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阴道腺癌 阴道腺癌专家 阴道腺癌病因 阴道腺癌治疗 疾病百科

发布日期:2014-11-10 14:46:44 浏览次数:1595

阴道腺癌的病因尚未明了。阴道本身无腺体,阴道腺癌可来自残余的中肾管、副中肾管及阴道的子宫异位内膜组织。

人类在妊娠晚期胎儿阴道发育成熟。在怀孕时使用己烯雌酚对胎儿生殖道有一定的影响。己烯雌酚使阴道的腺上皮存留导致阴道腺病。母亲在怀孕早期使用己烯雌酚的女性发生阴道透明细胞癌增高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阴道有大面积的异位腺上皮,阴道透明细胞癌与阴道腺病的输卵管内膜细胞有关。母亲在怀孕早期使用己烯雌酚的女性阴道输卵管内膜型上皮面积增大,增加了与不明原因的辅致癌物质作用的机会,这些女性在初潮后体内的雌激素作为启动因子促使癌的发生。母亲使用己烯雌酚后通过子宫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在妊娠早期胎儿的阴道已有雌激素受体发育。己烯雌酚不是甾体激素,它不能在胎儿体内像甾体雌激素一样被代谢,因此,会影响胎儿阴道的发育。

(二)发病机制

1.原发性阴道腺癌 己烯雌酚引起阴道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机制:阴道起源于苗勒管和泌尿生殖窦,一对副中肾管使体腔上皮内陷接近泌尿生殖脊,持续向尾部方向伸展,然后在泌尿生殖窦处融合。起源于苗勒管的柱状上皮被起源于阴道板的扁平上皮组织代替,扁平上皮组织成腔成为阴道,阴道被覆扁平上皮。

阴道腺癌可以来源于残留中肾管、未转化为阴道黏膜的副中肾管、尿道周的腺体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宫内己烯雌酚接触史的阴道腺癌可以由阴道腺病发展而来。无宫内己烯雌酚接触史的阴道腺癌显微镜下与其他部位的腺癌相似。与己烯雌酚相关的透明细胞癌表现出3个基本的组织学特征:囊管状、乳头状和实体状。肿瘤细胞呈毂状和柱状,透明的细胞质和清晰的细胞膜,或者呈粗头短钉状,核大、不典型、突起,周围有少量细胞质。

(1)阴道透明细胞癌:

①大体:2/3发生于阴道上端,多数呈息肉状,也可结节状,有的呈扁平斑或溃疡形,质硬,表面肉芽状。

②镜检:镜下见癌细胞质透亮,细胞结构排列呈实质一片,可呈腺管状、囊状、乳头状及囊腺型。电镜下见癌细胞质内含糖原颗粒群,细胞有微绒毛,短而钝,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丰富。

(2)阴道中肾管腺癌:位于中肾管在阴道部分行走的途径,即阴道侧壁和顶壁。肿瘤生长的部位较深,表面覆以阴道黏膜上皮。癌细胞呈腺管状或乳头状,细胞为典型的图钉状,核深染,大而异型。组织化学检查,对PAS和黏多糖染色皆阴性。

(3)内膜样腺癌:来自异位子宫内膜,癌细胞可以同透明细胞癌,或是无黏液分泌的腺上皮细胞,显示明显的异型。

(4)罕见腺癌:如混合性肠腺癌和亲银细胞癌。光镜下见癌细胞有假复层柱状细胞,有黏液分泌,在腺癌下方有未分化小细胞巢,小细胞对亲银染色呈阳性反应,组化检查对5-羟色胺抗体呈阳性反应。电镜见小细胞有神经分泌颗粒。

2.继发性阴道腺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阴道病灶的外观大体上呈息肉状、乳头状或菜花状,阴道壁呈现不规则结节状浸润。显微镜下见阴道内复发病灶较原发部位的肿瘤分化更差,常常形成实性区域,表现更明显的细胞不典型和上皮增生,并常常围绕血管呈旺盛生长。继发性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以黏液性腺癌最多,它主要来源于胃肠道、宫颈及卵巢肿瘤的转移。

1.症状 早期癌可无症状,随病程发展,可出现阴道排液、阴道出血。某些阴道腺癌可产生黏液,使阴道分泌物较黏稠。癌侵犯膀胱时出现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困难;侵犯直肠时出现里急后重排便困难;侵犯阴道旁、主韧带、宫骶韧带,可有盆髂两侧或腰骶疼痛

