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鼻骨骨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0-18 06:12:26 浏览次数:1595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外鼻的应用解剖4.1 骨部支架4.2 软骨支架4.3 浅层组织5 疾病名称6 英文名称7 分类8 ICD号9 病因10 发病机制10.1 单侧塌陷性骨折10.2 单侧塌陷对侧移位性骨折10.3 双侧鼻骨下部骨折10.4 双侧鼻骨塌陷粉碎性骨折10.5 鼻根部横形断裂骨折11 鼻骨骨折的临床表现11.1 鼻出血11.2 局部畸形11.3 触压痛及骨擦音12 鼻骨骨折的并发症13 实验室检查14 辅助检查15 诊断16 鼻骨骨折的治疗16.1 麻醉16.2 复位方法16.2.1 闭合性鼻骨骨折的复位16.2.2 开放性鼻骨骨折的复位16.2.3 鼻中隔开放复位16.2.4 粉碎性鼻骨骨折的复位16.3 鼻内出血的止血16.4 鼻骨骨折的继发畸形17 预后18 相关药品

1 拼音bí gǔ gǔ zhé

2 英文参考fracture of nasal bones

3 概述外鼻突出于面正中部,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易遭受外力撞击而发生鼻骨骨折。鼻骨骨折多因外伤所致,临床皆有鼻腔的撕裂及鼻出血,可为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可单纯限于鼻骨,也可累及上颌骨额突、筛窦、泪骨、眶内壁、筛骨正中板和筛状板、鼻中隔软骨及内眦韧带等周围结构,引起外鼻畸形和鼻功能障碍。因此,在检查颌面伤员时,要特别注意有无鼻骨骨折,防止漏诊。否则,错过复位时机,势必因错位愈合而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需行较复杂的整形手术才能矫正。

4 外鼻的应用解剖外鼻位于面部正中,形似一个基底在下的锥体。上端位于两眼之间,与额部相续,称鼻根;下端向前突出,为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为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旁的半圆形膨隆称鼻翼。外鼻下方有两个开口,称鼻前孔。两鼻孔之间的小柱为鼻小柱。外鼻形态由骨及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及软组织。

4.1 骨部支架额骨鼻突、鼻骨、上颌骨额突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筛骨正中板为外鼻的间接支持骨骼。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的游离缘,共同围成骨性鼻孔,称梨状孔。

鼻骨左右各一,为不规则梯形骨片,其大小及形状很不一致。鼻骨位于鼻梁的最高部位,有上、下、内、外4个边缘和前、后2个面。上缘窄而厚,呈锯齿形,以鼻额缝与额骨鼻突相连接,为鼻骨的坚强附着点,使鼻骨支撑外鼻,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下缘展开如扇面,薄而锐利,借坚韧的结缔组织与侧鼻软骨连续,此处易受伤骨折而致鼻梁塌陷。内侧缘上厚下薄,以鼻骨间缝与对侧鼻骨内侧缘相接,并在其后面成一厚骨嵴。外侧缘全长以鼻颌缝与上颌骨额突相接,以此形成鼻背的宽度,此处易受外伤发生错位。前面或外侧面表面平滑,上部稍凹,下部膨隆,近中央有小鼻骨孔,为血管神经的通路。后面或内侧面呈凹形,有一纵形的筛骨钩,为鼻睫状神经支经过处。其内半部有骨嵴,愈向上愈突出,与对侧的骨嵴合成一粗嵴,此嵴由上而下与额棘、筛骨正中板的前上缘及鼻中隔软骨相连接。若筛骨正中板及鼻中隔软骨断裂、脱位,则外鼻重力将其牵引向下,亦可导致鼻梁塌陷(图1)。

4.2 软骨支架鼻的外形支架除2块鼻骨外,其余均由软骨构成。外鼻软骨支架主要包括一单独的鼻中隔软骨和3对外鼻软骨,均为透明软骨,借致密的结缔组织紧密附着于梨状孔边缘。各软骨之间也为结缔组织所联系,故外鼻的软骨支架弹性很大,以保持前鼻孔的形状和开放。若无鼻中隔软骨的断裂、弯折或脱位,能经受强度弯曲而没有后遗畸形,但若这些软骨的完整性受损害,前鼻孔就会出现塌陷畸形(图1)。

