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 乳腺腺病专家 乳腺腺病病因 乳腺腺病治疗 疾病百科
(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和内分泌紊乱及精神因素有关。即可能与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常、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泌乳素分泌增多,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是:
1.大体形态 肿块多为灰白色、较坚硬的结节,无包膜,与正常乳腺组织边界不清。单发或多发,其大小多在2cm以内。切面见灰白色或棕色半透明的颗粒状改变,有时和乳腺癌不易区别。
2.组织形态 主要改变可分为3型或3期。
(1)小叶增生型:为腺病的早期形态,主要为乳腺小叶增生,小叶内导管及腺泡均增生,数目增多,小叶体积增大,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小叶内及小叶间见有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境界仍保持清楚,小叶形态不规整或小叶间相互靠近。此型又可分为:
①腺泡型腺病:主要是小叶内腺泡增生,数目增多,腺泡上皮增生成两层或多层并充满腺泡腔中(图1)。
②腺管型腺病:主要为小叶内末端导管增生及腺泡导管化,导管数目增多,有的导管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突入腔内(图2)。
(2)纤维腺病型:腺病的中期形态。此时小叶内腺管和纤维组织都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腺管彼此分开,小叶结构紊乱,腺管上皮增生呈多层或形成乳头状、筛状,甚至完全充满管腔。小叶内导管扩张形成微囊。当腺管和纤维组织进一步灶性增生时,可形成纤维腺病瘤。
(3)硬化性腺病型:亦称纤维化期,是腺病的晚期表现。其特点是小叶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致使管泡萎缩乃至消失,只残留萎缩的导管。见腺管受挤压扭曲变形,上皮细胞体积变小、深染,但细胞无异形性(图3)。
由以上病理分型可见乳腺腺病是由轻到重的渐进性病变过程,是多种形态的病变组合,每一时期是以某一种形态为主要变化,分别出现不同的大体形态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发病至就诊时间约2年左右,发病年龄较乳腺囊性增生病早5年左右。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为本病的主要表现。
1.周期性疼痛 表现为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肿块变小。此种周期性疼痛常因病变分型而不一。在小叶增生型时,周期性疼痛非常明显,纤维腺病型时则疼痛减轻,硬化性型时几乎无疼痛。疼痛常为胀痛、针刺样痛或隐痛,可向患侧腋窝、肩部放射。
2.乳房肿块 常为多个,可累及两侧乳腺。但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上。肿块形状不一,呈片块状、结节状和条索状等,边缘不甚清楚。肿块硬度随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而不一。小叶增生型,肿块质韧;纤维腺病型,硬度中等;硬化性腺病型,质硬,有时被误诊为癌。肿块触痛以小叶增生型明显,纤维腺病型次之,硬化性腺病时无触痛。乳腺肿块和疼痛常因胸闷不舒、性情急躁等情绪变化而改变,尤以小叶增生型患者,当情绪波动生气后疼痛加重,肿块增大变硬。
3.月经紊乱 小叶增生型患者月经常不规则,经期短,月经量少。
中年女性出现的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伴月经规律性改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可行X线摄影和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1.钼靶X线摄影 病变可局限于乳房的某一区域、也可广泛弥散于乳房中。增生的乳腺密度增高,呈结节状或毛玻璃状,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一般模糊不清。弥漫性病变整个乳腺密度增高,正常的腺体结构消失,病变阴影趋向融合。少数患者可有相对粗大的钙化灶,广泛地分布于病变区内(图4)。
2.乳腺内结构紊乱,腺体组织回声增粗,光点增强呈颗粒状,增生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带状强回声交织形成的网状阴影,或类似豹皮样回声结构(图5)。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