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患儿阴囊水肿的护理
【摘要】
目的:了解和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并发症,对症施护。方法:局部护理、特殊处理、减少增加腹内压、饮食及心理护理等。结果:阴囊水肿的患儿经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
阴囊水肿为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的一个症状表现,由于阴囊皮肤变薄及尿液浸渍,此部位易发生破溃、感染而加重病情,并可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增加了护理难度。我科从2007年~2008年对阴囊水肿患儿进行多种方式的临床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患儿中单纯性肾病38例,肾炎性肾病4例,年龄3~16岁,平均8~9岁,病程10d~3年,平均6个月。每例发现阴囊水肿时同时伴有腹水。检测血浆蛋白18~32g/L,阴囊水肿最大32cm20cm19cm,最小为10cm8cm8cm。入院时该部位发生感染1例,皲裂1例。阴囊水肿多呈球形肿物,患儿自觉有肿胀,下坠感,活动受限,水肿严重时可埋没阴茎。2 护理措施2.1 局部护理:要经常保持阴囊清洁、干燥,避免长期受压,大小便后即用柔软毛巾擦拭干净,减少刺激。每晚用温水或1∶5 000高锰酸钾清洗局部,2~3次/d,干燥后涂抹滑石粉。给患儿穿质地柔软的棉质、宽松的衣裤,经常更换体位,避免阴囊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影响血液循环制局部於血而破损。轻度阴囊水肿的处理: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在下床活动时用丁字带或三角巾把阴囊兜起,防止下坠,加重水肿。重度阴囊水肿的护理:阴囊过大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为减轻阴囊下坠不适,患儿卧位时我们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垫托法,把毛巾或棉垫折叠起来垫在阴囊下部,折叠毛巾的大小以阴囊大小为准,高度以患者感觉舒适,无下坠感为宜;另一种是胶皮手套法,胶皮手套装水2/3,上面垫上棉垫,用其托起阴囊,经临床观察,胶皮手套法柔软,刺激性小且垫起的高度适中,使患儿感觉舒适[1]。2.2 特殊处理:阴囊水肿局部往往容易出现红、肿、热、痛的炎性反应。因此,为患者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推,防止发生水肿的擦伤,应用33%硫酸镁局部湿敷,2~3次/d,3~5d症状缓解。对阴囊水肿局部破溃感染及皲裂的患儿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破溃与皲裂处渗液不止者,应暴露创面,保持清洁、干燥。室温在30~32℃。在阴囊破溃感染患者初期,每天用生理盐水和3%双氧水清洁创面2~3次,再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PD照射,3次/d。1周后创面结痂愈合。本组1例阴囊皲裂者,用1∶5 000呋喃西林清洗裂口3次/d,并涂碘伏,TPD灯照射3次/d,1周后皲裂处基本愈合[2]。破溃与皲裂处在TPD灯照射后涂百多邦软膏,保持创面清洁。TPD要掌握好时间和距离,TPD灯照射时间<20min,灯与阴囊之间的距离>30cm,专人看护,防止患者热灼伤。
2.3 减少增加腹内压因素: 饮食中适量增加纤维性食品,防止便秘,医护人员在查体及护理检查中应尽量减少暴露患儿身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患儿哭闹,增加腹内压,尽量口服或静脉给药,防止疼痛引起哭闹。
2.4 饮食护理: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不当是导致肾病综合征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初期患儿多有明显水肿、尿少,此时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否则可引起水钠潴留,加重全身水肿。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3g,并严格控制水的入量,做好出入量的记录。长期高蛋白饮食可促进残余肾单位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肾小球硬化。要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一般0.6~0.8g/d,肾功能不全则在0.8g/(kgd)以下。
2.5 心理护理 :该病患儿及其家长,看着如此严重的水肿,且水肿消退时间长,多有心情紧张及恐惧。护士应多与患儿接触、交谈,主动关心、体贴患儿,使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阴囊水肿给较大儿童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带来了一定痛苦,有害羞感,害怕别人看。在生活护理上要尽量满足患儿的愿望,使他们感觉舒适。在心理沟通上,经常和蔼可亲地与患儿交谈,了解患儿的病情与心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年龄小的患儿,要面带微笑,让小患儿对护理人员有亲切感,以取得患儿的配合,使患儿早日康复[3]。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保护阴囊水肿的皮肤,不使其发生破溃及感染,每天仔细观察水肿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苍白,及时发现破溃处,给予及时处理。要掌握好TPD灯照射的时间及距离,否则会加重水肿或出现烤伤[4]。由于我们护理得当,除一例入院时已发生感染及1例皲裂得到控制外,入院后无1例发生感染。但阴囊水肿不能完全消退,可能与患者本身肾病综合征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关[5]。
总之,该病患儿病情复杂,合并症多,护理难度大。但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不仅解除了症状,减轻了患儿痛苦,更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诸福堂 ,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99.
[2] 崔 炎.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
[3] 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47.
[4] 郭燕红,王 羽.全国规范性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5.
[5]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68.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