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目錄1 拼音2 英文參考3 概述4 疾病名稱5 英文名稱6 別名7 分類8 ICD號9 肱骨干骨折的病因10 發病機制10.1 直接暴力10.2 傳導暴力10.3 旋轉暴力11 肱骨干骨折的臨床表現11.1 疼痛11.2 腫脹11.3 畸形11.4 異常活動12 肱骨干骨折的并發癥12.1 神經損傷12.2 血管損傷12.3 骨折不連接12.4 畸形愈合12.5 肩、肘關節功能障礙13 檢查14 肱骨干骨折的診斷15 肱骨干骨折的治療15.1 非手術治療15.1.1 上臂懸垂石膏15.1.2 U型接骨夾板15.1.3 維耳波上肢支持帶制動(Velpean dressing)15.1.4 小夾板固定15.1.5 肩人字石膏15.1.6 尺骨鷹嘴骨牽引15.1.7 功能支架15.2 手術治療15.2.1 開放骨折15.2.2 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15.2.3 漂浮肘15.2.4 節段型骨折15.2.5 雙側肱骨干骨折15.2.6 手法復位不滿意的骨折15.2.7 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滿意15.2.8 多發傷合并肱骨干骨折15.2.9 病理性骨折15.2.10 手術治療方法15.2.10.1 Rush針固定15.2.10.2 Kuntscher固定針15.2.10.3 外固定架固定15.2.10.4 帶鎖髓內釘固定15.2.10.5 AO動力加壓鋼板螺絲釘內固定16 預后
1 拼音gōng gǔ gàn gǔ zhé
2 英文參考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
3 概述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系指肱骨外科頸以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間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肱骨干骨折多見于青壯年,多發于骨干的中部,其次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橈神經損傷,下1/3骨折易發生骨不連(圖1)。
肱骨干有較多肌肉包繞,骨折輕度的成角或短縮畸形,不影響外觀及功能,故多采取非手術治療。開放復位內固定適用于開放骨折傷后 8h 內、徹底清創后不易感染者;閉合骨折因骨折端間有軟組織嵌入,手法達不到功能復位要求或肱骨多段骨折者; 同一肢體有多處骨和關節損傷者;骨折合并血管損傷或骨折明顯移位合并橈神經損傷者;骨折不連接或嚴重畸形連接者。采用鋼板螺絲釘者,術后仍需可靠的外固定;加壓鋼板、內鎖髓內釘內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4 疾病名稱肱骨干骨折
5 英文名稱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
6 別名Fracture of shaft of humerus
7 分類骨科 四肢損傷 肱骨干骨折與肘部創傷
8 ICD號S42.3
9 肱骨干骨折的病因直接、傳導、旋轉暴力均可致肱骨干骨折。
10 發病機制10.1 直接暴力直接暴力如打擊傷、擠壓傷或火器傷等,多發生于中1/3處,多為橫行骨折、粉碎骨折或開放性骨折,有時可發生多段骨折。
10.2 傳導暴力傳導暴力如跌倒時手或肘著地,地面反擊暴力向上傳導,與跌倒時體重下壓暴力相交于肱骨干某部即發生斜行骨折或螺旋形骨折,多見于肱骨中下l/3處,此種骨折尖端易刺插于肌肉,影響手法復位。
10.3 旋轉暴力旋轉暴力如投擲手榴彈、標槍或翻腕賽扭轉前臂時,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所引起的肱骨骨折多為典型螺旋形骨折。
