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外阴白色病变

发布日期:2014-11-15 16:55:40 浏览次数:1616

您好: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亦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性病变。

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增生性营养不良)一般多发生在30~60岁的妇女,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病变主要发生在大阴唇及阴唇沟内,有时波及肛门周围,皮肤颜色成暗红色,夹杂有白斑,成花斑样(苔癣化)。同时病区皮肤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皱襞,或有鳞屑湿疹样变。

硬化苔癣型外阴白色病变(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的妇女最为多见。主要症状是病损部位发痒。病变可侵犯阴蒂、大小阴唇、后联合、肛门周围。开始为小白色丘疹,边界不整齐,表面平坦,而后逐渐溶合成白色花斑。进一步发展,病区皮肤菲薄皱缩似卷烟纸,形成整个外阴萎缩,阴道口挛缩狭窄,出现性交困难。幼女患此病者多在大、小便后感外阴和肛周不适,一般至青春期时,病变自行消失。

混合型外阴白色病变(混合型外阴营养不良),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可见外阴萎缩,并伴有隆起的白色斑片。

外阴白色病变伴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无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局部活体组织检查。如在外阴局部出现溃疡,或界限清楚的白色隆起,在该处活检发现非典型增生,其癌变可能性较大。

药物治疗控制局部瘙痒,恢复外阴部皮肤正常形态。但治疗后应继续注意观察,特别对增生型营养不良而有破溃、硬结者应警惕发生癌变。对久治不愈的溃疡、皲裂,应作活检排除癌变,对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考虑手术治疗。

外阴白色病损(外阴营养不良)

外阴白色病损指外阴皮肤变白的病变,以往称外阴白斑。由于半数外阴癌有外阴白色病变史,曾认为它就是癌前期病变,但最近的研究证明任何角化上皮长期受潮和温热的刺激,皆将增厚变白,不是癌前期病变。

主要临床症状为外阴瘙痒

外阴白色病损亦称外阴营养不良,系外阴上皮结构不良,无肿瘤改变。可分为三种类型:

1.增生型病变呈白色或红色,占外阴营养不良的一半。组织学特点是表皮钉突变钝或变宽,角化过度,真皮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2.硬化萎缩苔藓型表皮变薄,钉突消失。上皮细胞层减少,基底细胞层结构破坏,水肿

3.混合型兼有上两种类型的病理改变。

约10%的外阴白色病损有不典型增生的上皮。不典型增生可保持原状、恢复正常或进展为原位癌。因此,外阴白色病损伴有不典型增生时方可称为癌前期。

处理以药物治疗为主。增生型可涂1%氢化考的松软膏每日一次,共6周。硬化萎缩苔藓型可涂2%丙酸睾丸酮油膏每日三次(每次约8~10mg)共6周或至症状消失,然后每日一次共4~6个月。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时,应用甲苯胺兰染色,确定范围后行局部切除,邻近皮肤用氢化考地松膏治疗。

女阴营养不良

女阴营养不良(vulvar dystrophy)过去称女阴白色病变或白斑,并当作癌前病变,给以不当的处理。实际上外阴营养不良多不属癌前病变,病因未明,主要表现为外阴病损部呈白色,角化过度及色素脱失,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组织改变可分为增生型、萎缩型及混合型三个基本类型。

1.增生型营养不良(hyperplastic dystrophy)多发生于40~60岁妇女,好发于阴蒂、小阴唇及阴唇沟等处。局部皮肤呈白色,少数呈粉红色,皮肤和粘膜均增厚,粗糙,弹性差,可有皲裂或溃疡形成。镜下,表皮增厚,常有角化过度,棘细胞增生,钉突延长,基底细胞层常见不等量黑色素脱失。真皮乳头水肿,有多少不等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图13-2)。可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本病属良性病变,不合并不典型增生者一般不会癌变,故不属癌前病变。用保守疗法和药物治疗可迅速收效。若伴有不典型增生,则有一定恶性潜能,应注意随访病人。

增生型女阴营养不良:棘细胞增生伴钉突延长、增宽和融合,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2.萎缩性硬化性苔癣(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好发于阴蒂、小阴唇、会阴和肛周。病变皮肤萎缩变薄、光亮、呈白色。镜下,角质层增厚,可见角栓形成。表皮变薄,上皮脚变短或消失,基底细胞空泡变性及液化,色素脱失。真皮浅层水肿,细胞成分减少,呈带状均质化为其特征,下方常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萎缩性硬化性苔癣一般不伴有不典型增生,多数不致发展为癌。

3.混合型营养不良(mixed dystrophy)外阴皮损区变白,增生与萎缩病变同时存在。可能伴有不典型增生,故应作多点活检,才能确诊。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1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