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性ACTH的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2009-11-05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33人关注
一、抗原的概念 1888年P.P.Emile Roux和A.E.J.Yersin在研究白喉发病机理时,发现白喉杆菌能产生外毒素;1890年Emil A.Von Behring等人将白喉外毒素注射给动物,发现在该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质,他们称之为抗毒素。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免疫血清在体内和试管中可以凝集细菌和溶解细菌,并进而发展到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传染病的诊断。把血清中与细菌或毒素起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引起抗体产生的刺激物质,如细菌、病毒、毒素等称为抗原(antigen,Ag)。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如前所述,抗原分子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免疫基因、免疫分子等,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又分为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应答,如抗感染免疫;和对机体不利的免疫应答,如超敏反应。因此,现代免疫学认为: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二、抗原的特性:根据抗原的概念可以看出抗原有两种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即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的效应淋巴细胞。 (2)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即抗原与相应抗体或致敏的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性能,又称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能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gigen),一般说的抗原即完全抗原,如细菌、病毒、异种动物血清和大多数蛋白质等。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单独使用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不具有免疫原性),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如大多数的多糖、某些小分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分子量小于4kD),它们本身无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但能与已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当半抗原与载体蛋白(或具有免疫原性的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在不同情况下常把抗原称为不同名称,如引起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引起沉淀反应的称为沉淀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又称变应原,即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耐受原。 第二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异源性 凡是化学结构与宿主成分不同的外来物质,或者在胚胎期机体的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均属异源性物质。 异源并非专指异体物质,除外来分子外,还可是自身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肝癌细胞等)和胚胎期与淋巴细胞隔绝的自身组织物质(如精于、眼晶状体蛋白等),均属异物。正常情况下,T和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标志是细胞表面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在胚胎期,这种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首先接触的是机体自身的细胞和蛋白质,淋巴细胞一旦与之结合,该细胞克隆就被抑制,不能继续分化发育,有的干脆被杀死称克隆排除。于是通过这种负筛选的方法,把不能与自身细胞、蛋白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筛选出来,形成只对外来(即非己)抗原物质产生应答的免疫功能。即只有“非己”的、同种异体或异种的抗原物质才能诱导宿主的正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自己”抗原产生耐受,不能识别,而对“非己”抗原能够识别所致。 因此,根据抗原来源与宿主的关系,异源性抗原有: 1、异种物质 通常认为,与宿主的生物学亲缘关系越远的物质,其分子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越强。如微生物抗原对人来说是强抗原,马血清对人是强抗原,对驴则是弱抗原,说明种系关系越近的物质,其免疫原性也越弱。如鸭血清蛋白对鸡呈弱免疫原性,而对兔则表现为强免疫原性。 2、同种异体物质 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基因型物质,其组织细胞成分不同,分子结构也不相同,相互具有免疫原性。如人类不同个体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除同卵双生子外,不同个体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组织 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但若自身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或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也视为“非己”,而具有免疫原性。如机体受感染、电离辐射、外伤或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自身物质的组织成分发生改变,对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原性,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称此物质为改变的自身抗原。终生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如眼球内的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一旦释放入血,会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物质,成为自身抗原,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 2、大分子物质 并非所有的异源性物质都具有免疫原性,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kD以上。小于10kD者,其免疫原性较弱,低于4kD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 其原因一般认为:分子量越大,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也较稳定。