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TIN详细描述
1898年,Councilman第一次详细描述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TIN),认为本病是严重细菌感染时发生的、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损害,ATiN现被定义为累及肾小管和间质的急性炎症,肾小球和血管可同时受累。ATIN常因药物、感染、系统性疾病及毒性物质引起,近年来由于抗生素、非幽体类抗炎,抗肿瘤药等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普遍,ATIN发病率增高。
本病常突然发病,一般是可逆性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肾功能正常的无症状性尿异常如镜下血尿、脓尿和蛋白尿,到需要透析治疗的严重肾功能衰竭。常见临床表现是轻微的小管功能损害、尿沉渣异常和肾功能衰竭,对单纯血尿和蛋白尿者进行肾活检,发现其中1%为间质性肾炎。文献报道在有肾脏病临床表现的肾活检患者中,ATIN占1%-15%本病确诊靠肾活检,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无硬化的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小管损害,但无小管萎缩。感最力。
对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可从几种角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免疫性、染性和特发性3类,也可分为药物、感染、系统性疾病和特发性ATIN4类。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和感染,其次是系统性疾病。
体液免疫参与了ATnV发病机制。 ATINO相关性抗基底膜抗体阳性血清能选择性识别从胶原酶溶解的人肾组织分子量为铭,48000的糖蛋白,这种抗原与能引起大鼠ATIN的兔肾抗原分离物相似,提示人体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此抗原相关.
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参与人体ATIN发病机制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绝大多数所报道的ATIN病例,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并未发现免疫复合物或抗小管基底膜抗体,却存在单个核细胞炎症。在少数ATIN病例观察到皮内注射药物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对ATIN患者肾间质浸润细胞的表型分析发现,多数浸润细胞是抗原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一巨噬细胞,个体的过敏体质也可能与ATIN发病有关。
在各种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存在两种基本病理变化,一是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二是小管病变。第三种类型病理改变是肉芽肿形成。与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的区别是,ATIN时肾小球和肾血管可正常
在原发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炎症细胞常呈局灶浸润,也可呈弥漫性,在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减低的病例,病变一般是弥漫性的。药物引起的间质损害多从深层皮质开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浸润细胞70%为淋巴细胞,10%为单核细胞,其余为纤维母细胞、浆细胞和多型核白细胞,后者包括嗜酸粒细胞。浸润的T细胞主要是具有混合表型的CD4+淋巴细胞。小管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害,从基本正常到明显坏死。电镜显示在病变早期可见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近端小管刷状缘脱落。在进展的病例可见小管细胞变扁平并伴有膜撕裂、萎缩、变性。小管管腔扩张并含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还可见于小管细胞间、小管细胞与小管基底膜间,在有此种病变的部位可见小管细胞脱落。更严重的病例有TBM断裂。免疫荧光观察,在少数病例沿有线状或颗粒状够、妞或补体沉积,这些病例电镜下可见其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与免疫荧光检查结果对应。在几乎所有病例发现,炎症过程中受累的小管上皮表达B类VIHC抗原和ICAM一1等粘附分子在慢性病变阶段,细胞浸润由间质纤维化取代,纤维化改变见于炎症过程的第7一10天,这可解释肾脏外观上的不规则和缩小。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小管扩张。血管和小球改变常出现在疾病后期,包括肾硬化或肾小球硬化急性和慢性病变阶段均可见肉芽肿形成。在急性肉芽肿性间质性肾炎是非坏死性的疏松的肉芽肿,巨细胞少见,常伴随间质浸润。慢性病变阶段的肉芽肿含有更多巨细胞,在由结核引起的ATIN,肉芽肿可以是坏死性的。在药物性ATI}V的急性阶段常见肉芽肿病变,文献报道多数与ATIN有关的药物可引起肉芽肿形成以及类肉瘤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