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后唇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总结16例胫骨后唇骨折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14例,可吸收钉内固定11例,钢针固定3例,保守治疗2例,采用石膏固定。结果:优11例,良3例,优良率达87.5%。结论:胫骨后唇骨折手术治疗应采用可吸收钉内固定。
【关键词】 胫骨骨折;治疗
自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胫骨后唇骨折患者16例,其中应用可吸收钉内固定11例,钢针固定3例,石膏外固定2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5~37岁,平均28岁。车祸13例,摔伤3例,均为闭合损伤。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11例,合并髋关节脱位2例,合并胫骨平台粉碎骨折l例,胫腓骨骨折5例。伤后最短就诊时间1 h,最长6 d。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情况:本组患者14例采用手术治疗方法,2例无明显移位,采用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于屈膝25,6周后去石膏。合并胫骨平台骨折1例,患者先于仰卧位行膝关节前内侧切口,复位固定胫骨平台;胫腓骨骨折6例,患者先手术固定胫腓骨后,再改为俯卧位取膝后侧切口。3例患者因经济原因使用钢针固定,于石膏固定6周后拔出。
1.2.2 手术方法: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俯卧位,上充气止血带,取膝关节后侧S形切口,将胫神经及静脉牵向外侧,半腱、半膜肌腱牵向内侧。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处,术中见有骨折块均带有后侧交叉韧带和关节囊的一部分,先清理骨折断面,然后视骨块大小情况,将带后侧交叉韧带之骨块先固定。于屈膝位前抽屉试验下,先用1枚2 cm钢针临时固定,术中可用手指探视关节面,以确定骨块的解剖复位,保证关节面平整和交叉韧带的张力,必要时可术中透视。然后用合适的钻头与胫骨关节面成45向前下方钻孔,并拧入相应粗细长短的可吸收钉固定。如骨块较多,可用多枚可吸收钉固定;粉碎严重,可去除无法固定的小骨块以防止后期骨折脱落,形成关节鼠。应用钢针固定者,方法同上,用2.5 cm克氏针于胫骨前方穿出,后面与骨块相平,于前方折弯钢针,去除多余部分,埋于皮下。术中注意不要使骨块翻转。术后用石膏固定于屈膝25。术后6周去石膏,行关节功能煅炼。
2 结果
本组1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8~36 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拍片均解剖复位,后抽屉试验阴性。治疗结果以膝关节无痛,屈伸活动自如为优;膝关节偶有疼痛,屈伸活动90~120为良;膝关节肿痛,可用药物控制,不影响日常活动,屈伸90~120为可;膝关节肿痛,屈伸
3 讨论
胫骨后唇骨折在临床较少见。因其上附着有后交叉韧带及关节囊,多由直接暴力作用于胫骨近端,使胫骨有向后方脱位的趋势,在坚强的后交叉韧带的牵拉下,使其附着点的骨质撕裂,形成骨折[1]。多数患者在X线侧位片上可见到胫骨后方骨块撕脱翘起。术前可以通过CT三维重建更好的定位,有助于术者术前对患者伤情的评估。对于此类患者一经确诊,均宜早期手术治疗。因术中见到撕脱的骨块多由于后交叉韧带的牵拉,向上翻转移位明显,保守治疗很难做到解剖复位,并使后交叉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骨块复位不良,后交叉韧带松弛,不能限制胫骨向后移位,患者行走时有膝关节不稳的症状出现。故手术治疗是必须的,术中要注意固定带后交叉韧带的骨块,保证上方关节面平整,后交叉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是手术的重点。据我院的资料看,手术的优良率达87.5%,治疗效果满意。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胫骨平台粉碎骨折,关节面塌陷不平,关节软骨损伤严重,膝关节功能相对差。对于术中所用固定器材,金属螺钉因后期还需手术取出,现在临床很少使用。钢针经济,但因膝关节活动,易出现钢针前后滑动,严重者有损伤腘动脉的可能。可吸收内固定物是由高分子聚合物以碳原子为支架,由C、H、O组成的单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后聚合反应,脱去一小分子化合物而成。常用的是聚乙交酯(PGA)和聚丙交酯(PLA)。其在人体组织中经细胞能量代谢产生CO2和H2O,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安全度[2]。其早期的强度超过了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现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主张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可吸收固定物。对于胫骨后唇骨折术后,去除石膏以后,积极使用CPM进行关节功能煅炼,以防止后期膝关节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智鹏.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65-270.
[2]冯传汉.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210.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