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多年后卷土重来
津巴布韦的霍乱疫情,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3日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代表中国政府向津巴布韦卫生部捐赠50万美元,帮助津政府和人民抗击正在迅速蔓延的霍乱疫情。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周边国家纳米比亚、坦桑尼亚等也都为津巴布韦提供了药品和其他物资。很多人有疑问,霍乱是如何传染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
第七次大流行还未结束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其发病猛、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属于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霍乱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水传播最为普遍。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患者呕吐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流行。重症霍乱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循环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得当,可于发病后数小时至十多个小时内死亡。
霍乱弧菌包括3个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和0139生物型。自1817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七次霍乱大流行,前六次的病原是吉生物型霍乱弧菌。自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大流行病原是埃尔托生物型。第七次大流行从印度尼西亚传出后,先后波及西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后来又传播到非洲,到上世纪90年代初波及到中南美洲的所有国家。第七次霍乱大流行至今已波及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目前没有终止的迹象。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2月23日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津巴布韦自8月底发生霍乱疫情似来,已有1174人死亡,23712人染病。目前津巴布韦全国10个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霍乱正在向周边国家莫桑比克、南非、博茨瓦纳等扩散。在我国,霍乱流行时间为3—11月份,6-9月份是流行高峰。发病的地理分布常以沿海、沿江的港口、城镇及口岸地区为主。如广东、浙江等。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海南省也发生霍乱疫情,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近期无新发病例。
全球的“永久威胁”
对于愈演愈烈的霍乱流行态势,世界卫生组织称,霍乱是对全球的“永久威胁”。而专家认为,霍乱之所以多年后卷土重来,与一些地区的环境恶化、卫生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洪涝灾害对霍乱的发生与流行有很大影响。大范围、长时间的洪涝灾害使农村和城镇的供水设备和厕所等卫生设施受到冲毁和淹泡;洪灾使江河的水位升高,经常干扰正常时期污水排出和垃圾的处理;洪涝灾害使水井、水塘等水源受到粪便、垃圾等的污染,水中可能带有各种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战争也往往使霍乱肆虐。比如1994年卢旺达内战造成百万难民缺衣少食,于是霍乱开始流行。据统计,战后一个月逃难到邻国的卢旺达难民感染霍乱人数约5万,患者平均每两分钟丧生一名。
具体到今年津巴布韦的霍乱流行,主要是由于市政供水部门没有钱修理破裂的自来水管道,导致周围的居民3个多月没有见到一滴自来水,一些居民只好喝被染污的井水。此外,政府没有钱购置车辆和油料,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结果苍蝇满天飞,成为霍乱流行的“助推器”。津巴布韦过去也发生过小范围的霍乱疫情,但是能很快得到控制。然而,今年大部分公共医疗机构由于药品和设备匮乏都已关门停业,医生和护土因工资待遇太低不断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导致疫情愈演愈烈。
全球变暖加剧传染病扩散
专家认为,霍乱是一种能治疗的疾病,人们对于感染霍乱不必太过紧张。除此之外,要加强对霍乱的预防工作,主要是“把好一张口”:只饮用安全卫生的水或煮沸、加氯消毒过的水;食物要彻底煮熟,剩余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并趁热吃;生、熟食物要分开;接触排泄物后、加工食物或吃饭前均应洗手;保持厨房清洁和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
事实上,除了霍乱外,世界上其他的传染病依然威胁着人类。从1994年以来,已有30多种新病毒现身,它们之中像埃博拉、安第斯病毒、法基病毒、白水旱谷病毒等,已经今医学界一筹莫展。世界卫生组织称,由于全球性变暖,导致包括霍乱、疟疾、登革热、脑炎和鼠疫等,过去只在热带地区流行的很多疾病正在向其他地区蔓延,这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12月26日《环球时报》)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