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吐物清稀的症状起因

发布日期:2014-11-30 15:30:41 浏览次数:1595

发布时间:2010-08-07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92人关注

入春后,乐乐总是定期发烧,每个月固定在10号左右要发烧,第一次很紧张,后来就疲了。现在每个月上旬快结束的时候就开始在精神上准备了,应付马上要来的发烧。听姥姥说,乐乐妈小时候也是定期发烧,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遗传啊?!

从网上看到此帖,转一个过来,自己也学习一下,不过好长啊。

一、基本名词解析1、风寒:寒气的侵入体表,小孩正常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无法从体表散发,小孩就发烧。就像有火炉的屋子,如果把窗户关闭,屋子里的温度就会很快升高,风寒侵入体表的作用就是关闭人体的窗户,使热无法出去,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打开窗户,让热量随汗水出去,烧就会降下来。中医是用辛温解表药来打开人体的窗户的,辛温药如麻黄、桂枝、苏叶、羌活、荆芥、防风等。2、内热:从小孩感冒发烧的角度来看,内热分两种:肺热和胃热。有时两者都有。肺热一般是风寒所化,如底下讲的外寒内热就属于肺热;胃热一般与食滞有关,一般是底下讲的食滞化热;有胃热的一般兼有肺热,因胃在中焦热气往上蒸影响肺,有肺热的不一定有胃热,如有,那是发烧引起脾胃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滞化热。3、外寒内热:当体表为风寒所闭,因小儿一般阳气比较充足,也就是这间屋子的火炉比较旺,如果没有及时打开窗户,热量越积越多,热量从开始的体表转到肺部,形成外有风寒内有热的情况。这种情况除了辛温解表外,还要清内热(肺热)。4、食滞化热:食滞就是食物停留在消化道,没有及时消化掉;化热就是因食物停留在消化道里时间长了,就会发酵而产生热量。小孩发烧,体能大部分用来抵抗外寒,肠胃的功能减弱,常常会有食滞化热的现象。治疗用消导和清热药,消导药的功能就是把停留在消化道里的食物向下清除掉,清热药的功能就是把食滞产生的热量祛除。5、内伤生冷食滞:小孩过多吃水果、冰棍之物,导致食物停留在消化道里,不能运化。治疗用消导,不能清热,因为没有热象。6、阴虚:与小孩感冒发烧有关的一般是肺阴虚胃阴虚,以肺阴虚为多,一般发生在退烧后或低烧、小孩咳嗽。阴虚就是身体的津液不足,肺阴虚就是肺的津液不足。怎么理解呢?因为小孩退烧时出汗过多,肺比较干燥,就如启动了抽湿机的房子一样,湿气被抽掉了。那时小孩因为肺太干就会咳嗽。治疗时不能因为小孩喉咙发红有炎症而用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就如空调,带来清凉的同时空气会更干燥,中医叫做苦寒化燥,清热解毒虽然暂时把炎症去掉,但小孩的肺更干燥,炎症会很快恢复,小孩会咳得更厉害。治疗的关键在于润肺,就如向干旱的田地洒水,以解决旱情。二、小孩发烧用药总论1、小孩发烧无汗一定用发散风寒的药物给他发汗,也可以洗热水澡把体表的寒气逼出。

2、小孩发烧无汗,不能服清热解毒、抗病毒药或滋阴药;如果服了不该服的药,小孩的病症会转危急。我们还是用火炉的屋子来比喻。无汗说明窗户关闭,火炉比喻人体的阳气,一旦体表受寒,人体就自动把产生阳气的火炉烧得更旺,以便能集聚力量把窗户打开,逼出寒气,当寒气没有逼出前,人体的温度就会上升,如果此时服用以上的药物,相当于向人体的火炉泼水,人的体能下降,寒气就会从体表进入内部,我们会注意到小孩的体温下降了,神情倦怠,转为咳嗽,声音闷闷的(说明寒气进入肺部)。但晚上又发烧,不咳嗽了,那是因为产生阳气的火炉做了调整之后,再一次烧旺了,把肺里的寒气重新逼到体表的缘故。所以发烧是好事,咳嗽是坏事,如果不知道这原理,小孩就会反复发烧、咳嗽,最后小孩的体能就受到影响。3、小孩发烧,且腹泻或手脚凉,不能用发汗药发汗;4、一般情况,小孩的外表总有点寒气,纯风热感冒的情况很少,故单独用辛凉药,往往汗出不透、寒邪不去;单独用辛温药,又往往热不能解。所以,一般采用辛温、辛凉并用,方能风热、风寒两解。辛温药如麻黄、桂枝、苏叶、羌活、荆芥、防风,辛凉药如桑叶、薄荷、牛蒡子等。