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
近年来,一般认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起源是食管黏膜上皮基底层中的成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其组织学表现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似,病人的预后都很差,只有个别病人经手术或放射治疗后可以长期生存。如Hamdy等(1991)报告的1例40岁女性病人术前症状为胸骨后疼痛2年,伴有进行性吞咽困难与体重下降。术前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显示食管中下段有一大而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中下段腔内有一表面呈黑色的息肉样肿物,大小约9cm×6cm,突出管腔。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黑色素瘤。病人接受了食管大部切除和食管-胃胸内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相同。这位病人术后生存12年以上。
Allen和Spitz早在1953年就提出诊断起源于食管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标准是靠近肿瘤的食管黏膜处有交界性改变(junctional changes)、典型的黑色素瘤的组织学表现并在瘤细胞内发现黑色素。
Pava等(1963)报道对100例正常食管进行尸检的过程中发现其中4例食管黏膜上皮的基底膜中有典型的成黑色素细胞、黑色素颗粒以及神经元树突(2例成黑色素细胞位于食管上段,另外2例成黑色素细胞位于食管中段),他们推测食管黏膜中的成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胚胎期神经管背侧的细胞带),即神经嵴形成的表皮黑色素细胞游走到食管上皮的结果。此后,Tatteshi等(1974)和Ohashi等(1990)先后报道日本人正常食管黏膜中存在嗜银细胞和黑色素细胞,发生率为8%,而且可以导致食管的黑色素沉着病(melanosis)。
1970年,Piccon等报道了第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合并全食管黑色素沉着病。但是绝大多数食管黑色素瘤病人并无食管黑色素沉着病,考虑这种肿瘤可能起源于其他更为常见的途径:①起源于食管黏膜的正常成黑色素细胞;②起源于食管正常上皮细胞的化生;③或起源于胚胎发育期间出现在食管上皮内的异位成黑色素细胞。现在一般认为食管黏膜的成黑色素细胞直接来自人胚胎时期的神经嵴,而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食管基底膜(层)的成黑色素细胞。
1.病理形态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大体病理形态多呈表面粗糙的息肉状肿物,位于食管腔内,瘤体大小悬殊,最大直径自2cm~17cm不等,肿瘤的基底部或蒂部多较宽;有的肿瘤外观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表面常有溃疡形成,但有的肿瘤表面则覆盖完整的鳞状细胞黏膜;有的瘤体表面呈黑色、棕色、灰色或黑褐色(图1)。肿瘤多为单发,有的病例则呈多发的息肉状病变,这种多发病变需要与其“卫星”结节鉴别。约12%的病例有“卫星”结节,有的紧靠原发瘤,有的远离原发瘤。
个别病例的肿瘤大体标本上无黑色素,然而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瘤细胞内可见黑色素。典型的有色素沉着的食管黑色素瘤病人,毗邻肿瘤的食管黏膜表现为黑变病或黑色素沉着病,这种改变可为局灶性,亦可为弥漫性。据Di Constanzo和Umacher(1987)报道,将近25%的食管黑色素瘤病人中可以看到这种表现。
按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和更为严格的定义,组织学检查发现瘤细胞内无黑色素的肿瘤在分类时应将其列为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amelanotic melanoma)。但大多数病例报道中并不坚持上述诊断标准与定义。采用这一标准者,真性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到2%。
2.镜下表现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镜下组织学特点与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镜下所见相同。肿瘤表面的食管鳞状上皮多属正常;瘤组织的结构呈多样性,瘤细胞可排列成巢状、条索状或呈腺样排列;瘤细胞的大小与形状多比较一致,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核也较大,常有粗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象多见;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有的瘤细胞内可以看到假核仁包涵物和丰富的嗜曙红胞浆(图2)。有的作者将瘤细胞分为5型,即大上皮细胞,小上皮细胞,梭形细胞,巨细胞和气球细胞。其中大上皮细胞最为常见。
主要临床症状为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这类症状多在肿瘤较大、堵塞食管腔以及肿瘤表面形成溃疡后出现,酷似食管鳞癌以及导致食管腔梗阻的其他食管恶性病变。有的病人有胸骨后疼痛、不适或体重下降,还有一些病人有呕血与黑便。这些症状均无特异性。据国内一些作者的个案报道,70%以上病例的病程在半年左右。据Sabanathan等(1989)统计,7%的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人有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转移性淋巴结),查体时应予以注意,不能忽略。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最后诊断依靠手术切除的食管标本的病理检查。据Sabanathan等(1989)报道,54%的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通过标准的病理学检查可以诊断,1/3~1/2的病例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邻近肿瘤的食管黏膜有交界性改变。目前采用标准的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食管黑色素瘤的诊断一般不存在困难。但要注意排除转移性病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