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结核病被忽视的杀手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遏制结核,共享健康”,各地卫生防疫部门人员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开展防治结核病宣传。新华社发
1882年3月24日是世界著名的德国科学家科赫氏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菌的日子。
在1982年纪念科赫氏发现结核菌100周年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IUATLD)共同倡议将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
刚刚过去的3月24日是每年一度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当周国家卫生部公布了全国肺结核疫情现状——中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位居全球第2位,仅次于印度,由于社会对结核病的忽视,中国每年约13万人死于结核病。对于这个被忽视的杀手,政府、公益组织正在联手尝试一个新的机制,给患者提供资金帮助,并调动更多的资源用于结核病防治。
每年13万人死于结核病
“谈起结核病,很多人会表现得非常淡漠,觉得已经没什么人得这个病了。”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部主任吕青对此十分担忧,“这是非常严重的误解!结核病是被忽视的杀手。”
根据对古化石的分析,结核病早在50万年前就入侵了人类的身体,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中国一度俗称其为“痨病”。19世纪时由于其流行范围广泛被称为“白色瘟疫”,但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随着当时新型的抗结核药物问世,结核病患者数量一度迅速下降,有人甚至乐观地估计将彻底消灭结核病。但事实是这个古老病毒在21世纪的今天开始了新一轮反扑。
3月21日下午,卫生部公布了全国肺结核疫情现状:目前中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位居全球第2位,仅次于印度。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公众重视度不够,今天全球已经有近1/3人感染了肺结核病菌,在中国则有5.5亿人遭到感染,每年约13万人死于结核病。
“其实如果没有耐药问题,结核病其实谈不上可怕。”吕青向记者解释,普通的结核病患者只要坚持服用四种“一线”药物,90%的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普通结核病就可能转换为具有很强感染性的耐药结核病。
“所谓耐药结核病就是对所服用的药物反应逐渐减弱以致消失。”吕青介绍,耐药结核病按严重性程度分为单项耐药、耐多药和广泛性耐药。前两种耐药结核病患者还可以通过昂贵的“二线”药物进行治疗,但广泛性耐药结核病就意味着所有药品对病人都不再有效……
耐药结核拖垮病患家庭
胡兰,吉林乡村教师,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患结核病近20年,说起话来气喘吁吁,控制不住的咳嗽每次都会让瘦弱的身躯佝偻在一起。胡兰年轻时经常咳嗽低烧,当时只觉得是过于劳累,吃些药就好了,但不多久又犯病,再吃药,好了又犯病,反反复复的疾病拖垮了家里的经济,而病情却越来越重。2008年,胡兰在沈阳被确诊为耐多药结核病,医生告诉她需要进行两年治疗和5万元的治疗费。
胡兰至今也不太明白什么叫耐药结核病,只知道以前吃的药在自己身上越来越没效果了。面对两年的治疗和5万元左右的治疗费用,她无所适从。治,没有钱,不治,医生说再治治停停,以后发展成广泛性耐药就真的“无药可救”。
吕青告诉记者,我国绝大部分耐药性结核病来自于农村,因此该病又被称为贫穷病。据了解,国家对普通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是免费的,患者只需要坚持服用四种一线抗菌药物6到8个月就基本可以治愈,治疗成本仅需500元左右。“可惜90%的病人难以做到这一点,很多病人症状消失就停药了,治治停停,就极有可能转变成耐药病人,这时就要通过服用二线药物进行18-24个月的治疗。”吕青说,二线药物尚未被列入医保的基本目录,加上耐药结核病患者2/3的治疗时间是在门诊,结果造成耐药结核病患者需要承担医疗费用是普通结核治疗费用的100倍左右。
耐药性结核病对于患者和家庭是沉重的负担,但更为可怕的是其传染性。耐药性结核病再次传播,新感染者将会得上相同的耐药性结核。曾担任小学美术教师的胡兰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长年的“咳嗽病”在当年的教学中是否又传染给了更多的学生呢?
