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糖尿病患者 学会与压力共舞

发布日期:2014-11-23 07:12:47 浏览次数:1595

本期特邀主持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孙苏欣教授(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孙苏欣,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中华糖尿病学会湖北省糖尿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及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

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脂紊乱,更年期综合征,骨关节风湿病及其他垂体,性腺,肾上腺,胰腺,甲状旁腺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抑郁是糖尿病常见不良心理状态或伴发症状之一,但却因早期症状不易被识别而被家人和患者自己甚至医生忽视,只有病情严重,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时才被发现。本期,我们特邀在糖尿病心理领域有较深研究的专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孙苏欣教授来聊聊这个被忽视的话题——

王先生经OGTT试验确诊糖尿病,得知终身都要控制饮食的前提下还要适当药物治疗,这与他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发生冲突,不出半个月就对生活抱怨不已,开始经常对家人发脾气,后来每天出现早醒,对原来喜欢的事物再也提不起兴趣,工作状态极差,最终血糖自然也居高不下……

专家指点:刚确诊的病人,心理上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根本无所谓,不重视,因为不知道后果,最终会为此付出代价;二是过度紧张,而且为了血糖的一点点波动而焦虑,结果导致血压、血糖都控制不好。其实,对于糖尿病,应该“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它”,事实上经过积极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是可以跟其他人一样长的。

秦先生患糖尿病5年了,最近发现眼神不好了,去医院再查尿,居然肾脏功能也有问题了。当听到医生诊断为“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肾病”时,秦先生马上觉得这下完了,自己离失明尿毒症也不远了,因此悲观绝望,放弃治疗,甚至想自杀。当亲属和家人发现患者情绪异常时其糖尿病治疗已自行停止一月多,本来存在可以挽救或延缓发展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机会,被患者的不良心理支配下的错误行为所断送。

专家指点:有不少糖友在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并发症时,常表现出悲观及心境一落千丈的负性情绪,殊不知慢性并发症早期是可以逆转的,中晚期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也可以避免发展为残疾。但心境差或悲观却可导致患者机体内升糖激素水平升高(如儿茶酚胺,胰升血糖素等),从而抵抗胰岛素降糖和药物治疗作用,引发恶性循环。

如果当身边的糖尿病人出现心理压力过大,抑郁情绪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如下:

一,继续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二,及时看心理医生,针对抑郁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要遵医嘱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三,家人对其出现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要理解、宽容。在关心患者生活的同时,鼓励患者参与疾病的治疗,使患者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感到有支持、有力量。

周先生患2型糖尿病3年,血糖一直比较高。上周医生说要打胰岛素了,他一下蒙了,这不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吗?而且打上以后就再也撤不下来了。如果将来这也不管用,那不是就没救了吗?于是,他夜里开始睡不好,血糖更高了。

专家指点:“医生,我不想打胰岛素,现在就注射胰岛素,那我以后就离不开它了,我的病不至于那么严重吧。”孙苏欣教授介绍,这是她接诊糖尿病患者时屡见不鲜的情形。作为专科医师她不得不重复对每个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反复解释:根据你病情现在选择胰岛素治疗是最合理的,你的病只是需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不会出现你说的药物依耐等等。

因此,作为糖尿病人也应该多储备一些治疗的知识,以免像上面的患者一样,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误解与偏差,导致出现不必要的紧张焦虑与担忧。建议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糖尿病患者与医生之间应在建立互信基础上积极互动,变被动与医生沟通为主动与医生沟通。

2.可多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治疗的基本常识,纠正错误认识。

3.参加糖尿病俱乐部,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获取经验交流心得,在人际沟通时可使自己身心获得快乐,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也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病人有60%-75%伴有抑郁情绪,如不及时加以心理疏导,其中10%—35%为重度抑郁。

抑郁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就糖尿病而言,沉重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不仅会使血糖升高,降低治疗的依从性,还会加速心、肾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病情的预后不利。反之,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导致病人精神痛苦、悲观等,加重他们的抑郁症状。此外,重度抑郁症还会引起悲观和绝望,甚至出现自残和自杀行为。家人如果发现糖尿病人出现如下症状,就应警惕:

1.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一般晨重夕轻;2.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3.活动减少,动作缓慢,兴趣丧失,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喜独处;4.常有焦虑、无能无用内疚感;5.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早醒为典型表现;6.多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7.对生活丧失信心,有自杀意念或行为;8.性欲明显减退。

有上述3项或3项以上症状表现者,必须引起重视,最好及时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