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眼眶击出性骨折怎么治疗

发布日期:2014-10-25 04:48:38 浏览次数:1595

眼眶击出性骨折病因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详细介绍:

据Crumley(1977)324例致伤原因统计,车祸占65%,拳击16%,钝器伤11%,跌伤6%,其他伤2%,其发生机理如下:

(一)眶内压骤增学说

眼前部受到钝器撞击,眶内组织向眶尖部挤压,眼内压急剧上升,压力传至眶壁,致眶壁薄弱处发生骨折,可使眶内软组织如眶周围脂肪,下直肌和下斜肌疝上颌窦内,并被嵌顿,Cramer等(1965)根据外伤的轻重,将眶底骨折的伤情分为以下5种:

1,线型:无骨折片移位,2,天窗型:移位的骨片常在内侧部保持连接,另一端突入上颌窦内,呈天窗状,3,嵌板型:肌折成为多数碎片,致眶底下坠如吊床状,4,凿开型:骨折片落入上颌窦内,5,眶底全部脱离。(二)眶壁屈曲学说

1974年Fujino通过眼眶部力学模型实验提出此种学说,认为眶内压骤增不能立刻引起眶底骨折,作用于眶缘外力先使整个眶壁发生一过性变形屈曲,尔后造成骨折,影象诊断和眶内壁型骨折支持此种学说,作者认为,此学说实为眶内压骤增学说的延续,可以合二而一。眼底从内向外是向下倾斜,故眶底最低处位于其前外部3mm的凹陷中,在眶各壁的前后径中此处最短,平均为47mm,眶底大部由上颌骨眶板和颧骨眶面组成,约占眶底内外各半,此外尚有一小部分为腭骨眶突。在上颌骨眶板与颧骨眶极之间为眶下沟,向后与眶下裂相联,向前构成眶下管,其外孔位于眶下缘下方约4mm处,有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通过,故眶底骨折常发生颊部麻木,眶下沟接近眶下裂内侧1~3mm处骨壁最薄,为发生骨折的常见之处。眼下直肌接近眶底,但至眶底前部则由眼下斜肌及眶内脂肪秘隔开,供给下直肌的神经由该肌中后1/3交界处进入其上部,故在多数眶底骨折病例中不易损伤下直肌神经,而只有下斜肌和下直肌受累,眶内侧壁的筛骨纸样板最薄,为0.2~0.4mm,故眶底骨折常伴有眶内侧壁骨折。

眼眶击出性骨折有什么症状?下面,专家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1,局部症状:眼睑肿胀,皮下瘀血,结膜下出血,皮下气肿及眶内气肿。2,复视:为眼下直肌嵌顿于骨折缝隙所致,两眼向上看时出现此症,常于急性反应消退后出现,眼球向下移位也是引起复视的原因之一。3,眼球下移:为眶内软组织坠入上颌窦内所致,用一线在眼前水平拉直,可看出伤侧瞳孔较健侧为低。4,眼球陷没:早期因眶内水肿,出血,仅呈眼球突出,伤后数日反应消退方出现眼球陷没,主要因为眶腔增大和眶内脂肪疝入上颌窦所致,同时与眶内脂肪感染坏死,球后粘连以及眼外肌瘢痕缩短等晚期病变,也有重要关系。5,眼球运动受限:常为眼球垂直轴运动受限,发生机理尚无定论,眶内压骤增学说认为是下直肌嵌顿于骨折部位所致,Koonreef(1982)根据解剖学研究认为,眼球运动障碍是因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出血,肿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Hammerschlag(1982)通过CT扫描分析发现,下直肌运动受限是因眶内容物脱出牵引肌肉使之扭曲而引起。6,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为眶下神经损伤所致,麻木范围为下睑,颊部,处翼和上唇,此症也发生于眶下缘骨折,并非击出性骨折所特有,约有半数患者麻木可在一年内消退。7,视力障碍 发生率为20%~30%,原因有下列6种,须及时检查,作出诊断,抢救视力:

