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肌肉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首页病因诊断鉴别预防
下肢肌肉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鉴别诊断:1.脊髓压迫与非压迫的区别 脊髓压迫症的早期常有根痛症状,因此,需与能引起疼痛症状的某些内脏疾病相鉴别,例如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肾结石等。通常是一时性混淆,一般经对症药物治疗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脊髓损害的体征,便可鉴别。当出现脊髓受压体征之后则需进一步与非压迫性脊髓病变相鉴别。
(1)脊髓蛛网膜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有根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线平片多正常。脑脊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有囊肿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可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剂在蛛网膜下隙分散成不规则点滴状、串珠状,或分叉成数道而互不关联。形态特殊,易于识别。
(2)急性脊髓炎:起病较急,常有全身不适、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脊髓损害症状往往骤然出现,数小时至数天内便发展到高峰。受累平面较清楚易检出,肢体多呈松弛性瘫痪,合并有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应与无明显外伤的急性椎间盘突出作仔细鉴别。脊髓炎者脊髓蛛网膜下隙无阻塞,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以单核及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有轻度增高。若细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增高。
(3)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病程长。早期症状常为手部小肌肉的萎缩及无力。病变多见于下颈段及上胸段,亦有伸展至延髓者。多数病例属脊髓胚胎发育异常。病变特征是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有一长形空洞,其周边有神经胶质增生。因此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分离,即痛、温度觉缺失,触觉及位置、振动觉保存。下肢有锥体束损害体征。根痛少见,皮肤营养改变常很显著。可有家族史。腰穿无阻塞现象,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4)脊柱骨关节肥大性改变: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病变以颈下段及腰段最常见。颈段者初期有上肢手部麻木或肩部酸痛、沉重感等症状,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症状常因颈部位置不当而加重,严重者出现手掌肌群萎缩。弹指(Hoffmann)试验阳性。转动头位时可发生头晕或眩晕等椎基动脉缺血症状。X线平片可见明显骨关节肥大性改变,脊柱生理弯曲消失,呈强直状,腰椎常见侧突。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蛛网膜下隙呈不完全阻塞现象,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亦相应增加。
(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为一种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延髓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因此以运动障碍为主,一般无感觉障碍。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征性表现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缩和舌肌萎缩,严重者有构音困难。病变以上运动神经元为主时,腱反射亢进。脊髓腔无阻塞,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
(6)脊髓压迫症合并几种少见的临床症状:①压迫病变在高位颈段时,常伴有脑神经麻痹,特别枕大孔区脊颅型肿瘤,如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耸肩无力,当三叉神经脊髓束受压迫时则有头面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偶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脊髓肿瘤同时伴有位听神经瘤者。②水平眼震亦多见于脊颅型肿瘤,由于压迫内侧纵束(该束主要协调眼球运动,可自中脑下达T1水平),或因病变影响小脑,或血循环障碍导致水肿等。③脊髓肿瘤伴有视盘水肿,以腰骶部肿瘤较常见,但总发生率并不高。临床检查除发现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外,颅内并无异常,肿瘤切除后视盘水肿消失。可能原因为肿瘤影响了脑脊液吸收或同时伴有脑脊髓病理性分泌增加所致。
