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糖尿病 从关注糖尿病前期开始
与2型糖尿病不同的是,IGT/IFG时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较轻,失代偿程度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此阶段具有高可逆性。如果采取适当干预方法,相当部分IGR患者有机会逆转为正常糖耐量,损伤的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有修复的可能。而一旦进入糖尿病期,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损害已达50%以上,并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其病程进入不可逆状态。因此糖尿病的防治重点应前移至IGR阶段,重视IGR阶段的干预治疗,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防治IGR患者主要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指饮食加运动的干预。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在高危人群中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 ~50%。但饮食/运动干预在胰岛素抵抗严重组仅下降29%,提示对部分病人,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同时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往往难于长时间坚持,因此,适当的药物干预是必要的。药物干预目前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胰岛素增敏剂等为多用,在临床中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些药物往往针对某一病理环节,只适合运用于相应的病人,而且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不良反应。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着手干预IGR患者的糖代谢紊乱,受到更多患者的青睐。
IGR属于中医“消渴”、“脾瘅”等范畴,人体摄入饮食,其精微营养部分是通过脾脏“运化”、“散精”的作用供养全身。中医传统认识中的脾包括了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和胰;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和现代医学胰的分泌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及胰岛素的生化效应低下均与中医学之脾脏及脾虚密切相关。饮食不节、劳逸失衡、情志失调、加上脾阴易于受损的先天因素,导致脾脏阴阳平衡失调,脾脏“运化”、“散精”功能的损害,人体消化吸收、精微输布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糖、脂等营养物质代谢的紊乱。因此,以脾胃为中心,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强化脾脏“运化”、“散精”功能,能有效纠正糖、脂等营养物质代谢的紊乱。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健脾益阴中药组方为主,对IGR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中药的干预治疗,IGR患者在血糖、血脂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对早期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损害有明显修复作用。柳辉艳
戚在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