鼻中隔软骨位于鼻骨中央下方、筛骨正中板与犁骨之间,为鼻中隔的主要组成部分。前上缘伸入两侧鼻软骨内侧缘之间,与鼻骨共同构成鼻梁的支架。前下缘前部被挟于两大翼软骨内侧脚之间,为鼻小柱的前段。后上缘附着于筛骨正中板,下缘与犁骨前上缘及上颌骨前鼻棘相接。若鼻中隔软骨弯折、脱位或与筛骨正中板及犁骨的连接断裂、错位,可发生鼻中隔血肿,或一侧前端突出于鼻前庭,或一侧后端突入鼻腔,阻塞鼻道而致鼻阻塞。由于鼻中隔两侧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因此,鼻外伤损伤鼻黏膜时,常伴有鼻出血(图2)。

侧鼻软骨,左右各一,呈三角形,位于鼻梁与鼻背侧面,借结缔组织与鼻骨、上颌骨额突、大翼软骨相连,其内缘与鼻中隔软骨上缘融合,支持鼻背,为外鼻中1/3的支架。

大翼软骨,一对,似马蹄形,是鼻尖的基础,外侧脚呈片状,支持鼻翼,为外鼻下1/3的支架。内侧脚呈钩状,两侧遇于中线,在鼻中隔软骨前下缘,可上、下、左、右活动,故又名“活动鼻中隔”,外覆盖皮肤,即为鼻小柱。

小翼软骨,位于侧鼻软骨的后方,数目二三块不等,与大翼软骨共同支持鼻翼,使鼻孔开放及隆起。

4.3 浅层组织鼻骨部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较易移动。软骨部、尤其是鼻尖及鼻翼处皮肤较厚,与皮下组织紧密结合,含大量皮脂腺和汗腺。由于外鼻的血液供给丰富,外鼻切口及撕裂伤口,很少发生严重感染。

5 疾病名称鼻骨骨折

6 英文名称fracture of nasal bones

7 分类口腔科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损伤

8 ICD号S02.2

9 病因外鼻突出于面正中部,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易遭受外力撞击而发生鼻骨骨折。

10 发病机制造成鼻骨骨折的不同类型主要取决于外力的方向、性质、程度和受力的部位等。

10.1 单侧塌陷性骨折外力来自侧方,可伤及一侧鼻骨、上颌骨额突、梨状孔缘,致鼻骨一端发生单侧塌陷性骨折(图3)。

10.2 单侧塌陷对侧移位性骨折较大的外力来自侧方,可使两侧鼻骨间缝、鼻颌缝连接分离,受撞击侧的鼻骨向鼻腔内凹陷,对侧鼻骨向外移位突出,呈角状隆起,鼻梁呈弓形弯曲,偏向一侧,常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

10.3 双侧鼻骨下部骨折外力自正前方撞击于鼻中部时,宽薄的鼻骨下端易骨折游离,由于鼻梁软组织反应性肿胀,外形可无明显改变,而易被忽略。但局部触诊时压痛明显。X线侧位摄片示鼻骨下端骨折游离。如外力作用于鼻骨以下,可引起鼻中隔软骨骨折或脱位,鼻中隔软骨断裂及后移,致鼻中隔血肿、软骨重叠,增厚或突出于鼻黏膜外,日后可遗留鼻尖及鼻小柱歪斜、收缩变短,前鼻孔两侧不对称。若鼻中隔软骨下缘自犁骨沟或上颌鼻骨棘处脱位,其前缘可于一侧鼻前庭处突出,后缘偏离中线,阻塞对侧鼻腔(图4)。

10.4 双侧鼻骨塌陷粉碎性骨折来自正前方的外力撞击鼻梁时,鼻骨可裂开或与上颌骨额突分离,双侧鼻背塌陷或呈粉碎性骨折,鼻中隔软骨及筛骨正中板因顶部受压而碎裂、错位,致外鼻扁平、增宽,X线摄片示鼻骨呈展开书本状畸形(图5)。

10.5 鼻根部横形断裂骨折来自正前方的较大外力撞击于鼻根部、鼻骨上部发生横形断裂,与额骨鼻突分离,损伤可累及筛窦气房、泪骨、眶内板。如内眦韧带断裂,使内眦间距离增宽,呈假性眶距增宽症。损伤累及筛骨筛状板及撕裂脑膜,可引起脑脊液鼻漏

