第一掌骨对大多角骨的纵向压力增大,易再发脱位。在本组病人中,所采用的固定方法仅将第一掌骨固定于外展背伸位,在第一掌骨头掌尺侧及第一掌骨基部桡背侧加上压垫,第一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处于对掌轻度屈曲位,使拇内收肌,拇指屈肌相对松弛,可减轻杠杆作用力及纵向应力,增加了外固定的稳定性。在选择外固定材料时,用可塑形的树脂绷带增加外固定物与皮肤的接触面,减少压垫造成的压疮,并能通过再次加热塑形的方法,随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及角度,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6/view-3807950.htm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