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怎么治疗
脉络膜黑色素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症状的详细介绍:
症状:肿瘤在周边部者,可以因为无视力异常而易被忽略,发生于后极部或虽在周边部,但已波及后极部者,可以有眼前闪光,视物变形,视物变小,中心暗点,视野缺损等症状,视力障碍程度因视网膜受损害程度而异。
眼底改变:局限性者早期可以看到眼底有局部隆起,视网膜上可看到灰白色~青灰色~棕黄色~黑褐色的扁平形肿块,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最初为实性脱离,呈半球状,蘑菇状,周围境界清楚,周围视网膜有皱纹出现,晚期视网膜脱离显著扩大,弥漫性者早期眼底无明显高起,由于玻璃膜大多完整,视网膜很少受影响,所以眼底有时仅有数个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灶,很易被忽略,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发育时期不一定平行,而原则上没有裂孔。
眼压:开始时正常或偏低,随着肿瘤的增大,晶状体,虹膜被肿瘤推向前,阻塞前房角,引起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炎症:因肿瘤组织毒素的刺激,可以发生葡萄膜炎及视神经炎等。
血管:在增大的肿瘤头部有时可以隐约地看见瘤组织内有扩大的血管,有时可以出现自发性球内出血。
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
全身转移:多为血行转移,常见于肝脏,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骨髓等。
2.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下观察梭形A型瘤细胞中含丰富胞质细丝,而上皮样瘤细胞内仅含有少量胞质细丝,梭形B型细胞中粗面内质网较为丰富,从梭形AB型细胞上皮样瘤细胞中,游离型核糖体和线粒体数目逐渐增加,少数肿瘤内可找到病毒颗粒,其意义尚不完全清楚。
(1)A型超声:Ossoinig利用标准化A超探查脉络膜黑色素瘤,其表现为:①实体性;②肿瘤表面波突然升起;③内部低反射性;④病理波快速自发的运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衰减显著,A超扫描病理波峰峰顶连线与基线成45~60 ,而其他眼内肿瘤则缺乏此超声特征。
(3)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CDI):显示肿瘤内出现异常血流信号,表现为睫状后动脉直接供血,频谱分析表现为中高的收缩期和较高的舒张期低速低阻型血流频谱。
4.CT 多表现为向眼内突出的半球形或蘑菇状均质的实性病变,边界清晰,强化后呈较明显的均质强化,较大肿瘤内可出现坏死,呈不均质强化,需与脉络膜血管瘤及脉络膜转移瘤鉴别。
5.磁共振(MRI)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内含有的黑色素物质具有顺磁作用;在T1WI玻璃体为低信号,肿瘤为高信号;T2WI玻璃体为高信号,肿瘤为低信号,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MRI可发现肿瘤侵犯巩膜及眶内组织,视网膜和脉络膜出血,由于出血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正铁血红蛋白的铁具有顺磁作用,会造成假象,需警惕避免误诊,强化扫描可有助于鉴别,还有组织坏死,囊样变性等因素对结果也有影响。
6.巩膜透照 有主觉法(Wheeler法)及他觉法2种,前者用透照器的亮点置于肿瘤相应处的巩膜面,如果亮点完全位于肿瘤区患者无光感,如光点落在肿瘤区以外,便有光感,后者将亮点置于可疑肿瘤巩膜面,轻轻滑动,并自充分扩大后的瞳孔观察其光亮度,如亮点恰在肿瘤处,瞳孔内无光线透出,反之则可见到眼底红光。
7.放射性核素试验 32P吸收试验对鉴别脉络膜黑色素瘤和眼内其他良性肿瘤有重要意义,因该试验有创伤性,一般很少应用。
8.针吸细胞学检查 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有价值,但需考虑到是否会促使肿瘤扩散。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方法的详细介绍: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一些病理检查,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在临床上常与某些形态相似的眼底病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容易与下列疾病混淆:
一般来说,良性黑色素瘤是静止性的,不隆起或微微隆起,表面视网膜及其血管无异常,裂隙灯显微镜光切面检查易于证明;视野如有缺损,应与肿瘤实际面积相符;超声波探察和CT扫描均属阴性,与恶性者不同。
眼底像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十分相似,在鉴别诊断上极为重要,出血灶处脉络膜荧光被遮蔽而呈境界清楚的无荧光区,动脉及静脉期也只能见到视网膜动静脉爬行于无荧光区表面,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多湖状荧光斑及肿瘤面有新生血管渗漏不同。
也可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相似的色素,其表面也有新生血管,血管瘤周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有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很难区别,但血管瘤大多与面部皮肤或口唇,硬腭处血管瘤同时存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比较少见,后期有血窦状荧光外,病程晚期X线摄片往往可见钙化点,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有异。
当发生视网膜下大片出血形成血肿时,极易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混淆在两者荧光造影不能充分确定时,CT扫描及超声波检查则便于鉴别。
如伴有视网膜脱离时,仅凭检眼镜检查与脉络膜黑色素瘤鉴别,但转移癌一般沿脉络膜水平方向蔓延,很少呈局限隆起,和脉络膜黑色素瘤相反;转移癌起病急,且发展迅速,脉络膜黑色素瘤则在突破Bruch膜前生长缓慢,另外,如能发现原发病灶(如乳腺癌肺癌等),当然是鉴别诊断上最有力的根据。
2,经瞳孔温热治疗:一直被用于治疗全身性癌症,如皮肤黑色素瘤,乳腺癌等,1996年Shields采用经瞳孔温热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
3,光动力学治疗:光敏剂在较低能量,特定波长的光激发下通过光化学反应(非热效应)造成血管的阻塞,使得肿瘤组织缺血缺氧,间接破坏肿瘤细胞。
4,眼球摘除术:是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传统方法,尽管检查手段的改进,但仍有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而行眼球摘除的病例发生,目前,欧美国家已不再把眼球摘除作为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首选方法。
5,放射治疗:在不少国家已成为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巩膜表面敷贴放疗:在不少国家已成为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最常用的方法,电荷粒子束放疗:全球已有500余例患者接受电荷粒子束治疗,伽玛刀治疗:用高能60钴的射线,单丝高能量聚集于病灶区,产生摧毁性生物效应,破坏肿瘤组织。
6,局部切除:主要有全厚层或部分板层巩膜葡萄膜切除术和局部板层巩膜葡萄膜切除术式,已成为治疗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