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伤肢应用气囊止血带,屈髋七十度,屈膝九十度。在胭窝近端用海棉垫子支托股骨远侧,在踝关节中立位下行跟骨牵引。在胫骨结节与髌骨下缘间取纵形切口,沿髌韧带内侧缘切开,显露平台下一厘米处作为进钉点。于髓腔轴线上以骨锥向下穿透骨皮质,置入导针并自近端向远端依次复位骨折,导针同时通过各骨折端,置人相应长度及直径的空腔髓内钉,退出导针,在C形臂引导下锁扣2枚远侧钉,借助近侧张力,通过插入手柄加压骨折区,在近端瞄准器引导下锁扣近侧锁钉,安置钉尾螺旋帽,冲洗、缝合切口。
手术过后的处理:
1、术后第1天患肢行持续被动关节活动,至各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正常为止。手术过三天以后,如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在患肢不负重的条件下借助拐杖行走。如患肢肿胀明显,可静滴2O甘露醇,每日2次。
2、带锁髓内钉的优点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但具有稳定的轴向固定,而且具有更好的抗扭转能力,保证了骨折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后正常生理结构的建立。该钉适应证广泛,用于粉碎性、多节段骨折时,可控制旋转及短缩畸形。
3、另外,以带锁髓内钉治疗骨折时可采用闭合复位技术,术中对骨膜的破坏小,术后可早期锻炼,缩短骨折愈合及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
并发症防治:
①感染:发生率较低,与骨折损伤程度和手术医师操作技巧、手术时间有关。
②置人物断裂:为带锁髓内钉术后主要并发症。选择足够粗的主钉和锁钉及采用半螺纹锁钉,保证锁孔与骨折处有足够距离,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动力式带锁髓内钉较少发生折断,因此静力式带锁髓内钉可在术后5~8周改为动力式。我们主张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不可早期负重。桥形骨痂通过骨折线后,可逐渐由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
③关节活动受限:由于手术切口是在膝前下部,由于术后伤口疼痛,患者常拒绝进行积极的关节功能锻炼,少数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所以手术过后膝、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均应早期进行。
④骨折畸形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约为百分之八。粉碎性骨折、不合理地采用动力式带锁髓内钉固定及术后过早负重均会导致畸形愈合。因此,对胫骨骨折患者常规使用静力式带锁髓内钉(特殊性况下可采用动力式),术后患肢不可过早负重。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