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发生于任何治疗方法,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率至今对临床医生仍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1]。近年来,作者对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性练习在降低肘内翻发生率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间在本院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为非开放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且均为尺偏型。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肘外翻性练习组。
表1 2组患儿接受治疗方法比较(略)
注:*2组同项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方值:2.53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所有病例均先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属难复型骨折不强求多次手法复位而改行切开复位双侧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若就诊较晚,肿胀严重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复固定。
2.2 操作要点
(1)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关注患儿末梢血运及感觉变化情况,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挛缩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后果;(2)穿入内侧克氏针时,应与肱骨干纵轴呈40,向后倾斜10以避免损伤桡神经。2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数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处交叉,以获得坚强的固定。应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维持固定在轻度桡偏。
2.3 术后康复锻炼
对照组:第1阶段:石膏固定术后1~7 d,因骨折处尚不稳定,水肿较重,以握拳运动为主。第2阶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肿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换石膏。可以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小范围的旋转运动,以及腕关节的掌屈和背伸。第3阶段:拆除石膏后:以肘关节的屈伸锻炼为主,开始由住院医师或护士帮助患者行肘关节的被动屈伸,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复训练并鼓励患儿多进行主动锻炼,过多或强力的被动训练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以影响康复效果。伸屈活动应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