11 鼻骨骨折的临床表现鼻部受伤后,立即出现鼻梁歪斜或塌陷等畸形,数小时后鼻部及周围软组织、眼睑发生肿胀、淤血,这时外鼻畸形反而不明显,待肿胀消退,畸形再现。粉碎性骨折时,空气可自破损的鼻黏膜、泪器进入鼻、眼睑及面颊部皮下,发生皮下气肿,尤其在擤鼻时,皮下气肿加剧。因常伴鼻黏膜撕裂,故有鼻出血。损伤严重者,鼻流清水或淡红血水样液,提示筛骨筛状板损伤、脑膜撕裂,发生脑脊液鼻漏。由于鼻腔内血凝块或异物堵塞、鼻黏膜肿胀、或鼻中隔软骨及骨质移位突出,可有鼻阻塞。如鼻额部损伤累及嗅神经,可有嗅觉障碍

11.1 鼻出血鼻骨骨折当时几乎皆有鼻腔粘膜的撕裂及鼻出血。

11.2 局部畸形暴力来自一侧时,同侧鼻骨下陷,对侧隆起,成歪鼻畸形,正面暴力常使两侧鼻骨骨折,出现鼻梁塌陷,形成鞍状畸形。损伤2~4h后,鼻部软组织及眼睑肿胀、淤血则畸形暂时被掩盖。伴有鼻中隔脱位或骨折者,可见鼻中隔或鼻腔内软骨暴露现象(图1)。

图1 鼻骨骨折及脱皮位(1.鼻骨骨折;2.上颌骨额突骨折;3.鼻中隔骨折;4.前鼻棘骨折;5.鼻中隔脱位)

11.3 触压痛及骨擦音鼻骨骨折后疼痛不剧,但骨折部位触压痛明显,往往还可触到骨擦音。用两手指同时触诊两侧鼻骨下缘,骨折侧失去正常的坚硬抗力感。若患者在伤后有擤鼻动作,气流可能通过粘膜撕裂口弥散于鼻背及同侧眼睑,则可能致皮下捻发音

开放性鼻骨骨折一般所受的致伤暴力较严重,常为粉碎性骨折,且常并有其他颅面骨折,创内可能有异物存留。若并有筛状板骨折,还可能有脑脊液鼻漏,应引起注意。

鼻骨骨折诊断不明确时,侧位X线摄片有助于判明骨折线部位及折片移位情况。

12 鼻骨骨折的并发症损伤累及筛骨筛状板及撕裂脑膜,可引起脑脊液鼻漏。如鼻额部损伤累及嗅神经,可有嗅觉障碍。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

14 辅助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规的手段,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鼻部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部位、性质及鼻骨骨折片移位的方向,尤其在鼻部软组织肿胀时,有助于诊断的确立,但X线鼻侧位片有时对病变显示不良。一般常用鼻骨侧位片,正位片及华氏位片也可显示鼻骨、鼻中隔、上颌骨额突、眶内板及筛窦等情况。

15 诊断首先,要详细了解鼻外伤史,询问受伤原因、外力来自何方、受伤时间、鼻出血及鼻阻塞的程度,这有助于确定鼻骨骨折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通过外鼻望诊、触诊及前鼻镜检查,可获得诊断的重要资料。要仔细察看病人的鼻梁是否居中;鼻背有无塌陷、扁平、增宽呈角形隆起,鼻根是否扁平;皮肤软组织有无裂伤、肿胀、淤血;两眼内、外眦间距离是否增宽。用两手示指轻轻地自鼻根部向鼻尖滑动触诊,可发现骨折处失去原有硬度,局部压痛明显,注意有无骨摩擦感及捻发音。前鼻镜检查时,应有良好照明,先将鼻腔内积存的凝血块及异物用吸引器清除,再以血管收缩剂收缩鼻腔黏膜,观察鼻黏膜破损部位及鼻中隔偏曲、脱位情况,有无血肿形成及脑脊液鼻漏。

鼻部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部位、性质及鼻骨骨折片移位的方向,尤其在鼻部软组织肿胀时,有助于诊断的确立,但X线鼻侧位片有时对病变显示不良。一般常用鼻骨侧位片,正位片及华氏位片也可显示鼻骨、鼻中隔、上颌骨额突、眶内板及筛窦等情况。

鼻塌陷畸形的诊断在伤后2~3h内较容易。此时,软组织肿胀尚不明显,可通过望诊和触诊进行诊断。X线片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无决定性意义。

