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不一定就是上火
刷牙出血、牙龈红肿疼痛,这种情况几乎人人都有过,在疲劳、生活不规律,刷牙潦草时更容易出现,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因为“上火”或缺乏某种维生素所致。马树泽主任指出,这些现象在口腔医生的临床诊疗中屡见不鲜,人们以为“上火”所致的牙龈肿痛,实际上往往是牙周病所致的口腔炎症在作祟。
马主任说,健康的牙龈应该是粉红色、有光泽的,质地坚韧,牙龈沟只有2-3毫米;而发炎的牙龈则会颜色变红变深、肿大疏松,很容易出血,牙龈沟(牙龈与牙颈部连接处形成的空隙)也会加深。牙龈炎实际上就是最轻微的牙周病,其炎症只侵犯牙龈组织,不侵犯其他牙周组织,它主要是由于牙龈周围、特别是牙龈沟内的牙菌斑所导致的炎症反应。
口腔中的细菌不止是单纯地存在,时常会聚集在一起,互相粘附,并与唾液内的质形成“牙菌斑”。牙菌斑能够较为牢固地附着在牙齿上并生长繁殖,牙结石就是矿化的牙菌斑,它不仅使得细菌更容易粘附,还会进一步刺激和压迫牙龈组织,加重炎症反应。
马主任指出,牙周炎是一种渐进性的疾病,如果不加控制,牙龈炎会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这就不再是仅限于软组织的炎症,而是会累及牙槽骨,当骨质缓慢丧失,牙齿就失去了支撑,就开始松动,最终导致牙齿脱落。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炎不仅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更可能影响全身健康,比如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呼吸与消化系统,甚至导致早产。
马主任说,牙周病是多因素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病变,局部的、全身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的诸多因素都是牙周病的危险因子。比如当口腔卫生保持不好时,口内菌斑就不受控制地疯长,牙龈上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结石,这些牙结石内含有大量细菌,可破坏正常牙齿的各个部位。若继续放任不理,各种口腔炎症可常年反复发作,而且变本加厉。
调查发现,老年人牙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年轻人,因为老年人牙周状况不良更多的是牙周病常年累积效应的结果。如果能获得及时的治疗和长期的维护,老年人也可以拥有非常健康的牙周组织。
马主任强调,吸烟是牙周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不仅提高了牙周炎的发病几率还会加重牙周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吸烟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程度与吸烟的量呈正比,这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同时,吸烟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有负面影响,使牙周炎易复发。
马主任指出,牙周病具有“易防难治”且不可逆的特点,牙周病刚发病的时候可能并不严重,很多人并不在意,而一旦出现牙龈红肿溢脓、牙齿松动等症状时,往往就进入了晚期,患者要承受更大的痛苦。
首先要注意牙齿清洁。正常人的口腔内有20多种细菌,清洁牙齿一小时后又会产生新的牙菌斑,所以一天至少要刷两次
牙,不要给细菌创造生存环境。需要强调的是,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千万不要“倒头就睡”。餐后要用清水鼓漱,这可不是嚼口香糖能取代的,因为鼓漱可以充分清除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刷牙的时候不要用力过猛,这样会让牙龈退缩得更快,而且还容易造成牙齿损伤。
其次,多进行牙齿锻炼。叩齿和用食指指腹按摩牙龈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建议平时多做这样的动作。利用牙齿的自洁功能,经常食用一些粗纤维的食物会促使唾液分泌,把隐藏着的脏东西冲出来。不要把食物总放在某一侧咀嚼,这样不仅会使两侧面部发育不均,出现“大小脸”,而且还会使另一侧牙龈出现废用性萎缩。
第三,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牙齿。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油炸滋腻、烟酒、海腥等刺激性食品。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每天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牙周病。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定期到口腔门诊进行检查。洗牙是清除牙石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年1次到具备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洗牙,预防牙周病的发生。 □本报记者 王力
喂奶姿势会影响婴幼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最好抱着喂。奶瓶是人工喂养的器具,奶瓶放置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造成牙颌畸形。奶瓶喂养时应选用合适的奶嘴,避免孔洞太大。奶嘴孔洞过大,则奶液不需要吸吮就流出,使婴幼儿的咀嚼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利于口颌的正常发育。
乳牙萌出后,不要长时间含着甜奶或甜饮料的奶瓶,尤其不能含奶瓶睡觉。否则造成婴幼儿龋。
一周岁后的孩子应尽量减少使用奶瓶,且奶瓶内只能装白水和无糖奶,用杯子或小勺喂含糖液体如:甜奶、果汁、蜂蜜水等。
一岁半至两岁的孩子应停止使用奶瓶。因为长期使用奶瓶喂养,除了易引发龋病外,还会妨碍孩子咀嚼功能的发育。
家长通过把食物嚼碎喂孩子,或把奶嘴或小放到自己口中试温度等方式,会把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播给孩子,致龋菌越早传给孩子,孩子越易患龋病。
喂养宝宝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喂养卫生和自身口腔卫生,而且,喂养器具要消毒灭菌。
建议婴幼儿从牙齿萌出开始,每半年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和口腔卫生指导。家长应在孩子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内,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牙齿,请医生帮助判断孩子牙齿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