疫苗防治短期希望不大
对于传染性疾病,通过疫苗防治似乎是人类最大的期望。以改善公共卫生事业为宗旨的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为此向医学界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结核疫苗至今尚未实现突破。
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目前所知唯一有效的只有卡介苗。不过,这种大名鼎鼎的疫苗只能保证5岁以下的儿童携带者不发作结核病,但不能保证他们不再感染结核病菌。“科学家们一直努力研究新的疫苗,不过有一些病毒和菌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很难找到有效疫苗。”盖茨基金会中国项目副主任钱秉中遗憾地表示:“非常不幸,结核病菌就是其中之一。”
钱秉中说,现阶段结核病防治的三个瓶颈是:缺乏有效的疫苗;新药的研发十分艰难;检测手段落后。“今天的情况是:我们正在使用130年前的诊断方法、90年前的疫苗和45年前研发的药品,来面对不断变化的结核病疫情。”
虽然疫苗和新药研发尚未有突破,但政府和基金会在结核病检测和防治方面已经开始行动。
“传统的耐药结核病检测需要两个月左右,很多病人在等待确诊的时间中就流失了。”钱秉中介绍,通过盖茨基金会和中国卫生部联合开展的“中盖结核病项目”,我国试点地区的医院通过引入DNA检测系统,将耐药性结核病检测时间缩至6小时,极大地防止了耐药患者流失,降低了耐药结核病传染风险。
政府方面则开始推行结核病人监督服药机制。吕青介绍,这套机制由医护人员督导病人服药,每督导一个普通结核病人完成6-8个月的正常服药,医生会得到220元的奖励,很多社区和乡镇的医生,都在勤勤恳恳地做这个工作,但病人的流动性给这套机制的实现带来了很大障碍。
尝试医疗费用解决新思路
2011年2月,耐药性肺结核患者何忠接到连云港疾控中心的电话,他被告知只需要花3000元就可以住进连云港第四人民医院,接受两年耐药性结核病的全程治疗。对于因病家徒四壁的他来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何忠今年54岁,来自江苏省灌云县,2008年被传染上了耐药性肺结核,不住咳血。由于正值单位破产,他住院一个多月便出院了,这一个月花费了一万三千多块钱。此后,何忠在2009和2010年又因为发病住过两回院,一个月万余元的治疗费让何忠家不得不卖掉了房子。每次病情稍微稳定,他就赶紧出院回家,虽然知道这样反复于身体无益,但钱的压力一直让何忠无法持续治疗。
此次他能够持续治疗,得益于中盖结核病项目的医疗费用创新试点。钱秉中介绍,这个试点项目通过和当地政府合作,在呼和浩特、连云港、重庆、开封等6个城市的试点医院进行结核病治疗模式的新探索。患者的医疗费用采用个人、医保和基金会共同负担,其中患者支付10%,医保支付50%,基金会支付40%,通过这个模式实现病人支出不超过3000元。
江苏省疾控中心彭红负责该项目在江苏的对接。“连云港第四人民医院刚刚于2011年1月启动这个项目,目前医院已经收治27例耐药结核病人,在经过两个月左右的住院治疗后,患者会出院继续接受半年的注射和服药同时进行的治疗,再之后接受单纯的服药治疗,直到康复。”彭红说。
各方行动起来重视结核病
远在辽宁的胡兰期待着这个项目的试点能够扩大到她所在城市,那样的话,她将可以从容地接受治疗,看着儿子结婚、生子。吕青表示,中国目前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12万例,新发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则突破9000例。相对于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社会对结核病,尤其是耐药性的结核病的了解和关注都远远不够,中盖结核病项目是基金会和政府共同合作防治结核病的唯一项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表示:如不能尽快治愈耐多药病人,结核病会在我国更广泛地传播,不但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耐药结核病患者,我国也将失去控制结核病蔓延的最佳时机。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可能会使结核病再次变为不治之症,危及公众生命健康及社会稳定。在最新出炉的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表示将不断完善保障政策,让结核病人实现早发现、早医治、治得起的目标。徐泓表示,这个目标的实现,除去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努力外,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
“如果你是呼吸的,你就可以传播结核菌,也会被感染结核菌。关注和投入结核病防治,不只是保护他人,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钱秉中说。
本报记者黄英男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