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疼痛治疗提倡三先三后2

发布日期:2014-11-29 02:20:22 浏览次数:1600

光明网记者:例如颈腰痛或关节痛的患者,来疼痛中心就诊会不会不专业?

安建雄博士: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向,就是愿意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纳入自己诊疗范围。世界上没有万能药,也没有万能科室。任何治疗方法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实现个性化医疗,为每个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始终是医学追求的理想目标。疼痛医生基本来自不同学科,利用自己掌握的不同知识和技术对疼痛进行干预,对疼痛的整体认识难免有偏颇,正因为如此,疼痛医学先辈们从开始就提倡不同学科联合组建疼痛医学中心,而不是疼痛科,以期给罹患疼痛的患者正确诊断和科学合理的治疗。实际上多学科会诊已经成为疼痛领域避免误诊误治,保证正确诊治方案实施的有力保障。

安建雄博士: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疼痛中心服务范围非常广。急性疼痛包括术后疼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分娩等,特别地我们常规开展无痛口腔治疗。

我们几乎接受所有类型慢性疼痛病人。但经过长期的努力,对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早期和中期股骨头坏死及手术失败后腰背痛等几个公认疑难疾病方面获得重要突破。其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病例数、治愈率等方面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安建雄博士成功救治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疼痛中心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自己拥有无痛电休克的疼痛诊疗机构,对躯体化(心因性疼痛)有确切且不可替代的疗效。近年来为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顽固性心因性疼痛患者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安建雄:让坏死股骨头起“死”回生】

安建雄博士:对疼痛的认知误区其实更多地来自医护人员。传统的症状学说和疾病学说都不完整。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发作具有生理防御功能和临床诊断价值,但明确原因的严重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除外给病人带来痛苦并造成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外,对生命质量的认识也会促进对疼痛采取积极措施。

安建雄博士:作为一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急性疼痛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如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提示有急性阑尾炎;濒死样胸前区疼痛提示有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等。然而原因明确的严重急性疼痛如术后疼痛,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背痛和癌症疼痛的功能,除了给病人带来痛苦,给几乎所有的系统和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外,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首先疼痛会给病人带来不愉快和焦虑, 而长时间的疼痛必定导致病人抑郁,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病人轻生;手术后疼痛可以导致负氮平衡,从而影响伤口愈合;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以增加心血管做功和负担;疼痛引起呼吸受限从而导致缺氧和肺部感染;分娩疼痛可以引起产妇过渡疲劳和胎儿缺氧等等。

安建雄博士:我们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基本理念,适应症金标准和治疗原则:

1)基本理念:a可以治不好,但不能治坏(first do not harm)。特别重视避免给病人带来医源性生理、精神和经济损失。b主张多学科治疗疼痛,

2)适应症选择金标准: 只把自己或亲人愿意接受的方法用于病人。

3) 提倡“三先三后”原则:先简后繁,先安全后危险,先无创后有创。

作为病人,最重要的是及早就诊。第一,当疼痛作为疾病的一个信号(也就是“好痛”)时,可以及早得到处理,防止死亡和残疾,如绞痛不及时正确治疗可以导致心肌梗塞甚至死亡:第二,急性疼痛及时正确的处理,可以防止慢性疼痛发生,这一点是疼痛治疗上由重要意义。

安建雄博士:疼痛治疗除外经典的药物、物理疗法、针灸、手术及心理精神疗法外,目前最常用的是神经阻滞和射频等介入疗法。神经阻滞最初是麻醉医生用局部麻醉药选择性地阻断目标神经,为外科手术提供无痛条件. 二战期间,美国麻醉学家Bonica等开始将神经阻滞用于慢性疼痛治疗,战争结束后他在华盛顿大学建立了著名的由麻醉科、神经外科和精神心理科等学科组成的多学科疼痛中心,并成立国际疼痛学会和疼痛杂志。Bonica是一位世界轻重量级摔跤冠军,他自己后半生饱受疼痛折磨,曾被他的继承人神经外科医生多次开刀手术,但他的伤痛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成为外科技术治疗疼痛一个讽刺性故事.