肱骨干骨折端的移位除與暴力方向及肢體重力有關外 , 更與肌肉的收縮直接有關。肱骨干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肌肉附著點不同,暴力作用方向及上肢體位的關系,肱骨干骨折可有不同的移位情況。如骨折于三角肌止點以上者,近側骨折端受到胸大肌、大圓肌和背闊肌的牽拉作用向內側移位;遠側骨折端因三角肌的牽拉的作用而向外上移位。如骨折于三角肌止點以下者近側骨折端因受三角肌和喙肱肌的牽拉作用而向外向前移位;遠側骨折端受到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牽拉作用,而發生向上重疊移位(圖2)。如骨折于下1/3部,由于傷員常將前臂懸吊胸前,引起遠側骨折端內旋移位。手法整復時均要注意糾正。
11 肱骨干骨折的臨床表現骨折局部腫脹,可有短縮、成角畸形,局部壓痛劇烈,有異常活動及骨擦音,上肢活動受限。合并橈神經損傷時,出現腕下垂等癥狀。
11.1 疼痛表現為局部疼痛、環狀壓痛及傳導叩痛等,一般均較明顯。
11.2 腫脹完全骨折,尤其粉碎型者局部出血可多達200ml以上,加之創傷性反應,因此局部腫脹明顯。
11.3 畸形在創傷后,患者多先發現上臂出現成角及短縮畸形,除不完全骨折外,一般多較明顯。
11.4 異常活動亦于傷后立即出現,患者神經干緊貼骨面走行,甚易被擠壓或刺傷;周圍血管亦有可能被損傷。因此在臨床檢查及診斷時務必對肢體遠端的感覺、運動及橈動脈搏動等加以檢查,并與對側對比觀察。凡有此合并癥時,應在診斷時注明。
12 肱骨干骨折的并發癥12.1 神經損傷神經損傷以橈神經損傷為最多見,肱骨中下1/3骨折,易由骨折端的擠壓或挫傷引起不完全性橈神經損傷,一般于2~3個月,如無神經功能恢復表現,再行手術探查。在觀察期間,將腕關節置于功能位,使用可牽引手指伸直的活動支架,自行活動傷側手指各關節,以防畸形或僵硬。
12.2 血管損傷在肱骨干骨折并發癥中并不少見,一般肱動脈損傷不會引起肢體壞死但也可造成供血不足,所以仍應手術修復血管。
12.3 骨折不連接骨折不連接在肱骨中下1/3骨折常有見到,導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與損傷暴力、骨折的解剖位置及治療方法有較大關系。創傷及反復多次的復位使骨折處的骨膜及周圍軟組織受到嚴重損害,骨折端軟組織內的血管受到嚴重損傷,造成骨折修復所需的營養供應中斷,從而影響骨折的愈合。骨折的解剖位置亦影響骨折的愈合,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以下,這類骨折僅用小夾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加頸腕吊帶懸吊,在長斜行及螺旋形骨折易致縮短,在橫行及短斜行骨折則容易分離,這是導致需要多次復位的重要原因,亦是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過早拆除外固定、手術時損害了血供、適應證選擇不當、骨折端間嵌有軟組織、肱骨三段或多段骨折未能妥善處理,一般采用植骨加內固定治療。術后感染也造成骨不連接。特別是內固定不正確、不牢固是切開復位病例失敗的主要原因。骨折的愈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應無發生再移位的不良應力的干擾,尤其是剪切及旋轉應力,因此骨折端必須得到合理的固定。在正常的骨折愈合過程中,膜內骨化與軟骨骨化是同時進行的,在骨折端反復存在不良應力的干擾下,來自骨髓腔、骨膜及周圍軟組織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相互間的對接過程受到影響,膜內骨化與軟骨骨化將會變得緩慢甚至終止,使骨折愈合延遲或不愈合。
12.4 畸形愈合因為肩關節的活動范圍大,肱骨骨折雖有些成角、旋轉或短縮畸形,也不大影響傷肢的活動功能,但如肱骨骨折移位特別嚴重,達不到骨折功能復位的要求。嚴重地破壞了上肢生物力學關系,以后會給肩關節或肘關節帶來損傷性關節炎,也會給傷員帶來痛苦,因此對青壯年及少年傷員,在有條件治療時,還是應該施行截骨術矯正畸形愈合。
如為肱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明顯,需要進行截骨矯正者,截骨的部位選肱骨頸松質骨部為好,否則,于肱骨干骨折部截骨可產生骨不連;如當肱骨頸骨折嚴重畸形者,更應于肱骨頸部做截骨矯正治療。
