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绝非骨质疏松万能药
( 2006-02-24 09:01)
----------------------------------------------------------------------------------------- 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教,民众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该如何正规治疗,尚缺乏足够的理解,往往停留于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治疗骨质疏松症就是补钙。
其实单补钙是难以有效提高骨密度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治疗”及“强力治疗”就是根据骨质疏松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根据个体的差异而制订的不同的治疗方案。补钙,这一千人一面的防治现状即将戛然而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腰背痛、身高变矮和驼背、骨折,这三大主要症状正困扰着骨质疏松患者,骨折中以腕部骨折、脊椎骨折、髋部骨折为多,其中又以髋部骨折危害最大,一年内的死亡率为15%-20%,造成病人、家属及社会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经过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努力,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已逐渐趋于正规和完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的就是减轻痛苦和降低骨折率。
基础治疗一般指的是“钙+维生素D”营养或“钙+维生素D”治疗。根据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人们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往往是不足的。尤其是老年人,即使摄入充足的钙营养,如果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那往往也限制了钙的充分吸收。
一般来说,同样的钙摄入量,50岁以后其吸收率要比年轻时降低30%以上,一般每日钙的摄入量要求是3-8岁800毫克/天;9-17岁1300毫克/天;成年以后是1000-1500毫克/天。维生素D每日的摄入量一般推荐是400-1000IL。“基础治疗”既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又是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基本用药。还可以有效防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骨丢失和相应的骨折危险性。一般来说,“基础治疗”比较安全,很少有副作用的发生,但是其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发生率的效果尚不肯定。
强力治疗一般指的是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药;绝经后的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一般认为这些药物能有效提高骨密度,较快地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并能有效降低骨折率。这些药物的应用,一般需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选择性地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效,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由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加之“强力治疗”的药价较高,就更造成了一部分人的错误理解,认为用了这么好的药,就不必另外加用钙或维生素D制剂了。事实是,只有“强力治疗”与“基础治疗”相结合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临床较公认的“三联疗法”———钙+维生素D+周期性的双磷酸盐/降钙素的应用,对于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合并疼痛较明显的患者,较受欢迎。而钙+维生素D+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则是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新焦点,较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目的在于使雌激素对于骨的有益作用最大化,又能有效避免其对乳腺和子宫的副作用,有取代传统女性激素替代治疗的趋势。
总之,“基础治疗”联合“强力治疗”就是将收益达到1+12,也就是把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又能把治疗的效果提高到较理想的程度,而又不花费太多的医疗资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