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并不都是生理的。病理性黄疸意味着婴儿可能患有某些较严重的疾病,如溶血性疾病、败血症、胆汁淤积综合征,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应全面检查、分析,及早治疗。
那么,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呢?
①红细胞破坏增多。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
②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
③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的宝宝,黄疸往往较深。
⑤母乳性黄疸,占母乳喂养的0.5~1。目前认为这类妈妈的母乳中含有一种物质,对胆红素的结合过程有抑制作用,能促进胆红素自肠道吸收。其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在第2周末反达高峰,历时1~2个月才退清。虽然黄疸较深而持久,但小儿并无其他异常,如暂停母乳2~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哺母乳,黄疸可有些加深但不会达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黄疸不会造成不良后果,诊断明确后不要终止母乳喂养。
病理性黄疸主要表现得了病理性黄疸,在皮肤黄染期间,婴儿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呕吐、腹泻、两眼凝视、尖声哭叫以及抽搐等异常情况。
病理性黄疸具有什么特点
①黄疸出现早: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如果一个新生儿生后几小时即出现黄疸(一般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巩膜和面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孩子很可能患有溶血性疾病。
②黄疸程度重:主要指黄疸进展快,从面部、颈部,然后逐渐波及到躯干、四肢,如果发现小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多提示小儿为高胆红素血症。
③黄疸持续时间长:黄疸持续时间常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如果小儿生后2周仍有黄疸,无论血清胆红素是多少均是异常情况,家长最好带小儿到医院做必要的检查。
④黄疸消退后又出现:生理性黄染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皮肤黄染。
怎样预防病理性黄疸
①妈妈做好孕期保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窒息、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②精心呵护新生儿。注意保暖(室温应恒定于24~27℃),空气新鲜、流通,上下午各通风30分钟。保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
③讲究卫生。婴儿皮肤稚嫩,抵抗感染能力差,要勤洗澡,保持清洁,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每日用酒精棉棍清洁脐部隐窝。内衣、尿布必须干净柔软、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每次大便后用温湿毛巾擦洗,涂护臀霜或鞣酸软膏。
④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⑤可疑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孩子去医院诊治。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①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住院治疗,在家可以做日光浴,多饮葡萄糖水,口服一些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药物,以利退黄。
②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多发生于产房或高危婴儿室,根据病情需换血、蓝光照射、药物等治疗。
③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黄疸。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退黄治疗。
④阻塞性黄疸。如胆管发育畸形或炎症阻塞、胆道闭锁,需手术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