上述少见情况,在鉴别诊断时宜注意。
2.脊髓压迫平面定位 早期的节段性症状,如根痛、感觉过敏区、肌肉萎缩以及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均有助于压迫平面的定位。因此必须熟悉脊髓节段与脊柱关系,脊髓节与支配的肌肉、各浅反射和肌腱反射中枢的节段位置。此外感觉障碍平面对定位亦属重要。一般说,感觉减退较轻区与感觉过敏带之间的界线,代表受压节段的上缘。而能引起防御反射区域的上界常可代表脊髓受压的下缘。脊髓造影或CT、MRI检查则可准确做出定位诊断。
3.髓内压迫与髓外压迫的鉴别 临床症状出现的顺序可作鉴别的参考,如根痛,运动、感觉障碍的向心与离心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早晚等等。但仅凭临床鉴别,有时难免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手术前还得靠脊髓造影、CT或MRI检查来确定。
诊断: (1)感觉障碍:为脊神经后根、脊髓内的各种感觉传导束受到刺激或损害所致。包括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分离和感觉异常等。根性痛最为常见而且剧烈,已于前述。此外亦偶尔可见感觉传导束性疼痛,呈某一个肢体或半身的弥漫痛或烧灼样、针扎样痛。当髓外压迫波及脊椎时,可产生脊椎椎体性痛,表现为背部肌肉深层钝痛、常合并有局部肌肉痉挛强直,用力、咳嗽或体位改变时加剧,也可因坐位时减轻,卧位时加重等。感觉过敏,常在感觉减退或消失平面的上方有一条感觉减退较轻区域,再上方常存在一狭窄的感觉过敏带。感觉减退较轻区与感觉过敏带之间的界线,代表脊髓受压节段的上缘。当病变在脊髓中央区时,常损害交叉的脊髓丘脑束纤维,而一部分未交叉的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可免受累及,产生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关节肌肉觉存在。常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而髓外肿瘤则少见。白质前联合的损害则出现损害水平以下两侧对称性的痛、温觉丧失。后索受损害则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触觉、本体觉、振动觉的丧失。此外髓外压迫时出现相应节段的棘突压痛、叩痛亦较常见。感觉障碍是脊髓压迫症的重要体征。对判断髓内还是髓外压迫,特别是对压迫的定位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肌肉运动障碍与肌腱反射改变:病变累及前根、前角及皮质脊髓束时,产生肌力、肌张力和反射改变。早期为乏力、精细动作困难、步行易疲劳等现象,随后出现肌力减退直至完全瘫痪,前根和前角的损害以肌无力、肌张力低、肌萎缩和肌束颤动以及腱反射消失为主要表现,即所谓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在颈段及腰骶段尤为明显。当皮质脊髓束以及与运动有关的其他下行传导束受损害时,以肌无力、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为主要表现,即所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如果病变在脊髓颈膨大部位,既累及支配上肢的前根和前角,又累及支配下肢的皮质脊髓束,因此产生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压迫症所造成的瘫痪一般为截瘫或四肢瘫,单肢瘫少见,偏瘫更少见。缓慢进行性的完全性截瘫,早期两下肢是伸性痉挛性瘫痪,刺激病变水平以下皮肤,可引出两下肢挺直,肌张力增高。也可出现反射性屈曲,称为屈曲痉挛性截瘫。临床上可把能引出此防御反射区域的上界,作为脊髓受压平面的下缘。晚期则变为松弛性瘫痪。受压水平以下的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出现,则为下行的皮质脊髓束同时受到损害所致。早期仅累及患侧,随后健侧也逐渐出现改变。
(3)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排尿急迫、排尿困难,一般在感觉、运动障碍之后出现,尔后变为尿潴留,顽固性便秘,最终大小便失禁。病变在脊髓圆锥部位时,括约肌功能障碍常较早出现。病变在圆锥以上时,膀胱常呈痉挛状态,其容积减少,患者有尿频、尿急,不能自主控制,同时有便秘。而病变在圆锥以下时,则产生尿潴留,膀胱松弛,当膀胱充满尿液后自动外溢,呈充溢性尿失禁。肛门括约肌松弛,稀的粪便自行流出,大便失禁。
(4)营养性障碍:继发于肢体的感觉、运动障碍之后,皮肤干燥,易脱屑、变薄,失去弹性,皮下组织松弛,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压疮)。指(趾)甲失去光泽、增厚和脱落。关节呈强直状态。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胸1~腰2的灰质侧角内有交感神经细胞,在骶段内则有副交感神经细胞。当受压时或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时,出现多汗、无汗、血管舒缩和立毛反射异常等改变,常伴有两下肢水肿,腹胀及发热(当压迫水平较高时导致大面积体表出汗障碍)。颈8~胸1的灰质侧角有睫状脊髓中枢,损害时产生Horner综合征,为一有价值的定位体征。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