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表现:病人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检查时可见患侧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淤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一般说在粗隆间骨折局部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比股骨颈骨折明显,而前者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下方。往往需经X线检查后,才能确定诊断,并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
1.Evans分类法(图1)
(1)第一大类
指骨折线从股骨大粗隆的外上方斜向内下方者(小粗隆)。该类又分为以下四型:
①第Ⅰ型:系通过大小粗隆之间的裂缝骨折,或骨折间移位不超过3mm者。此型不仅稳定,且愈合快、预后好。
②第Ⅱ型:指大粗隆上方开口,而小粗隆处无嵌顿、或稍许嵌顿(不超过5mm)者,伴有轻度髋内翻畸形。此型经牵引后易达到解剖对位,且骨折端稳定,预后亦好。
③第Ⅲ型:于小粗隆部有明显嵌顿,多为近侧断端内侧缘嵌插至远侧端骨松质内。不仅髋内翻畸形明显,牵出后,被嵌顿处残留骨缺损,以致甚易再次髋内翻,甚至持续牵达4个月以上,也仍然无法消除这一缺损。因此,属于不稳定型。此种特点在I临床上常不被初学者所注意。
④第Ⅳ型:指粉碎性骨折,与前者同样属于不稳定性骨折,主要问题是因小粗隆部骨皮质碎裂、缺损或嵌入等而易继发髋内翻畸形。因此,在治疗上问题较多。
(2)第二大类:指骨折线由内上方(小粗隆处)斜向外下方(股骨干上端),此实际上系粗隆下骨折,易引起变位。主要是近侧端外展、外旋及前屈,而远侧端短缩及内收,此型多需手术治疗。本型又可分为两型,即单纯型与粉碎性。
概述: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66~76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3倍。Griffin和Boyd对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表明:伤后3个月内的病人病死率为16.7%,大约是股骨颈骨折病人病死率的2倍。如此高病死率的原因为病人年龄较大;造成骨折的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治疗手术相对较大。由此可见,转子间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如仅考虑骨折愈合,保守治疗即可奏效。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病死率较高,保守治疗中肢体活动长期受限,骨折合并症较多。因此,近年来一致认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及病人术后早期肢体活动。Horowitz报道,在转子间骨折病人中,牵引治疗组病死率达34.6%,而内固定组病死率为17.5%。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首选方法。
流行病学: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