12.5 肩、肘關節功能障礙多見于老年傷員。因此對老年傷員不但不能長時間使用廣泛范圍固定,還要使傷員盡早加強肌肉、關節功能活動,若已經發生肩或肘關節功能障礙,更要加強其功能活動鍛煉,并輔以理療和體療,使之盡快恢復關節功能。
13 檢查正側位X線片顯示骨折及骨折的移位。
14 肱骨干骨折的診斷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環狀壓痛及傳導叩痛,異常活動及成角、短縮畸形。正側位X線能確診骨折及骨折移位。
15 肱骨干骨折的治療15.1 非手術治療肱骨干有較多肌肉包繞,骨折輕度的成角或短縮畸形,不影響外觀及功能,故多采取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包括無神經損傷的閉合性橫形、短斜形、粉碎形或線形無移位骨折,不需麻醉,用輕柔手法糾正成角或旋轉畸形。石膏固定6周,照片顯示有初步骨痂后去除外固定,開始練習肢體活動。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進行關節活動。有移位的骨折,在臂叢或局部血腫內麻醉下,手法復位。小夾板或外固定架固定。有條件時,亦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閉合復位、內鎖髓內釘固定。如骨折無移位,神經多系挫傷,骨折外固定后,觀察1 ~ 3 個月,若神經無恢復,則手術探察。骨折有明顯移位者,橈神經有可能嵌入骨折端之間,不可手法復位,以免造成神經斷裂。應手術探查神經,同時做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
15.1.1 上臂懸垂石膏
依靠石膏的重量牽引達到骨折復位并維持對位。要求病人站立時保持上臂下垂于胸前,臥位時上臂置于半下垂位。但懸垂石膏可引起骨折端分離,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肱骨的橫斷形骨折更易發生這種情況。懸垂石膏適用于肱骨中段短縮移位的斜形骨折及螺旋形骨折。
懸垂管型石膏,起于腋窩皺褶,止于掌指關節近端,肘關節屈曲90°,前臂處于中立位。腕部石膏上塑造3個環狀襻,分別位于掌側、背側及橈側。骨折對線如良好,則將頸腕吊帶系于橈側環襻,如有向后成角則放松頸腕吊帶,如有向前成角則緊縮頸腕吊帶,如有向內成角則將頸腕吊帶系在掌側環襻,如有向外成角則將吊帶系于背側環襻。
采用懸垂石膏,應每周攝X線片,以便及時矯正骨折端分離或成角畸形。2~3周后應改用其他外固定治療。
15.1.2 U型接骨夾板
U型接骨夾板適用于橫斷形骨折及無明顯移位的斜型螺旋形骨折,起維持骨折對位對線的作用以利于骨折愈合。
先手法復位骨折,患肢屈肘90°,石膏繃帶由內側腋窩皺褶,向下繞過肘關節至臂外側,再向上止于肩峰,再以寬繃帶纏繞固定并塑形。用頸腕吊帶將患肢掛于胸前。
15.1.3 維耳波上肢支持帶制動(Velpean dressing)
適用于兒童及老年人很少移位的肱骨干骨折。用以維持骨折對位,病人感覺舒適,無需行骨折手法復位。患肢置于屈肘90°前臂中立位,將維耳波持帶套在前臂及上臂,再將另一寬的頸腕吊帶套在前臂及上臂,頸腕吊帶從上臂外側繞肩峰、頸部、再轉向腕部制動,使上肢懸于胸前。胸側壁應置襯墊以利于遠骨折端外展。
15.1.4 小夾板固定
小夾板固定適用于移位、成角畸形不大、對線較好的肱骨干中部骨折,小夾板由置于上臂前、后、內、外側,適合于上臂外形的4塊彈性板組成,皮膚表面墊有襯墊。外側、后側板較長,從肩峰到鷹嘴。前方及內側板因受肘窩及腋窩的限制而較短。配有3~4固定墊以矯正成角畸形。夾板置于患肢后,用3~4根布帶分別綁扎,并應隨時調節綁扎帶的松緊,避免影響傷肢血循環及發生壓瘡。
15.1.5 肩人字石膏
骨折復位后,為了維持復位后的位置,需要將上肢制動于外展外旋位時,需用肩人字石膏。但石膏較重,影響呼吸、熱天易出汗等,病人都感很不舒適,故現已少用或以肩外展支架來替代。
15.1.6 尺骨鷹嘴骨牽引
適用于長時間臥床的病人和開放粉碎性肱骨干骨折,或短期內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尺骨鷹嘴骨牽引應注意避免損傷肘內側的尺神經。
15.1.7 功能支架