望诊观察鼻根是否扁平,鼻梁是否居中,塌陷或增宽,两眼内、外眦间距是否增宽。

触诊检查对鼻骨骨折和鼻梁塌陷有一定的帮助。用两手指轻轻地自鼻根部向鼻尖部滑动触诊,局部压痛明显,有台阶感或角形隆起者,可能有鼻骨骨折;骨折处失去原有硬度,鼻梁塌陷、变平、增宽者,可能为粉碎性骨折。内眦区及眼睑淤血明显者,提示鼻骨骨折已累及邻接骨骼,伴脑脊液鼻漏者,骨折多在鼻根部。

前鼻镜检查可观察鼻腔黏膜受损及鼻中隔偏曲、脱位及骨折的情况。检查时要有良好的照明,在清除血块后进行,对持续渗血区可加用1%麻黄碱或低浓度肾上腺素止血。

X线片检查常摄鼻骨正、侧位及华氏位。由于颅面骨重叠多,常不能清晰显示,而且X线片上常出现可见的发育缺陷,易误诊为骨折,故仅作辅助诊断。当鼻部软组织肿胀,望诊和触诊难以诊断时,X线片则有助于了解骨折部位、性质和位移方向。要了解鼻骨向前或向后移位时,可选鼻侧位片。但鼻侧位片由于左右鼻骨相互重叠。是哪一侧骨折还是双侧骨折,均不能确诊。而一些骨折虽有较大移位,但在X线片上有时却未能明确显示。

如果病人就诊时,已有明显的鼻部肿胀,难以作出确切的诊断,应在伤后1周内,待肿胀基本消退后再行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怀疑鼻骨骨折时,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受伤的部位,力的作用点及作用力的大小,然后进行细致的检查。应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施以恰当的治疗。

16 鼻骨骨折的治疗鼻骨骨折最好能及早明确诊断,在伤后2~3h内,局部软组织尚未肿胀前及时治疗;如局部已明显肿胀、淤血,无法检查处理时,虽可等候其消肿,也应尽量争取在伤后7~10天内复位处理;如超过2周以上,局部骨痂,瘢痕形成,已发生错位愈合,则复位困难。

鼻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外鼻的外形和恢复鼻腔的通气功能。对无移位的单纯性骨折,鼻外形无改变,可不整复。可嘱病人注意保护鼻部,避免受压,可用呋喃西林麻黄麻黄碱液滴鼻。有皮下气肿者,禁止擤鼻,有脑脊液鼻漏者,一般不填塞鼻腔。

常用的复位处理方法如下:

16.1 麻醉成人一般用表面麻醉,以1%丁卡因液内加1∶1000肾上腺素液几滴的棉片,麻醉鼻腔及鼻骨下黏膜。如外伤严重,以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内加1∶200000肾上腺素液作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和鼻局部和滑车下神经区浸润麻醉。小儿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以防血液流入气管内。

16.2 复位方法根据骨折部位和损伤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位方法。

16.2.1 (1)闭合性鼻骨骨折的复位

常用于单侧鼻骨骨折,可用Walsham鼻骨复位钳复位,将一叶伸入患侧鼻腔塌陷鼻骨的下面,一叶置于鼻外,将钳闭合,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向上、向外或向内稍加转动,可使嵌入的骨折片复位,同时以左手拇指和示指置于鼻外协助复位(图6)。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中隔剥离器、长刀柄、钝头直血管钳等代替,前端裹以凡士林纱布或棉片,或套以薄橡皮管,先在鼻外测量自鼻骨骨折处至鼻前孔的距离,然后将复位器伸至鼻腔鼻骨下面,稍向上、向外用力,将塌陷骨折片抬起,同时用左手拇指按于对侧鼻骨,示指置于鼻骨塌陷处,以免上抬的鼻骨复位过度(图7)。

在复位过程中,有时可以听到鼻骨复位声,并感受到鼻骨上抬复位。整复术后,鼻腔内填塞凡士林纱条,24~48h取出,并以呋喃西林麻黄麻黄碱液滴鼻。

对双侧鼻骨骨折者,最好用Ashe鼻骨复位钳,将钳的两叶分别伸入两鼻腔移位的鼻骨下,挟持鼻中隔,向上、向外、向前用力慢慢抬起鼻骨,并用左手拇、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图8)。也可用鼻骨复位器分侧复位。

对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外伤性偏曲者,先将露出的鼻中隔骨折断端剪除一小条,以利黏膜愈合;再以Ashe鼻骨复位钳的两叶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挟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一般可使偏曲处复位,然后将复位钳置于鼻骨后下方。按上法使鼻骨复位,同时用另一手在鼻外协助。

