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受到阻滞。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两类。前者包括一度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又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可在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及双束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的时相关系分离,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导致心排血量下降。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 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的时相关系分离,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在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中,心室节奏点常在房室束分叉以上,心室率较快,并且能随着体力活动而增加。心肌功能较好,心排血量容易增大,所以这类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在后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多数在休息时可无症状,或有心悸感。在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
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1)在完全性房室脱节中寻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根据P(P′、 F、 f)波的频率、出现时相与QRS 形态、时间、频率进行比较,P 与QRS 无关系,心室率60 次/min,初步鉴别完全性房室脱节是阻滞性的,还有干扰性的,或阻滞与干扰并存,是以干扰为主,还是以阻滞为主。大多数P 波位于T 波之后至下一个P 波之后的一定时间仍不能下传者,可确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鉴别诊断: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的原因如何相互鉴别?
根据典型心电图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为估计预后并确定治疗,尚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束分支以上阻滞和三分支阻滞,以及阻滞的程度。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 波宽大畸形及Q-T 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 次/min,且不恒定,QRS 波常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钠快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的,数小时后即可恢复。射频或直流电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当导管消融靠近房室结时,同样可产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见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广泛心肌瘢痕形成,尤其是动脉硬化、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特发性心脏纤维支架硬化症(Lev 病)和传导系统的纤维性变(Lenegre 病)可以导致慢性进行性加重的束支及分支阻滞。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环钙化、退行性变、狭窄、钙化的二叶主动脉瓣亦可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且主要累及希氏束近端。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血色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梅毒、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房室结转移性肿瘤等均可引起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些阻滞趋向于永久性,常需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1)在完全性房室脱节中寻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根据P(P′、 F、 f)波的频率、出现时相与QRS 形态、时间、频率进行比较,P 与QRS 无关系,心室率60 次/min,初步鉴别完全性房室脱节是阻滞性的,还有干扰性的,或阻滞与干扰并存,是以干扰为主,还是以阻滞为主。大多数P 波位于T 波之后至下一个P 波之后的一定时间仍不能下传者,可确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