(1)角膜外伤,晚期可引起角膜白斑。(2)虹膜破裂脱离,虹膜瘫痪,瞳孔散大,固定,晚期可引起青光眼。(3)晶体脱位或半脱位,晚期可引起白内障。(4)视网膜病变。(5)视神经管骨折,视神经萎缩。(6)眼球穿透伤,此伤为早期眶底修复的禁忌症,故应仔细检查,作出诊断,并予及时处理。

眼眶击出性骨折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下面,专家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1,检查眼球上转运动,若患侧眼球不能向上转动,即可确定诊断。2,眶缘触诊,有无阶梯状变形和移位。3,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有参考价值。4,下直肌牵引试验 结膜囊内表面麻醉,用眼科有齿钳从巩膜挟住下直肌肌腱,使眼球转动,如已被嵌顿,则眼球向上运动受限,可与健侧比较。5,X线片有重要诊断价值,摄鼻颏位,鼻额位及侧位片,可发现下列病变:①上颌窦顶部有不正常的软组织影,②可见眶内组织脱入上颌窦顶部,呈悬滴吊床样阴影,③有时可见血液和眶底骨片突入上颌窦中,④眶底骨质缺损。6,眶部CT扫描,轴位及冠状面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状态和眶内容物脱出程度,也可显示面部其他骨折,能为患者的伤情进行综合评价。

治疗眼眶击出性骨折的药物有哪些?眼眶击出性骨折的药物治疗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专家表示,关于治疗眼眶击出性骨折的药物目前还没有推广,治疗眼眶击出性骨折的其他方法如下:

关于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过去曾有争议,现已逐渐统一认识,即发现眼球陷没,复视和下直肌嵌顿,X线片显示眶下坠破坏,应暂观察1周,待眶部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松解已嵌顿的下直肌,回纳脱入上颌窦内的眶内软组织,并行眶底骨折复位,若观察超过3周,则伤处发生骨性愈合,手术困难,反之,凡单纯性眶底骨折无眼球陷没和复视者,可继续观察两周,如无上述症状,可行保守治疗,总之,对于手术治疗者,手术越早效果越佳。(一)睫毛下切口进路,在局麻下,于下睑睫毛下沿皮肤自然绉纹做横切口,分离眼轮匝肌至眶缘,在皮肤切口中部,缝一丝线将皮瓣向下牵引,显著眶下缘,横行切开骨膜,自眶底骨膜外进行广泛分离,探查眶底骨板,找到骨折处,松解被嵌顿的下直肌和其他眶内组织,将其拉入眶内,根据眶下壁骨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取自体髂骨,削成瓦片形,盖于骨缺损处,进行眶底修复,手术操作须严格无菌(图1)。(二)下穹窿切口进路,在下穹窿行浸润麻醉,局麻药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沿下穹窿做切口,向内,外眦延伸,剥离内,下,外三个眶壁的骨膜,探查眶底骨质缺损,松解嵌顿的下直肌,并将其和眶内软组织一同回纳眶内,根据具体情况行眶底修复术,此进行可将眶底充分暴露,便于操作,并避免了面部瘢痕。(三)上颌窦进路,麻醉和切口与上颌窦根治术相同,凿开上颌窦前壁,吸出窦内血块,向上颌窦顶部探查,先在下直肌的嵌顿处绕缝一线,作为牵引协助剥离之用,然后将游离的下直肌向上推入眶内,尽可能使骨折片复回复位,凿开上颌窦内侧壁对孔,由此填入碘仿纱条,作为支持和固定之用,填塞物应维持10~15日,此法便于回纳眶内组织,且面部不遗留瘢痕,但对修复眶底不如以上方法便利。(四)眶上颌窦联合进路,即鼻眼联合进路,系Kirkegaard(1986)根据取长补短原则,将上述二,三方法联合应用,使操作方便,疗效提高。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