若热仍不退,即须佐以清热药,如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等。5、一般小孩服中药退烧,在出汗前体温会略略有点升高,这是正常现象;且中药的药效一般是4个小时,服用中药时不能因为1、2小时内小孩还不会退烧而着急,要有耐心等待,如果服用发散风寒的药物2小时内一点都不出汗,体温上升,那是发散风寒的药量不够,需加量;如果服用中药时小孩只出一点汗就转为低烧,那说明小孩体表的寒气本来就少,内热可能较重,需要微微发散体表的风寒,重点要清内热,如果小孩此时喜吃水果,那是胃肠有热的宿便,让他吃水果,待大便拉出小孩烧就会好。6、有人以为常煲点凉茶来预防小孩发烧,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喝凉茶会降低小孩的抵抗力,反而容易受寒而感冒。中医是有什么症给什么药,没有凉茶的症状就不要给凉茶喝。7、发烧简便有效方法:用榨汁机把柠檬榨出汁,纱布吸满柠檬汁,敷在小孩的脚心窝,用纱布绑住,然后用保鲜纸把整只脚包住(以免弄脏床单什么的),包着睡觉,第二天才拆掉。三、各种症状 1、外寒内热(儿童清肺丸):小孩晚上发高烧无汗,不论如何,一定用发散风寒的药物给他发汗,如果伴随气粗,呼吸如锯木头、嘴唇红、嘴巴半开呵气,那是肺热,需在发散风寒的基础上加清肺;这时小孩会烦躁、睡不稳,那是心热;同仁堂的儿童清肺丸最合适。小孩服了药,在15分钟后就会出汗,是微微的湿湿黏黏的感觉,随着汗出,一个时辰后就汗止热退,出汗过程中,小孩的尿也会增多,那是正常现象(有的当第一次服药后大约在3—4小时后会出大汗,出汗后最好用干毛巾擦汗,擦干后相隔20分钟左右又会出汗,擦干为好,多次反复,一至两个小时左右就退烧)。如果服用西药如美林退烧,他的出汗是一下子全身出透,这样会造成小孩气虚,寒气重新进入,小孩会手脚凉且低烧,第二天还可能重新发高烧;另一方面,退烧药也只发散外表的寒气,对于外寒肺热的情况,肺热会加重,会低烧或转为咳嗽。2、高烧已退转为低烧(小儿咳喘宁口服液或健儿清解液):小孩后背热、吃饭后背就湿湿的出汗、额头热、咳嗽、嘴唇红、偶尔流浊鼻涕,如果是夏天且没有空调的影响,那是风热感冒,用健儿清解液,金银花,菊花也是辛凉解表;如果后背不大出汗,冬天或有空调的影响,那表面有点寒气,需用小儿咳喘宁口服液,麻黄和苦杏仁起到辛温解表的作用,吃药后后背和额头就凉了下来;对于含有化食积的药如至宝锭、百寿丹等,如果小孩没有呕吐食欲不振等食积的状况,不要用,用了退烧不够力、效果不好。一般情况,小孩的外表总有点寒气,纯风热感冒的情况很少,所以健儿清解液要少用,小儿咳喘宁口服液多用。很多小孩给退烧药后,下午或晚上又会烧起来,晚上发烧时,手脚会很烫,但黎明小孩会出汗,高烧会自动退,剩下低烧,因为晚上发烧消耗了小孩的能量,第二天小孩抵抗力弱,受风一吹,小孩会手脚发凉、流清鼻涕、小孩精神不振,只有后背、前胸和额头发烫。小孩一旦有手脚发凉、流清鼻涕、小孩精神不振的情况,不论烧有多高,不能用清热解毒和滋阴药,一旦用清热解毒(健儿清解液)和滋阴药(小儿感冒冲剂),寒气会入内,小孩会打喷嚏,鼻水流得更厉害,到晚上会发更高的烧;流清鼻水其手脚应该是凉的,这是脾虚中阳不振缘故。因为脾主四肢,阳气不能敷布于四肢,因此手脚发凉。此时虽然额头、后背和前胸发热、嘴唇红,身体有热象,但不能解散风热,应当饭前用大道堂的八宝先暖和脾阳,使清鼻涕变浊或没有鼻涕、手脚转温,饭后用清热解毒药物把温度降下来,这样小孩病就会好。3、关于阴虚。在服用发散风寒的药物出汗慢慢退烧的过程中,会被误认为是汗出而热不退的情况(服滋阴药物),那是错误的,因为阴虚的重要指标是口渴,没有口渴就不要给滋阴药,否则会邪气内陷,治疗更麻烦;有的以小孩手脚心发烫来认定是阴虚,不对,那是心有热。阴虚是退烧时小孩汗出过多、尿太多,或者发烧时用泻药,或者发烧时本身就喜欢喝水。所以小儿感冒冲剂刚发烧时不要随便用,如果不是阴虚体质和长时间低烧不退的小孩,不可以用。发烧,口不渴,邪在表;发烧,口渴,邪已入胃,或有阴虚症状。4、咳嗽问题。另外,在治疗发烧时,不要考虑小孩咳嗽的问题,烧退下来后,也不要考虑。如果干咳或少痰,是发烧时耗费了身体太多得津液,肺胃之阴受损,一般晚上咳嗽,宜用百合、沙参等滋阴。如面白肢冷,吐痰清稀,是发烧时肺气受损,治疗要温肺祛痰,调理脾胃,用松花粉。有些小孩发烧后咳嗽有痰,伴随食欲不振,只要调理好脾胃咳嗽就会好转。