对向侧方移位的单侧鼻骨骨折,未伤及另侧鼻骨及鼻中隔者,可试行鼻外复位法。医生位于病人背后,用两手拇指压迫患侧突起的鼻骨,当感到有骨复位摩擦音时,骨折即已复位(图9)。

16.2.2 (2)开放性鼻骨骨折的复位

开放性鼻骨骨折的伤口要在清创术中清除污物和游离碎骨片,止血,抬起嵌入鼻腔、筛窦的骨折片,将主要碎骨片加以整复。如系粉碎性骨折,骨片无法复位固定,可用不锈钢丝行骨间结扎,然后分层缝合伤口,撕裂的鼻黏膜也应对合、缝好。术后鼻腔内填塞碘仿纱条或凡士林纱条。

16.2.3 (3)鼻中隔开放复位

若鼻中隔骨、软骨骨折、错位,经上述闭合性复位法处理,效果不好,可早期行鼻中隔开放复位。于一侧鼻作前庭半贯通切口,分离切口侧鼻中隔的黏-软骨膜及黏-骨膜,明视下清除积血及碎骨片,整复重叠的断裂软骨。对鼻中隔脱位,可先试行直接复位,如不成功,可将鼻中隔下缘切除一小条,再将鼻中隔软骨置回上颌骨鼻嵴的槽中,术后双侧鼻腔中填塞碘仿纱条3~5天,并预防感染。严重的鼻中隔骨折及脱位复位困难,不少病人需作二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16.2.4 (4)粉碎性鼻骨骨折的复位

对一般粉碎性鼻骨骨折者,复位后鼻内填塞碘仿纱条10天左右,鼻外用印模膏、丙烯酸树脂、薄金属片或熟石膏等夹板固定7~10天,加以保护。严重的鼻骨粉碎性骨折,以往多采用切开皮肤,用不锈钢丝在金属板上作褥式缝合,在一侧鼻面角处穿入鼻腔,穿过鼻中隔,从另侧鼻面角处穿出,或在鼻骨上面的多孔金属板贯穿金属丝,使碎骨片上抬固定(图10)。

近年来有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将额顶部头皮瓣向下翻转至鼻根部,将所有的碎骨片作骨间结扎固定,术后能恢复外鼻的良好外形。

鼻骨骨折合并筛窦气房、眶内侧壁骨折者,常出现内眦韧带松弛、断裂和泪道的损伤。使内眦角向外下方移位,眦距增宽,进行骨折复位时,应注意修复内眦和泪道。

一旦确诊为鼻骨骨折,应尽早治疗。治疗的目的有二:恢复鼻部外形和鼻腔通气功能。治疗程序主要是鼻出血的止血和鼻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鼻骨复位方法有鼻内法和鼻外法两种,可根据伤情等加以选择。

16.3 鼻内出血的止血鼻外伤可造成广泛鼻黏膜撕裂伤,由于该部位血管丰富,出血多而快,且部位隐蔽、深在,有时不易迅速止血,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临床医生应在检查鼻部损伤的同时,迅速辨认出血部位,尽快采取快速有效而且可靠的止血措施。常见的鼻内出血部位有:中鼻甲前方或上方,后方或后上方,李氏区前方或后方。常用的止血方法是鼻前孔和鼻后孔填塞。

16.4 鼻骨骨折的继发畸形鼻骨骨折到底选用闭合复位还是开放复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开放复位比闭合复位好。而有的资料则显示二者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别。无论部分继发鼻畸形和鼻气道狭窄。Marcks(1977)远期随访闭合性复位30%出现远期的鼻畸形和通气功能障碍。Illum(1986)报道外伤后数年鼻外形可以改变。伤后3年较伤后3个月明显增多。畸形发生与复位方式无明显关系。Dommerby(1985)指出:发育激增的青春期中,骨组织的增生可导致驼峰骨和鼻侧不对称。

17 预后鼻骨骨折后,不论在伤后是否准确复位,有相同一部分伤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伤后复位好,则畸形较少、较轻;复位不良,甚至错位愈合者,则畸形明显。青少年鼻骨骨折,伤后才经历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者,更容易继发鼻部畸形。因此,鼻骨骨折后的继发畸形的整复,应在青春期后,待生长发育基本停止,再进行鼻部畸形整复。否则,还会出现新的畸形。

18 相关药品麻黄碱、肾上腺素、呋喃西林、丁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碘仿

相关文献点此查看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