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管理有待提升 依从性不佳成治疗难点
东方网7月16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由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效果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治疗依从性不佳一直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重要问题。日前在一场骨质疏松治疗研讨会上,专家表示确切可见的疗效是骨质疏松患者坚持治疗的动力,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则能监测疗效,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早评估骨质疏松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已跃居中国最常见慢性疾病的第四位。据估计,中国骨质疏松患者人数超8800万,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但由于用药复杂、次数频繁、担心肠胃道副作用、缺乏快速疗效等原因,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差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据调查,每周一次服用双膦盐酸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0%以上在一年内停止治疗;每日一次服用双膦盐酸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近80%在一年内停止治疗。美国新墨西哥州临床研究与骨质疏松症中心主任E.
Michael
Lewiecki博士表示,“根据美国外科医生总会报告显示:美国骨质疏松患者的长期治疗依从性仅为50%。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将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抑制骨转换,骨密度大幅降低,增加骨折风险。”而国内的调查也表明,约87%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服药时间不足3个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防治研究中心朱汉民教授也表示:“骨质疏松症治疗需要长期至少1年以上才能降低骨折风险,然而我们在临床随访时发现,很多确诊患者不能遵医嘱按时口服治疗药物,致使骨折风险增加。因此,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骨折风险。”朱汉民教授补充表示:“确切可见的疗效是骨质疏松患者坚持治疗的动力。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可以更早评估骨质疏松治疗效果。临床上一般在治疗前检测基础值,治疗开始后3个月再次检测判断治疗效果并调整方案,以后每6-12个月监测一次。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能够快速反映治疗疗效,确认患者是否对治疗产生应答,通过正反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鉴别非连续服药或疗效差的患者,改变或优化治疗方案,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骨折。另外,还可以对骨折风险和骨质流失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据悉,在众多骨转换标志物中,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P1NP(骨形成标志物)和-Cross-Laps
(β-CTX骨吸收标志物)是敏感性相对较好的二个指标。中国和国际指南同时推荐将P1NP和-CrossLaps(β-CTX)用于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
[认识骨质疏松]
骨组织的代谢是一个旧骨不断被吸收、新骨不断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平衡被破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下降,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患者为40岁以上逐渐进入绝经期的妇女以及50岁以上包括男性的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带来髋骨骨折、脊椎骨折等情况,其中尤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显示,有20%-24%的患者在发生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一半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