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怎么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因有哪些?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2.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3.其他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环常见于产科意外,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病例,由于羊水,胎盘等释放的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循环,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创伤也是常见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因,如严重烧伤,广泛性外科手术,挤压综合征,毒蛇咬伤等均可由受损的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发凝血。
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破坏或损伤红细胞及血小板破坏后释放类似组织因子的磷脂类物质,红细胞破坏后还释出红细胞素,有类似组织凝血活酶活性,血小板破坏后也可释出一系列促凝活性物质。
(1)出血:本病的出血特点为自发性和广泛性出血,出血部位轻者可仅见皮肤出血点,重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出血或血肿,也可以有胃肠道,肺和泌尿生殖系的出血,可以有暴发性的局部坏疽,其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为手术切口,伤口,针刺部位渗血不止,分娩时大出血或渗血不止,临床上出血严重程度不同,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及肺部出血常为死亡原因。
(2)休克:休克或低血压常见于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轻重不等,可短时间出现或呈不可逆性发展,多见于由血管内皮损伤所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织损伤(如肿瘤,白血病)引起的本病很少并发有低血压,本病并发休克的特点是:①多数为难治性休克;②肺动脉和门静脉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及动脉压降低;③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体液外渗,血容量减少,休克发生后会加重本病,造成恶性循环,预后差。
(3)栓塞:广泛性的微血管栓塞,造成血液动力学的障碍,导致各种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减退,栓塞的一般症状为局部充血,出血或肢端发绀,未梢部位长期栓塞可导致鼻炎,耳壳的干性坏死,内脏栓塞常见于肝,肾,肺,脑,胃肠道或同时多种器官的栓塞,表现为少尿,呼吸因难,意识紊乱,昏迷,惊厥,腹痛,腹泻与腰背痛等。
(4)溶血:血管内溶血可导致本病,而反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微血栓及纤维蛋白沉积物的形成又使红细胞变形,破碎而溶血,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严重者有少尿或无尿,大量的溶血与出血,使临床上还可见贫血及其伴随症状。
(5)神经系统:颅内微血管广泛血栓形成和休克所导致的脑缺氧,水肿,出血,反映到临床上可见到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嗜睡,烦躁,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脑出血,脑水肿,大动脉供血障碍可直接造成病人的死亡。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需要与重症肝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原发性纤溶亢进进行鉴别。
1,重症肝病:因有多发性出血,黄疸,意识障碍,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易与DIC混淆,但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FDP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是在毛细血管广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脏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征性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细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时亦可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3,原发性纤溶亢进:本病极罕见,链激酶和尿激酶治疗是典型实例,本病和DIC极难鉴别,因为①两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时诱发;②两者均有纤溶特点:出血,FDP升高,两者区别主要是纤溶部位,DIC继发纤溶是对血栓形成生理性反应,典型部位局限于微循环;原发纤溶是在大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