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療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分伸展型和屈曲型,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造成。伸展型骨折為膝關節伸展位受傷所致,骨折線由前下至後上斜行,屈曲位受傷時,可形成由前上到後下的斜行骨折(圖1),直接暴力作用下,也可發生橫型或粉碎型骨折。目前以交通事故和工農業外傷所致高能量損傷多見,常為粉碎型髁上骨折或經髁間粉碎型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的症状
1.全身症状 大多較股骨幹骨折為輕,休克發生率為股骨幹骨折的1/8~1/10。
(1)骨折之一般症状:主要表現為骨折局部之腫脹、疼痛及在股骨髁上部的環狀壓痛及傳導叩痛。
2.臨床特點 除骨折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畸形功能障礙外,應特別注意足背動脈有無搏動及其強度,並與健側對比。同時注意足趾的活動與感覺,以確定膕部的血管及神經有無被累及。
3.影像學檢查 常規之X線平片可明確診斷並清晰顯示骨折的類型及移位情況;有軟組織損傷,尤其是涉及神經血管損傷者,可輔以MRI或血管造影檢查。
股骨髁上骨折的診斷
股骨髁上骨折的檢查化驗
X線檢查,可顯示骨折及類型,涉及神經血管損傷者,可行MRI或血管造影檢查。
股骨髁上骨折的鑒別診斷
1.股骨下端急性骨髓炎:發病急驟、高熱,寒戰、脈快,大腿下端腫痛,關節功能障礙,早期局部穿刺可能有深部膿腫,發病後7~10天拍片。可見有骨質破壞,診斷便可確定。
2.股骨下端病理骨折:股骨下端為好發骨腫瘤的部位,如骨巨細胞瘤,骨肉瘤等。患者有股骨下端慢性進行性腫脹史,伴有疼痛遷延時間較長,進行性加重,輕微的外傷可造成骨折,X線片可明確診斷。
股骨髁上骨折的併發症
1.伸展型骨折常可致股後膕動脈損傷。
原因:①固定不正確或不堅強;②不合理的患肢功能鍛煉;③過度牽引;④感染;⑤骨斷端間有軟組織嵌入,一旦發生,可行手術取除,採用堅強的內固定和骨移植。
3.股骨髁骨折畸形癒合 股骨髁骨折畸形癒合常伴有股骨髁的關節面歪斜。
原因:①骨折斷端複位不佳,未能達到解剖複位或內固定物鬆動,固定不牢致骨折端的再移位。②股骨髁部骨折後,由於松質骨的嵌壓,複位後常有骨缺損,術中未能進行確實的植骨至癒合時該側又塌陷。③不適當的負重,致骨折端在非功能位癒合。股骨外髁的畸形癒合可引起膝關節外旋、屈曲和外翻畸形;股骨內髁的畸形癒合可引起膝關節的內旋、屈曲和內翻畸形。
原因:股骨髁間骨折常為多向移位,嚴重粉碎性骨折約佔1/2以上,這給手術內固定及功能鍛煉帶來很多困難,且內固定常有鬆動現象發生,其原因為:①股骨髁部嚴重粉碎性骨折;②內固定物選擇和使用不當,如術中使用的拉力螺釘未起到骨塊間的壓縮作用;③術後未使用外固定和不合理的早期功能鍛煉。
股骨髁上骨折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本病多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創傷是關鍵。在預防方面,本病的重點是在病人的護理,包括術前術後的護理,關心病人,注意合理的營養,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使患肢迅速恢復正常功能。功能鍛煉必須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醫治療
中藥治療
①內治法:根據骨折癒合過程,分為三期辨證治療,再根據年齡、體質、損傷程度、損傷部位進行個性組方配藥。一般規律是:骨折早期宜破,中期宜和,後期宜補。這種破、和、補的分期治療,就是在治療骨折的始終必須掌握治傷與扶正的關係。骨折初期是指骨折傷後l~2周,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氣消瘀法、清熱涼血法等,可用活血靈、解毒飲、活血疏肝湯;中期是指骨折傷後3~4周,常用和營止痛法、接骨續筋法、舒筋活絡法等,如三七接骨丸、養血止痛丸;後期是指骨折1個月以後,常用補氣養血法、健脾益胃法、補益肝腎法、溫經通絡法等,如加味益氣丸、特製接骨丸。
②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骨折損傷後的局部用藥,如敷、貼、洗、搽、撤、浸、熨等,根據骨折三期辨證,一般初、中期以藥膏、膏藥敷貼,如活血止痛膏,後期以藥物熏洗、熱熨或塗擦,如展筋丹、展筋酊。
股骨髁上骨折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以非手術療法為主。複位不佳、有軟組織嵌頓及血管神經損傷者,則需開放複位及內固定(或複位後採用外固定)。
(1)骨牽引:與股骨幹骨折牽引方法相似,惟牽引力線偏低以放鬆腓腸肌而有利於複位。如脛骨結節牽引未達到理想對位,則改用股骨髁部牽引,使作用力直接作用到骨折端。如有手術可能者,則不宜在髁部牽引,以防引起感染。
(2)下肢石膏固定:牽引2~3周後改用下肢石膏固定,膝關節屈曲120°~150°為宜;2周後換功能位石膏。拆石膏後加強膝關節功能鍛煉,並可輔以理療。
(1)手術適應證: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即考慮及早施術探查與複位。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