再者,大分子物质不易被破坏而排除,存留在体内的时间长,有利于与免疫细胞接触,从而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3、分子结构的复杂性 仅分子量大,若是结构简单的聚合物,不一定具有免疫原性,还要求有一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在蛋白质分子中,凡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有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更强,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2%的酪氨酸,即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弱。蛋白质和多糖抗原,凡结构复杂的,免疫原性强,反之则较弱。其复杂性是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及数量等决定的,如聚合体蛋白质分子较简单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强,结构复杂的多糖,如细菌的细胞壁、荚膜及红细胞血型抗原等,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核酸、脂质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脂蛋白则具有免疫原性。在自身免疫病中,天然核蛋白可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DNA或抗RNA抗体。 三、抗原的物理状态与可降解性 免疫原性的强弱也与抗原物质的物理性状有关。例如:球形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比纤维形蛋白质分子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这是由于溶解蛋白易被蛋白酶降解的原因。因此,许多免疫原性较低的蛋白质,一经聚合或吸附在大的颗粒表面,就可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可降解性对抗原性也有影响。降解过快,没有足够的分子去刺激免疫细胞;缺乏降解性,不易被APC降解、加工。例如:含L-氨基酸的蛋白质易降解,具有抗原性;含D-氨基酸的聚合体不易降解,不具有抗原性。 四、进入机体的剂量和途径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还受抗原的剂量、免疫的途径、免疫间隔的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宿主遗传性 同种动物不同品系或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强度不完全相同,过去认为这是个体差异性。但研究证明与遗传相关,受动物种属的遗传属性和动物个体的生理状态的影响,并由MHCⅠ区的免疫应答基因决定。 六、免疫佐剂 1、定义: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物质。也可称为免疫增强剂、抗原佐剂 2、作用机制: ① 增加抗原的体积,易被APC摄取; ② 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期,增加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遇; ③ 诱发抗原注射部位及局部淋巴结炎症,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 一、什么是抗原的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抗原进入机体只能激发特异的淋巴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针对与相应的抗原反应,这种性质称为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表现在2个方面: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②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 二、抗原决定簇 抗原抗体反应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抗原的特异性又是以它本身的分子结构为基础的。 实验表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与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有关,称这种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为抗原决定簇(determinant)。 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mIg或TCR)结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因此,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化学基团(对位上的酸基不同)性质不同,其抗原特异性就会有差别。抗原决定簇的空间构型(羧基的邻位、间位和对位)也影响抗原的特异性。由此可以证明,天然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于其氨基酸的数目、组成、排列顺序、空间构型的差异,从而引起了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抗原结合价是指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数。 三、抗原决定簇的类型 第四节 半抗原-载体现象 一、人工结合抗原 二、半抗原与载体概念的提出 半抗原(hapten)指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单独使用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不具有免疫原性)。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半抗原是外加在抗原分子上的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学基团,在一定意义上与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是同义语。 三、载体效应 载体效应:初次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种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半抗原的再次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Mitchison等在70年代阐明了载体效应的细胞学基础: 半抗原-载体概念极其重要,它可解释为什么低分子量化合物与体内载体蛋白质分子结合诱发超敏性反应产生的药物过敏症。如苯胺类染料、镇静剂司眠脲、退热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以及多种抗生素分解产物等是诱发药物过敏症的原因。 第五节 抗原的交叉性 一、交叉抗原 不同抗原物质之间除了具有本身特异性抗原之外,还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将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同抗原。 二、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可用于临床感染的诊断 ,如立克次体感染时,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即外斐反应)。 第六节 抗原的类型 抗原的种类很多,因研究工作或理论探讨的需要,根据抗原某方面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类。 一、根据抗原颗粒大小和溶解性分类 1、颗粒性抗原 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红细胞等,它们相对颗粒较大,在水溶液中溶解很难形成亲水胶体,当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可出现凝集反应(如红细胞凝集)。 2、可溶性抗原 包括蛋白质、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以及病毒等,在水溶液中溶解形成亲水胶体。