5、食滞症状(都可用王氏保赤丸治疗):院腹胀满或拒按作痛、头温腹热,嗳气作饱,喉间痰鸣、手心发热、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腹痛哭啼、时着时止,腹泻,或大便秘结,放臭屁,数日1 次,小便短赤混浊,舌苔薄腻,脉滑,烦躁哭恼不宁,两腮红赤一侧明显,有的伴有低热口渴等症。吐症中的伤乳吐、伤食吐、热痰吐和热证吐(食滞化热)、泻症中的伤乳食泻和火泻(伤食引起)都属于食滞,都可以看做食滞来治疗。6、西医的胃肠型感冒用药(以下都是同仁堂的药物)(1)外感风寒、内有食积未化热(九宝丹):主治小儿发烧无汗(外感风寒、或鼻塞、或流清涕)、内有食积未化热(或呕吐食水、或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2)外感风寒、内有食积化热(至宝丸):主治小儿发烧无汗(外感风寒)、内有食积化热(或大便酸臭或黄水、或手摸腹部较热、或口气臭秽,或吐物酸臭量多、或食入则吐、或烦躁口渴,或痰涎壅盛,或睡卧不安等)。(3)外感风寒、内伤生冷食积(秋季腹泻)(香苏正胃丸):主治小儿发烧无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食积(或腹痛腹胀、大便清稀(稀便或水样或夹有少许食物残渣者)、或肠鸣、或手摸腹部较凉,或小孩很安静没力气的样子)。说明:只要发烧无汗,就是外感风寒,与流不流鼻水等没关系,如果又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那最简单的方法是摸摸肚子,如与平时一样或较平时热,就用九宝丹或至宝丸,如腹部较凉,用香苏正胃丸。但是最好结合小孩其他症状,如吐出物的味道颜色等,判断更为准确。虽然小孩发烧时没有吐泻、食欲不振等肠胃症状,如果好几天没大便,要考虑兼用消导药。7、关于小孩经常早上起床塞鼻子、打喷嚏、流鼻水,偶尔有几声咳嗽的问题。那是睡觉时寒气入肺所致,起床后小孩的阳气上升(用现代的语言是新陈代谢加快),把寒气往外逼,就出现塞鼻子、打喷嚏、流鼻水的症状,当寒气被完全排出后,这些症状就消失了。就像冬天我们从户外到户内喝碗热粥,有时鼻水、眼泪会直流,这是因为户外冷,寒气入内,吃热粥就把寒气逼出来。如果小孩一被凉风吹到就流鼻水、打喷嚏、鼻塞、流鼻水那是肺气虚,用松花粉治疗效果很好,而且小孩食欲很旺盛。8、小孩一有咳嗽、流鼻水等,家长往往担心会发展为肺炎或加重为发烧,很紧张。中医认为咳嗽、流鼻水等是小孩身体依天气变化而做的自我调节,不必害怕。治疗主要抓住天气变化的情况和小孩自身的自我调节趋势。小孩轻微感冒随着气温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下:(1)如小孩流清鼻涕、咳嗽痰较多,这是风寒咳嗽,当时的天气应该较冷;需要解表化痰,药物可用苏叶3g生姜(二片)苏子2g 炙紫苑5g 杏仁8g。其中苏叶、生姜、杏仁解表祛寒药,炙紫苑 杏仁化痰止咳药,如果痰不是很多,炙紫苑可以不用。(2)如果不服药,随着天气的转暖,渐渐会转变为流浊涕,咳嗽痰少难咳出,这就是风热咳嗽;药用桑叶 菊花 百合 沙参。其中桑叶 菊花是解风热药,百合 沙参是滋肺阴药。(3)如继续不服药,会进而转变为不流鼻涕、咳嗽没痰或痰少,咽喉有点干疼,这就是阴虚咳嗽;药用百合沙参。(4)但如果阴虚咳嗽,此时天气突然转冷,小孩会流清鼻涕,这就是内是阴虚同时外受风寒;先用苏叶生姜杏仁,不流鼻涕后才用百合沙参。(5)如果在第1中情况下,天气继续转冷,同时小孩体质不是很好,其风寒咳嗽就会加深,会出现喘的现象,这种情况很少。当一个小孩咳嗽时,可以在第1种情况给药,也可以不理睬它,让疾病发展到第2、3种情况才给药。例如,当咳嗽发展到第4种情况,你很难判断小孩是不是阴虚,如果此时气温回升,可以选择不要用药,等到小孩自身力量把风寒驱逐出去,没有鼻涕时才用滋阴药。另外,小孩的身体受环境影响很大,早上情况和下午晚上就会不一样,用药就会不一样,我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从电话问知小孩晚上咳嗽影响睡眠、少痰(断为肺阴虚),早上起床流清鼻涕,白天不咳嗽。编者就从流清鼻涕的情况断定感受风寒,给出药方:苏叶5g杏仁3g款冬花5g 沙参5g。结果那天晚上咳嗽得更厉害。再问具体,该小孩虽早上流鼻涕,早饭后就不流了。而药在傍晚时候喝的,所以不对症。第二天就改了治风热兼阴虚的药方:桑叶 菊花 百合 沙参。交代下午或傍晚服下,如流清鼻涕则不服。结果当天晚上好了80%,第二天只给沙参、百合就治好了。如果喉咙有痰,没有其他症状,又非脾胃食积造成,药用炙紫苑5g消痰。9、如果外有风寒,内有痰热,则用小儿咳喘宁口服液。