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成结核病人在农村 结核病耐药性态势严重
印度高哈蒂的公立结核病专门医院。1990年代以后,结核病再度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结核病卷土重来
中国的结核病病人有80%以上是农村人口。耐多药的结核病与不恰当的治疗相关,耐药菌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已经是造成中国耐药结核病流行的重要途径
20多年前,一位有文艺范儿的女医生在医学院的课堂上说,假如非要让我得一场病,那我就选肺结核。正当学生们感到不解时,她说这是因为:一、肺结核是最像病的一种病二、结核病是人类最有把握治好的一种病。
有一本记述肺结核文化史的书,名叫《飘零的秋叶》。作者在书中分析说,用相当严谨的医学和文学眼光来评判,肺结核具有的病态美,非常符合浪漫情调的作者激情投射和情节安排的需要。这段话为女医生的第一个理由做了很好的注脚。然而,如今,她的第二个理由却已破灭了,如果再让她选择一种非得不可的病,肺结核恐怕不再会是她的最爱。
6月7日,有着200年历史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中国结核病耐药调查》。这项由国家疾控中心、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联合进行的调查,首次全面揭示了中国耐药性结核病的流行状况。文章指出:中国耐药结核病流行态势严重。耐多药的结核病与在公共卫生系统以及医疗机构(尤其是结核病医院)的不恰当治疗相关。
艺术家之病幽灵不散
结核病的历史就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历史上,结核病曾掳走无数天才的性命,雪莱、肖邦、勃朗特三姐妹、鲁迅、萧红、林徽因等,这份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因而,结核病甚至被称为艺术家之病。
人类与结核病数千年的缠斗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看到曙光。从1940年代开始,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一大批抗结核药物被相继发现,开启了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时代,全球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到了1980年代,人们开始相信,结核病将像黑死病、天花那样,成为历史书上的名词。就在人们对抗击这一古老疾病过分乐观的同时,结核菌却在悄悄地进化中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强的耐药性。
在此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首次向全球发出结核病危急的通报,1998年又重申遏制结核病的行动刻不容缓。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有150万人死于结核病,在传染病致死率排行榜上仅次于艾滋病而位列第二。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