它们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的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是抗原研究的主体,它们存在于一切生物的细胞膜内外或体液中,从分子水平看,可溶性抗原存在于颗粒性抗原的细胞膜上,是颗粒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 二、根据抗原性能分类 1、完全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均属完全抗原。完全抗原进入机体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反应。例如,大多数蛋白质、组织细胞、细菌外毒素、抗毒素、异种动物血清、各种疫苗等均是完全抗原。 2、不完全抗原 又称半抗原;指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如多糖、类脂、核酸、某些药物等。 半抗原因其分子量较小,不具免疫原性,但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成为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① 复合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可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② 简单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也不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反应,但可阻止其抗体与完全抗原结合。 三、根据抗原与抗原提呈细胞的关系分类 1、外源性抗原 自细胞外,通过APC吞噬、捕获或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后,进入细胞内的抗原。 2、内源性抗原 在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新抗原,如: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肿瘤细胞内的肿瘤抗原,等等。 五、根据免疫应答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抗原或TD-Ag) 也称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Th)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称这类抗原为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类抗原还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TD抗原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种类多,但缺乏同一决定簇分布均匀的多次重复出现。TD抗原既具有表面的半抗原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又具有载体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TD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记忆性T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即出现再次免疫应答(又称回忆反应)现象,产生的抗体多为IgG类。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抗原或TI-Ag) 也称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不需Th细胞辅助,直接激活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这类抗原多数为大分子多聚体,在抗原分子上有大量重复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簇,降解缓慢,能与B细胞表面的多个抗原受体(mIg)结合形成交联,从而直接激活 B 细胞,产生IgM类抗体,无IgG的转换,不需Th辅助,不产生免疫记忆。如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属TI-Ag。 3、超抗原(supper antigen ) 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一般的多肽抗原,正常时最多仅能激活1万个细胞中的一个T细胞,而超抗原能同时激活大量的T细胞,可使5个T细胞中的1个激活,因此称这种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使之活化的抗原为超抗原,以表示其作用强大。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是: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而是在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区外侧,故无MHC限制性。 (3)超抗原除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外,还能与TCRVβ链结合,且与TCR的D和J区无关,与TCR的α链无关。超抗原与TD抗原一样,主要与CD4+的T细胞(Th)结合。超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TCR结合后,导致T细胞活化增殖,同时也使B细胞、单核细胞等活化。 六、根据抗原的来源以及与宿主的亲缘关系分类 指来自机体以外的物质。根据其制备的方法又分为: 1、天然抗原 是指自然界存在的蛋白质、多糖和结合蛋白。这类抗原相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研究其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特异性有较大困难,是疫苗、类毒素等研制的基础,也是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免疫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1)异种抗原 来自异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异种抗原(xenoantigen)。如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外毒素、异种动物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异种蛋白、花粉等,它们对人而言,种属关系远,为强抗原。 (2)同种异型抗原 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各种组织成分的抗原性差异,称为同种异型抗原(alloantigen)。这种抗原受遗传支配,它可在遗传性不同的个体间引起免疫应答。如血型不同(A、B、Rh因子等)引起的输血反应;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引起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2、人工抗原 用化学合成法或基因重组法,制备含有已知化学结构的决定簇的抗原,称之人工抗原。 3、自己抗原(autoantigen) 能引起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称为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常见的自己抗原包括隐蔽的自身抗原和改变的自身抗原。 (1)隐蔽性自身抗原 正常情况下,由于组织屏障,不能进入血流,因此不能与免疫细胞接触,也不能激发免疫应答; 如: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及精子等;一旦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2)修饰性自身抗原 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的自身抗原;也能引起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 不同种属动物组织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或称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第七节 重要的微生物抗原物质 一、细菌抗原 细菌是多种抗原成分的复合体。