Sarmiento于1977年首先應用。是一種通過軟組織的牽拉使骨折復位的裝置。功能支架由前后殼組成,用可調節松緊的綁帶固定,外側達肩峰,內側位于腋下,遠端與肱骨內、外上髁相適應,可最大限度地維持肩、肘關節的運動。但功能支架不宜用于有廣泛軟組織損傷、骨缺損、骨折端對線不良及不合作的病人。功能支架可應用于骨折早期或傷后1~2周。急性期使用時應注意肢體的腫脹程度,神經血管的狀況。應保持上臂懸垂于胸前,防止骨折端成角畸形。功能支架在4周內應每周隨診。支架至少應維持8周。
15.2 手術治療開放復位內固定適用于開放骨折傷后 8h內、徹底清創后不易感染者;閉合骨折因骨折端間有軟組織嵌入,手法達不到功能復位要求或肱骨多段骨折者;同一肢體有多處骨和關節損傷者;骨折合并血管損傷或骨折明顯移位合并橈神經損傷者;骨折不連接或嚴重畸形連接者。采用鋼板螺絲釘者,術后仍需可靠的外固定;加壓鋼板、內鎖髓內釘內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15.2.1 開放骨折
開放骨折應早期行軟組織及骨的清創及骨折內固定。
15.2.2 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
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應用骨折內固定及神經血管的修復。
15.2.3 漂浮肘
肱骨干中下1/3骨折伴有肘關節內骨折時,手法復位及維持復位均比較困難,應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15.2.4 節段型骨折
節段型骨折采用非手術治療時,易產生一處或一處以上骨的不愈合。應行內固定術。
15.2.5 雙側肱骨干骨折
雙側肱骨干骨折非手術治療可造成病人生活上不便及護理上的困難。應行內固定術。
15.2.6 手法復位不滿意的骨折
手法復位不滿意的骨折如螺旋形骨折,骨折端間嵌入軟組織,即使骨折對線滿意,也會導致不愈合,應行內固定術。
15.2.7 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滿意
如橫斷骨折應用懸垂石膏治療,因過度牽引致骨折不愈合;短斜形骨折用非手術治療骨折端有明顯移位者,也應行手術內固定。
15.2.8 多發傷合并肱骨干骨折
非手術治療很難維持骨折端滿意的對位對線。一旦病情穩定,應積極行手術治療。
15.2.9 病理性骨折
手術治療可使病人感到舒適及增加上肢的功能。
15.2.10 手術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方法有多種。臨床醫師應根據自身的經驗,器械設備,骨折類型,軟組織條件及全身狀況,選擇對病人最有利的方法施術。
15.2.10.1 ①Rush針固定
Rush針是一種預成弧形具有一定彈性的針。依據骨折的部位選用長度適宜的針,自鷹嘴窩上方孔后打入髓腔。一般用兩根針,使弧面對骨皮質,兩針在髓腔內相互交叉形成張力,固定骨折(圖3)。適用于肱骨中,下段骨折。
15.2.10.2 ②Kuntscher固定針
Kuntscher固定針屬髓內針的一種,適用于肱骨中上1/3骨折。選擇適當長度的針自肱骨大結節處打入,經髓腔穿過骨折端達鷹嘴窩上方(圖4)。
以上兩種內固定法,操作較易但不夠堅強,不能有效地控制骨折端的旋轉及短縮。留于骨外的針尾,可影響肩或肘關節的活動,故臨床上使用不普遍。
15.2.10.3 ③外固定架固定
外固定架固定適用于開放骨折伴有廣泛的軟組織挫傷或燒傷的病例。也適用于無法進行堅強內固定及骨折部已發生感染的病人。
外固定架分單臂及雙臂兩種。少數病例需用三臂外固定架。臂與臂之間可使用環形桿式或直桿式聯結以增加架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使用單臂外固定架時,在骨折兩端應各穿入3根固定針,即6個固定點方。可達到較牢固的固定。
外固定架的并發癥包括針道感染、神經血管及肌腱的刺傷、骨折不愈合等。使用外固定架后應定期行X線檢查,及時調整骨折端的對位對線,早期行功能練習,以期獲得滿意的效果。
15.2.10.4 ④帶鎖髓內釘固定