2.体征 阴道病灶多数呈息肉状或结节状,也可呈扁平斑块状或溃疡状,质地较硬,表面有小肉芽,生长位置较浅,可在阴道表面蔓延以至累及大部分阴道。

无宫内己烯雌酚接触史的阴道腺癌临床症状与阴道鳞状细胞癌相似,出现症状已到较晚期,诊断比较困难,必须鉴别是原发性阴道癌还是从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偶尔,原发于肾脏、乳房、结肠或前列腺的癌首先表现为阴道癌。

有宫内己烯雌酚接触史的阴道透明细胞性腺癌确诊时的年龄是19岁,小的肿瘤通常临床无症状,可通过触诊或巴氏涂片发现。大的肿瘤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或分泌物增多症状。阴道透明细胞癌可发生于阴道的任何部位,最主要发生于阴道前壁上1/3部位。肿瘤的大小从1~30cm,大部分都呈外生性生长及浸润表现。97%阴道透明细胞癌的病人存在阴道腺病,阴道腺病的典型的肉眼表现为红色、天鹅绒样、像葡萄串状病变。

继发性阴道腺癌的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约为58.2%;血性白带和阴道内肿块约为18.2%。阴道内复发病灶的部位:72.8%的复发病灶位于阴道顶端、后壁18.2%、双侧壁5.4%和前壁3.6%。发生于阴道顶端或穹隆部位的病灶主要来自生殖道系统腺癌,约占92.5%;发生于阴道后壁的病灶主要由胃肠道肿瘤转移而来,约占90.0%。

阴道腺癌时常位于黏膜下而不能早期诊断,必须行阴道双合诊检查和直肠检查。阴道腺癌可由结肠、子宫内膜、卵巢、前列腺及胃转移而来。由于阴道转移性腺癌比原发性阴道癌常见,在诊断原发性阴道癌以前应排除这些脏器的病变。

阴道腺癌少见,因此发现阴道腺癌时,应先排除阴道外的原发癌灶累及阴道,常见的为子宫内膜腺癌、尿道旁腺癌和前庭大腺癌

1.子宫内膜腺癌阴道转移 部位多在阴道下段左右两侧或尿道下方,孤立结节,位于黏膜或黏膜下,肿瘤结节可破溃形成溃疡、出血和感染。可伴有子宫增大,子宫腔诊刮阳性。

2.尿道旁腺癌 多累及阴道前庭,可有尿频、尿痛排尿障碍

3.前庭大腺腺癌 多累及阴道下段侧壁,肿块位置较为深在。

4.阴道的子宫内膜异位 罕见,常好发于穹隆部。随月经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周围呈炎症性浸润状,往往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有痛经或性交痛。阴道的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癌变时,在组织学上必须看到正常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之间的过渡形态。

5.阴道腺病 通常分布在阴道上段的前后壁和两侧穹隆,可蔓延到宫颈,很少累及阴道下1/3段,只有在上中1/3段受累时才在下1/3段出现。

6.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阴道转移 往往于黏膜下呈紫蓝色结节,溃破时可导致大出血。有流产、正常产或葡萄胎历史,子宫通常增大,或有卵巢黄素囊肿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异常升高。

7.阴道结核性溃疡 可表现为阴道流血性分泌物,但结核性溃疡少见,病变发展较慢,初为局限性小结节,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形状不规则,局部淋巴结增大,分泌物涂片可能找到结核菌,身体其他部位可有结核症状或体征。阴道溃疡处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阴道腺癌的长期随访是必要的,因复发的病人多在治疗的3年内,也有报道在治疗20年后复发。约1/3的复发病人首先在远处部位发现病灶,多发生于肺。

母亲在孕期曾服用DES(己烯雌酚),其女性后代凡在24岁以前在异常阴道流血、流液,宫颈呈广泛的柱状上皮外翻,或阴道有广泛上皮伸展者应列为高危人群,并应严密追访,每半年或1年复查1次,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医生对异常阴道排液、阴道出血及体格检查时发现阴道息肉状结节状赘生物,应警惕阴道腺癌的存在,仔细检查询问相关病史,并鉴别之,术后根据病灶情况酌情行直接活检或阴道镜下活检,老年妇女确诊为原发阴道腺癌之前应作宫颈管和宫内膜活检。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