细菌的细胞浆含有复杂的酶和核蛋白的混合物,其中很多是有抗原性的,但是因为被局限在微生物内部,所以在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方面,经常没有细菌表面抗原重要,故着重叙述表面抗原。 1、鞭毛抗原 又称H抗原(源于德文单词Hauch的第一个字母);细菌鞭毛由一种蛋白亚单位(亚基)组成,称为鞭毛蛋白或鞭毛素。 鞭毛抗原不耐热,56-80℃即可破坏;鞭毛抗原的特异性较强。 2、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 菌体抗原主要指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抗原。菌体抗原又称O抗原(O是德文Ohen Hauch之字头)。菌体抗原由多糖、类脂和蛋白质组成。 3、荚膜抗原(capsular antigen) 荚膜由细菌菌体外的粘性物质,绝大多数荚膜物质是由两种以上的单糖组成的多聚糖,仅少数菌(如炭疽杆菌和枯草杆菌等相关种)荚膜为D-谷氨酰多肽。各种细菌荚膜多糖互有差异,同种不同型间多糖侧链亦有差异,如肺炎球菌各型的荚膜多糖侧链互不相同,因而抗原性不同。有荚膜的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所以有荚膜的细菌,除非有抗体存在,通常不易从血流中清除。由于这种原因,所以针对荚膜抗原或K抗原的抗体起着重要作用,故不含K抗原的疫苗免疫效果较差。 4、菌毛抗原(pili antigen)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如某些链球菌)、菌体表面可以看到很多细小、坚韧、没有弯曲的绒毛称为菌毛。 菌毛由菌毛素(蛋白质)组成,有很强的抗原性。60℃加热处理不影响其抗原性,对盐酸和乙醇的抵抗力强,但100℃加热1小时即失去其抗原性。菌毛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时很迅速,外观呈云雾状。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菌毛抗原,如K88、K99、987p等,已经证明它是菌毛抗原。菌毛抗原与致病性有密切关系,在细菌学诊断上也极其重要。 在体内,抗菌毛抗体如果存在于粘膜表面,就能阻止细菌的粘附。据此提出可用菌毛制成疫苗以预防某些传染病。目前,菌毛疫苗已广泛用于欧洲及北美,将疫苗接种于志愿者体内,证明能预防细菌性腹泻,也可以预防新生小猪、犊牛的腹泻。鉴于菌毛的类别很多,且不同种间无交叉保护作用,因此找出具有广泛保护作用的菌毛,以此制备疫苗将会在细菌性感染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病毒抗原(virus antigen) 各种病毒结构不一,因而抗原成分复杂,各种病毒都有自己的抗原结构。 1、囊膜抗原(envelope antigen) 有囊膜的病毒,抗原特性主要由囊膜上纤突(Spikes)决定。一般将此病毒表面抗原也称为V抗原。囊膜抗原有型和亚型的特异性,如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外膜上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是流感病毒亚型分类的基础。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变异,导致出现新的抗原性,也即出现新的变异型,从而引起流感又一次流行。 2、衣壳抗原(capsid antigen) 无囊膜的病毒,其抗原特异性常决定于颗粒表面的衣壳结构蛋白,如口蹄疫病毒的结构蛋白Vp1、Vp2、、Vp3 和Vp4等,即属此类抗原。这些抗原具有型和亚型特异性。 病毒在体内复制时,常出现某些大分子物质。如口蹄疫病毒的VIA抗原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能抑制聚合酶的活力。在进出口检疫中极为重要。 3、可溶性抗原(soluble antigen) 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现,不具有感染性。病毒在不敏感的宿主体内仅引起对病毒表面抗原的免疫应答,而且在易感宿主体内病毒增殖,释放全部病毒抗原,包括表面抗原、内部抗原即可溶性抗原及非结构蛋白抗原,均能引起免疫应答。 三、毒素抗原(toxin antigen) 破伤风梭菌、白喉杆菌和肉毒梭菌等都能产生外毒素(Exotoxin),并释放到环境中。细菌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抗毒素(Antitoxin)。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或其他适当方法(酸处理,39~40℃加热)处理后,毒力减低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Toxoid)。 外毒素分子的毒性基团与抗原决定簇二者不是同一物质,但在空间排列上是互相靠近的基团。如对白喉毒素的研究表明,它是分子量为62000的一条多肽链,可被酶降解为两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片段。片段A(分子量24000)具有酶活性,为毒素的活性中心;片段B(分子量为38000)能识别敏感细胞受体,与之结合,并使片段A进入细胞。即对活体细胞的毒性作用需要毒素分子两个片段的协同作用,片段B识别细胞受体,片段A发挥毒性作用。研究证明,抗片段B抗体对毒素分子具有高度亲和力,能在机体内中和毒素、阻止毒素与敏感细胞结合,而抗片段A抗体则缺乏中和毒素的能力。 四、寄生虫抗原(parasitic antigen) 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由多种物质组合而成。在这些抗原成分中,有的是弱抗原,有的是强抗原,后者可以激发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寄生虫抗原含有多糖、类脂和蛋白质。电泳分析表明有些虫体可以鉴定出25~30种抗原成分。寄生虫组织的总蛋白量变异很大,占干重的20%~80%不等。寄生虫的组织蛋白分两大类,即可溶性蛋白及颗粒性蛋白。可溶性蛋白包括酶、激素及可溶性抗原物质,颗粒性抗原与细胞膜及细胞内膜结合,与保持虫体外形有一定关系,如胶原蛋白、角蛋白及硬蛋白。所以寄生虫抗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抗原之一。特别是蠕虫,具有比较完整的消化、生殖及排泄系统,能不断地向虫体外输出含有可溶性抗原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现在一般研究所用的寄生虫抗原制剂多为效应不明确的多种抗原混合物,如全虫浸出物抗原,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其原因可能就是抗原成分混杂,各种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分散和削弱了功能抗原引起的有效免疫应答。 寄生虫抗原不断变异为其重要特征之一。有些寄生虫,如锥虫变异现象严重,其变异型已达数十种,一个变异型引起一次虫血症高峰,继而出现相应的凝集素等抗体并产生细胞免疫,将大部分虫体杀死,其中一部分虫体结构又发生变异,原产生的抗体对变异的虫体失去作用,然后再出现新的抗体,如此反复,使宿主长期呈现带虫状态。大多数蠕虫虽不像蠕虫那样频繁变异,但在发育过程中,随着不同发育阶段,其体表抗原结构也发生变化。 在某些情况下,许多蠕虫和原虫能在具备完整免疫系统的宿主体内长期生存,引起慢性感染。尽管宿主在受到同种虫体感染时可表现出不同的抵抗性,即产生获得性免疫,但这种免疫功能常很低下,对虫体根本无作用,这是因为寄生虫产生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欺骗抗原,具备了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功能。这些欺骗抗原无论在理化性质上,还是在分子结构上均与宿主某些组织成分及分子结构相近或相同,它们被覆于虫体表面,宿主的免疫系统对此难于识别,故此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很好地产生免疫应答而排除虫体。 寄生虫抗原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容易激发产生IgE型抗体,在再感染时常可引起局部过敏反应(肠痉挛)而出现排虫现象。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