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
1病因及发病机制
重物直接打击、车轮辗轧、火器性损伤等直接暴力作用于股骨,容易引起股骨干的横形或粉碎性骨折,同时有广泛软组织损伤。高处坠落伤、机器扭转伤等间接暴力作用,常导致股骨干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轻。
股骨干骨折可分为上1/3、中1/3和下1/3骨折。各部位由于所附着的肌起止点的牵拉而出现典型的移位。在上1/3骨折,由于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外旋肌的牵拉,使近折端向前、外及外旋方向移位;远折端则由于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内、后方向移位;由于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及内收肌的共同作用而向近端移位。股骨干中1/3骨折后,由于内收肌群的牵拉,使骨折向外成角。下1/3骨折后,远折端由于腓肠肌的牵拉以及肢体的重力作用而向后方移位,又由于股前、外、内的肌牵拉的合力,使近折端向前上移位,形成短缩畸形。股骨干骨折移位的方向除受肌牵拉的影响外,与暴力作用的方向、大小、肢体所处的位置、急救搬运过程等诸多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根据受伤后出现的骨折的特有表现,即可作出临床诊断。X线正、侧位拍片,可明确骨折的准确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在下1/3段骨折,由于远折端向后移位,有可能损伤胭动脉、胭静脉和胫神经、腓总神经,应同时仔细检查远端肢体的血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单一股骨干骨折因失血量较多,可能出观休克前期临床表现,若合并多处骨折,或双侧股骨干骨折,发生休克的可能性很大,应对病人的全身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非手术疗法:对比较稳定的股骨干骨折,软组织条件差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在麻醉下,在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进行骨骼牵拉。取消短缩畸形后,用手法复位,减轻牵引重量,叩击肢体远端,使骨折端嵌插紧密。X线证实对位对线良好,大腿部用四块夹板固定。同时继续用维持重量牵引。牵引方法很多。在成人,可采用Braun架固定持续牵引,或Thomas架平衡持续牵引。3岁以下儿童则采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在牵引过程中,要定时测量肢体长度和进行床旁X线照片,了解牵引力是否足够。若牵引力过大,导致过度牵引,骨折端出现间隙,将会发生骨折不愈合。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皮肤牵引维持方法治疗。较小的成角畸形及2 cm以内的重叠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儿童骨的再塑能力强,随着生长发育,逐渐代偿,至成人后可不留痕迹。
成人的股骨干骨折一般需持续牵引8~10周,床旁X线摄片证实有骨愈合,可在维持牵引条件下活动髋、膝关节,作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萎缩、粘连、关节僵硬。在X线摄片证实有牢固的骨愈合后,才能取消牵引,进行较大范围的功能训练。有条件时,也可在牵引8~10周后,改用外支架保护,早期不负重活动。近几年有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方法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