如何选中成药中医理论遵循周易的“理、象、数”。象就是存在、现象;理是能从一种现象变化到另一种现象的道理;数就是一种现象变化到另一种现象的条件。例如水能成冰。水和冰是两个象,水能结成冰是理,数就是:0度及以下。周易在中医中的运用主要抓住理和象。就是什么样的理能使人体产生什么样的象。如山洪爆发,会发生房子倒塌、堤坝冲垮、死畜漂流。。。。。。等。房子倒塌、堤坝冲垮、死畜漂流是象,造成这种象的原因是山洪爆发。把山洪控制住,各种象就不会发生;如果不去控制山洪,而是逐一去治理象,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这种不治象而象自灭的的方法就是中医的智慧。所以我们要了解辨症和辨病的区别就很简单。山洪爆发是症,各种象就是病。由此可知,症是病产生的原因,病是症的表现形式,病就是通常所说的症状。症是本、病是标。西医把各种象冠以不同的病名,然后开始治病;中医研究的是症,“中医治病”的观点不大对,应该说对症下药,只要症对,病自然消失。如果不同病,产生于相同的症,就可以用同一药物来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异病同治要这样理解,即死畜漂流和房子倒塌两种都是山洪爆发引起,那方法就是一样的。如一个人牙齿疼,另一个盗汗,是不同的病,但他们的症都是一样,是肾阴虚,那用药就一样了。但如果相同的病,产生于不同的症,其药物就不一样,这叫做同病异治。同病异治要这样理解,如死畜漂流这个病,有可能是山洪爆发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猪瘟导致的,采取的方法就要不一样了。如高血压,西医就认为是一种病,用降压药。中医就要通过高血压这种人体的现象来找症,结果在一个人身上是肝阳亢进引起,另一个人是脾虚水滞导致,用药就不一样。所以辨症很重要,中医的辨症需要通过各种病来判断。如单单死畜漂流不能断定一定山洪爆发,还要结合其他现象,如又见房子倒塌、江河水涨那就可以肯定是山洪爆发。有时又讲究关键现象。如堤坝冲垮,不用参考其他现象可以断定是山洪爆发。所以有时找出关键病就完成辨症。只要有那种症,不用病病具到。因为病是症的表现形式,有时表现形式多,有时少。病与病之间大部分没有必然联系,应用“或”的关系来看待,而不是“与”的关系。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人体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确定症。然后依据症来选药。一般说明书上标明功能是表示“治症”、主治是“病”,但有时“症”在主治的前部分。如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成分(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功能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主治 外感风邪,痰热阻肺。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外感风邪、痰热阻肺是症;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是病;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是治疗症的方法。明白症和病后,看看如何看药方。中药的药方讲究有序,象一支军队。简单讲分君臣佐使。君药是主药,主要针对主症;臣药辅助君药;佐药相对次症;使药起协调或引经作用。本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既可清热生津,又能引热外出,为主药。配麻黄宣肺平喘,外解表邪;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利咽;瓜蒌清热化痰,宽胸利气,为辅药。佐以杏仁与麻黄并用,加强降气平喘之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且能祛痰止咳。综观全方,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自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