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张琪教授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经验

发布日期:2014-11-30 07:49:36 浏览次数:1595

关键词:神经性贪食症;中医药疗法;张琪;经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504921.htm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06-03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e简称BN)是一种以暴食为主导行为的精神性进食障碍。西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为0.5% ~ 1%,年轻女性发病率偏高[1]。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以瘦为美”时尚风潮的兴起,“节食”成为众多女性塑造完美体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人在“节食”减肥的过程中会引起进食功能的障碍,出现“节食-暴食”的恶性循环,严重的将会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等心理问题,现将笔者导师张琪教授治疗该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早有类似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食亦”多相类似。 “食亦”乃中医之古病名,首见于《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书中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类经》云:“大肠移热於胃,燥热之气上行也,故善於消谷,阳明主肌肉而热烁之,则虽食亦病而瘦,所以谓之食亦。……阳明胃热而移於胆,则木火合邪,不生脾土,故亦当善食而瘦。”《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其气外养肌肉,今大肠之热移之,是传其生我者也,则胃火愈盛,食已如饥,故虽多食,而肌肉瘦�,又谓之食易。其‘亦’当作‘易’,盖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胃移热于胆,是传其所胜我者,则胃病如故,而胆木生火,亦当善食而瘦也,亦名食易。”《中国医学大辞典》曰:“能食而瘦……此证盖因胃伏火邪于气分,故能食,脾虚,故食物入腹,即移易而过,不能充泽肌肤也,治法与中消同。”综上所述,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肠移热于胃,胃热而消谷善饥,阳明热烁肌肉而见形体消瘦。其二是胃移热于胆,木来克土,而伤脾,“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肤”。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而旁及肝、胆、大肠。临床表现主要以食欲旺盛,进食量多,食后多无不适感,肠鸣矢气,大便量多或便秘,身体不见肥胖,或反而消瘦,现代医学检查无特殊改变的脾系疾病。除上述症状表现外,因病位涉及胆腑,临床上还可见有抑郁等精神症状。

2 辨证论治

张琪教授认为该病初期多为胃热,此时患者表现为多食易饥与中消多相类似,治疗上多以清胃热为主,可以选用白虎汤、白虎加参汤加减治疗,但此期持续时间较短,在临床上很难见到。随着病情进展,饮食不节而伤脾,导致脾虚,患者脾虚索食以自救,临床表现仍以多食易饥为表现,但是此时不宜再用清热之法治疗,否则苦寒清热之品进一步损伤脾阳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故临床上见到的多以此期为主,在治疗上多采用补脾治疗为主,多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在健脾的同时要佐以消食之品,以促进脾之运化,减轻脾的负担。肝之疏泄调达功能有助于脾之运化升清,同样脾之运化升清功能也有助于肝之疏泄调达,当脾之转运升清功能失常导致肝之疏泄失常而出现土壅木郁之症,进而出现精神症状,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肝失疏泄,血行不畅,在女子则表现为月经的紊乱,乃至闭经。因此在治疗本病时除以健脾为主外还应注意佐以疏肝治疗,当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时要注意疏肝理气活血以调经治疗。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0岁,于2006年9月23日初诊。病史:患者自觉全身肿胀约4个月,经期加重,因节食减肥而出现停经1个月,现形体消瘦,多食善饥,食后胃脘不适,呃逆,乏力,便秘,时有眼睑浮肿,浮肿时尿少而色深,心情抑郁。舌尖红质润,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辅助检查:2006年9月18日化验:尿液分析、肾功、血脂、甲状腺功能(FT�3、FT�4、TSH)及肝、胆、脾、胰腺、双肾B超均正常。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心理治疗效果不佳,而求治于张琪教授。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中医诊为食亦,证属脾胃虚弱,肝郁血滞之证,病机为过度节食,损伤脾胃,脾胃虚弱,饮食自救,而见多食善饥,食不知饱;脾失健运气机不畅而见食后胃脘不适、呃逆;脾主四肢,脾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四肢肌肉失养而见消瘦;脾虚无以化生气血加之土壅木郁,肝失疏泄而见停经;肝气不疏则情志抑郁。周身肿胀乃气机运化失常之表现。综观该患者以脾胃虚弱为核心兼有肝郁血滞之证。治以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消食活血之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太子参20 g,白术20 g,茯苓20 g,甘草15 g,陈皮15 g,砂仁15 g,木香7 g,紫苏15 g,白芍20 g,柴胡15 g,鸡内金15 g,桑白皮15 g,五加皮15 g,木瓜15 g,益母草30 g,丹参15 g,桃仁15 g,赤芍15 g。二诊:2006年10月13日。多食易饥症状较前减轻,仍时有发作,食后胃脘不适,呃逆好转,周身肿胀消失,手足凉,月经未潮,体重未见增加。舌红,质润,脉沉细。诸症好转,仍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在上方基础上加重活血之品以兼调月经。药用:太子参15 g,白术20 g,茯苓20 g,甘草15 g,陈皮15 g,木香10 g,鸡内金15 g,枳壳15 g,香附20 g,当归20 g,白芍20 g,丹参20 g,赤芍20 g,桃仁15 g,红花15 g,益母草30 g,川芎15 g,柴胡20 g,丹皮15 g,砂仁15 g。三诊:2006年10月27日。易饥感消失,胃脘觉舒,月经未潮2月,既往有痛经史。舌质红,脉沉细。患者食亦症状消失,以月经未潮为主,故以行气活血之血府逐瘀汤为主,兼以健脾之品治疗。药用:桃仁20 g,赤芍20 g,丹皮15 g,乌药15 g,延胡索15 g,当归20 g,川芎15 g,五灵脂15 g,红花15 g,枳壳15 g,柴胡15 g,益母草30 g,香附15 g,蒲黄15 g,鸡内金15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5 g,紫苏15 g,甘草10 g,砂仁15 g。随访患者多食易饥症状未再出现,经服药月余月经来潮。本案始终抓住脾胃损伤这一病机重点,以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健脾益气,调理脾胃,以恢复脾胃运化之功,同时配合疏肝活血之品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保罗贝内特著.陈传峰,严建雯,金一波,等译.异常与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19~236.

(收稿日期:2011-01-30)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资助课题(编号:09CX053)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