肱骨干帶鎖髓內釘是從股骨干及脛骨帶鎖髓內釘衍化來的。依靠髓內釘近端及遠端的螺絲釘提供骨折端對位對線的穩定性,防止骨折端短縮及旋轉。帶鎖髓內釘可以順行打入,即從肱骨大結節進釘經骨折部到肱骨遠端。也可逆行打入,即經鷹嘴窩上方3cm處鉆孔,用絲攻擴髓打入髓內釘以增加骨皮質與髓內釘的接觸面,加強穩定性。
做髓內內固定時都需借助C型臂或G型臂透視機進行動態定位及觀察髓內釘進入髓腔的狀況和位置。操作方法是,病人仰臥于可透X線的手術床上,兩肩間墊沙袋抬高,頭轉向健側,最大限度顯露肱骨近端,從肩峰外側沿三角肌做3~4cm長切口,沿三角肌肌纖維分離軟組織,勿超過5cm,以免損傷腋神經。確定旋轉軸的位置,將其牽開,在肱骨大結節內側緣,用骨錐打孔進入髓腔。在熒光增強屏監控下將導針插入骨折近端,復位骨折,將導針插入遠骨折端。如果骨折端復位困難,可在骨折處前外方另做小切口,探入手指協助復位。如果插入導針困難時,可旋轉針方向或旋轉遠骨折端使導針能順利通過。肱骨干髓內釘一般選用8~9mm粗細。年輕人髓腔較細,常需在打入髓內釘前先沿導針擴髓,而后沿導針打入髓內釘。老人髓腔多較寬,有時可打入較粗髓內釘。髓內釘的長度可用相同長度的導針測量,也可以健側上臂的長度來決定。髓內釘的尾部應置于肩旋轉軸下方。近端的鎖釘借助導向器由外上至內下擰入,不要穿透內側皮質。遠端的鎖釘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擰入。髓內釘術后應早期行肩關節功能練習(圖5)。
15.2.10.5 ⑤AO動力加壓鋼板螺絲釘內固定
根據肱骨干骨折部位的不同,使用不同形狀、不同寬度及厚度的鋼板(圖6)。較寬的鋼板用于肱骨中段骨折,上段及下段的骨折使用較窄的鋼板及弧形異形鋼板。
使用AO動力加壓鋼板時,要考慮到肱骨干的生物力學特性。肱骨干的皮質易劈裂,即使在長螺旋型骨折,使用拉力螺絲釘固定后,仍需用中和鋼板加固,而且要使用螺孔交錯的寬鋼板以增加相鄰螺釘的距離。不應僅僅信賴拉力螺絲釘固定骨折,以避免肱骨在長軸方向劈裂的可能性。
肘關節功能正常的病人,肱骨的后方是張力側,肘關節僵直的病人,肱骨的前方是張力側。因此,有正常活動的肘關節,行肱骨干內固定時,鋼板應放置在后面,肘關節僵直的病人,鋼板應置于肱骨前方。然而,實際應用時,由于橈神經位于肱骨后方橈神經溝內,后方入路有損傷橈神經的危險,故肱骨上段及中段骨折時,仍采用Henry前入路,將張力帶鋼板置于前外側。雖不完全符合生物力學要求,但不致造成手術失誤。肱骨下1/3骨折時將動力加壓鋼板置下后方,除張力帶原則外,肱骨下1/3后方扁平,易于使用寬鋼板,最遠端的螺絲釘也易擰入。又由于鋼板避開了鷹嘴窩,故不影響肘關節的屈曲功能。如果從前方或前外側入路,由于肌肉止點集中,顯露骨折端困難,且有損傷橈神經的危險。肱骨接近遠側干骺端的骨折,為了增強內固定,常使用兩塊半圓形鋼板或兩塊窄的動力壓鋼板。固定小的骨折片或做肱骨髁上區骨折固定時,應用3.5mm直徑的骨皮質螺釘或4.0mm直徑的骨皮質螺釘及相應的鋼板。4.5mm直徑的骨皮質螺釘及相應的鋼板只適用在肱骨干中部。發育較細的肱骨可使用窄的4.5mm直徑的動力加壓鋼板。肱骨下1/3,只有小部分肱橈肌將橈神經與放置于前外側的鋼板隔開,甚至橈神經可與鋼板直接接觸,故術后應仔細記錄在案,以便日后取內固定物時不會誤傷橈神經。
在肱骨近端,肱骨干擴張,皮質很薄,絲攻不應穿通對側皮質,以免形成假道,造成內固定松動。要獲得肱骨下較強的內固定,至少需用6~7孔的動力加壓鋼板。骨質疏松的病人,應增加鋼板的長度及螺釘的數量,使骨折兩端的內固定強度相等。接近干骺端的骨折,使用雙鋼板或異形鋼板,使較短的鋼板內能擰入較多的螺絲釘,以增加內固定強度。
肱骨上1/3骨折將用前方經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入路,必要時將三角肌前1/3由鎖骨止點上切斷,以加大顯露。
前外側入路用以顯露肱骨干中1/3,此切口可延長至肘關節。
后入路用于肱骨下l/3骨折。將肱三頭肌做一舌狀瓣翻向遠端(圖7)。切口遠端內側應注意保護尺神經,切口近端應注意保護橈神經。肱骨中上l/3骨折有時也采用后入路,由肱三頭肌長頭和外側頭之間進入。在切口的上部,三角肌止點水平的后方,將橈神經顯露并保護(圖8)。
16 預后肱骨干骨折預后良好。
相關文獻點此查看相關文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