药物是古老并流行的镇痛方法。 经典的镇痛药主要有两类,吗啡为代表的阿片类和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水杨酸类. 前者通过作用于受体,而后者是通过抗炎发挥镇痛作用.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也被用于炎症疼痛的治疗。抗癫痫药则被用于三叉神经痛为代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经典的抗癫痫药包括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一般认为这些药物主要是缓建而不能治愈疼痛。用于慢性疼痛时尤其如此. 然而我们研究小组最近却发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使用普瑞巴林可以有效防止和逆转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

改变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镇痛作用并减少其副作用.比如吗啡以往主要是口服或静脉及肌肉注射,目前不仅口服吗啡有控释和缓释剂型,也可以皮下或直肠给药。麻醉医生将吗啡注入椎管内镇痛可以将药量减少100倍,副作用大幅减少而且不会成瘾。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将可以通过遥控修改程序的储药泵植入体内,并通过导管与椎管连接,治疗某些无法治愈而需要长期使用吗啡的疼痛。

试图手术切断神经而达到镇痛目的的想法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典型案例。 切断神经后,绝大多数疼痛不仅不能治愈,而且会并发麻木,称为痛性麻木,使得病人更加痛苦不堪。 化学(酒精和石碳酸)或物理性(射频)破坏神经方法,除外用于损毁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外,已经逐渐减少和废弃。手术治疗腰背痛也曾风靡一时,然而不幸得是术后高达30%病人最终形成腰椎手术失败后腰背痛, 此时外科医生从解剖角度看认为手术是成功的,但病人的疼痛却挥之不去,而且经过手术的腰椎给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带来困难. 尽量避免选择破坏性措施镇痛已经成为疼痛医学界的共识。

1965年,来自英国和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在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疼痛闸门学说”, 则是世界疼痛医学史上一次重要事件。 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机体相对微弱的刺激可以兴奋较粗大的神经纤维, 从而抑制主司疼痛的细小神经纤维。 这个学说实际上解释了针刺、电脉冲刺激和按摩等物理疗法的机制。此后痛觉闸门学说又得到补充: 来自上级中枢神经的信息也可以对疼痛进行干预。这些学说成为后来脊髓电刺激和脑深部电刺激等高科技设施治疗疼痛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理论的治疗虽然很少有治愈疼痛的可能,但的确可以提高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疼痛部位或疼痛责任靶点进行治疗已经成为目前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经过经皮穿刺手段实现,这种介于药物和外科手术之间疗法通常被称为介入疗法。 以穿刺注射为主的介入治疗最早基本是建立在骨性标志基础上的盲目穿刺, 由于精确度低而导致并发症多,而且疗效差. 于是医生们开始采用X光﹑CT和超声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极大地提高了疗效,并发症明显减少。而利用可视化技术如内窥镜进行介入治疗,则让医生们能在更接近直视下开展手术。

适宜浓度的三氧(O3)对人体组织有很好的抗炎和促进代谢作用,而且可以多种使用途径。目前已经证实,多数疼痛都有炎症参与,三氧用于炎症疼痛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特别是有激素禁忌而需要抗炎镇痛病人,如糖尿病患者,三氧已经成为激素的最佳替代品。老年人的疼痛多数属于退行性改变,三氧促进代谢的特点将成为缓解老年人疼痛的重要武器之一。股骨头坏死是一个极为顽固而且致残率高的疾病。本研究组利用机器人及超声适时引导等高科技介入疗法加三氧综合治疗,取得超预期疗效。三氧用于疼痛医学前景广阔。

电休克通过电能可以让大脑产生癫痫样放电而后进入抑制,然后再恢复正常,与电脑格式化或重启有类似之处。电休克技术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最早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后发现用于抗抑郁疗效更好。在治疗过程中,人们发现抑郁患者的顽固性疼痛缓解,最初认为疼痛缓解系通过抗抑郁作用介导,但进一步研究证实,电休克确实具有直接解除疼痛功效。作者所在疼痛医学中心自2011年开始从事电休克治疗疼痛工作,已经对来自世界各地传统方法无效的心因性或精神性疼痛(如躯体化)取得满意效果。迄今作者所在疼痛中心是唯一拥有电休克技术的疼痛诊疗机构,此项技术广泛用于疼痛尚待时日。

[责任编辑:昕亚]

第1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

2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