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知识焦虑症弥漫 记者网络编辑等是高发人群

发布日期:2014-11-26 06:25:46 浏览次数:1595

知识焦虑症弥漫 记者网络编辑等是高发人群 www.XINHUANET.com 2005-05-13 10:11:42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一个狂热的考证者 主持中国心理热线网站的郭卜乐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一个病例:一个27岁左右的男士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计算机系,在学生时代他对自己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毕业后如愿进了一家知名网络设备公司担任系统集成工程师。曾几何时,IT业多了许多证书,于是,他时时感慨IT知识更新的速度,偏执地认为只有拥有各类证书才能使他感觉良好。思科认证,微软认证现在都有了,还打算去考Java认证。纠缠于各种证书之中,又常常担心证书的时效性。他变得精神恍惚,他说:“我晚上睡梦中出现的都是考题、证书或者程序,我现在考到的证书已经不给现在的单位看了,因为他们只会简单地让我复印一份存档。尽管我现在并不打算跳槽,但我觉得留着这些证书总会有用。我有时也想是不是可以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但无法放弃这种行为,只要看到别人考了我没有考的某计算机认证,我总觉得莫名的惶恐。”郭卜乐认为他正处于一种过度焦虑之中,其行为已经达到了病态,与孙彼得教授提出的知识焦虑症非常契合。虽然他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活上的不适反应,但长此以往,必定会对身体各个环节造成影响。另外一个后果也使他无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单位反而无法认可他的这种行为,一方面认为他可能想离开,另一方面精神疲惫也带到了工作中来。而长期封闭紧张的生活也使他失去了正常的娱乐和社交,这些都给他的工作和生活蒙上了阴影。可以说,他的考证狂热已经是一种兴奋型行为异化,比方说这个院子里的苹果对你其实毫无用处,但所有的孩子都在争先恐后地摘取,你也不由自主付出很多努力去摘苹果,这种行为其实并不表示苹果对你实际有用,而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定势。

一种可能性的讨论 这种疾病发病原因和症状都很类似于精神病学上的焦虑症,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高文斌并不赞成过多地创造神经科医学新术语。他认为,过多的人为缔造心理疾病名称,只会使这个本来就满是心理累赘的世界变得更加人心惶惶。所以对知识焦虑症这种提法持保留态度,他对记者说,如果孙彼得教授归纳的这种症状真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这样的提法是必要的。但在他的临床研究中,这样的病例其实并不多见。起码到现在为止,知识焦虑症在国内还无法成为一种专门的心理疾病。 郭卜乐认为所谓知识焦虑症只是过度焦虑的一种表现,过度焦虑症只是过度焦虑的一种表现,过度焦虑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都可理解为广义上的过度焦虑。孙彼得教授提出的知识焦虑,是对信息时代中知识群体一种心理状态的放大性描述,也是对焦虑症的一种新的发展的扩充。 他谈道,比方说那个“考证狂”的病例有这几个关键要求:一是行为的无用性;二是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三是精神恍惚,疲惫不堪,在心理层面有巨大折磨。郭卜乐也对祝宏杰和其他一些被访者的行为做了分析,认为他们从表面症状看来,也颇为紧张。如祝宏杰去年考了高级口译,前段日子刚刚考完MCSE(微软认证的网络系统工程师),而如果他们的行为没有上述要素构成,就无法定义为病态,但都造成相当程度的心理障碍。郭卜乐也坦言,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他接触到的此类病人严重到会突发性的出现恶心呕吐,但从事压力大,知识更新快的职业中的人出现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确实也颇为普遍。而那些被访者也均表示,因为焦躁和烦闷,有过一些生理反应,最为多见的有因为神经亢奋而无法入睡,但也有被访者表示有精神疲惫而反常嗜睡的。但没有发生过更严重的生理反应。

高文斌也说,祝宏杰和40位被访者的种种表现都无法构成精神疾病,仅仅是现代人面对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正常应激性反应,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应激性反应。他强调,焦虑是人类很普通的一种情绪,那些被访者的行为言语表明他们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经常性焦虑情绪中,同时高文斌也指出这种对知识与未来的焦虑情绪,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动力。但这些被访者的焦虑情绪一旦上升到焦虑症或者过度焦虑,情况又有很大区别,焦虑症不仅在主观上呈现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等症状,在客观上还要有一定的持续性,通常上述反应在2周以上才可能被诊断为焦虑症。与普通的焦虑情绪不同,焦虑症与过度焦虑都会对个人的身心有很大的伤害性,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虽然上述对知识及信息的过度焦虑有很大危害性,但正常的对知识的渴求与充实自我却不能放弃,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其实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年上升。如当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考各类证书的人的行为通常都不会转化为过度焦虑,但也绝对不容忽视,一定要注意张弛有方。” 一个无形的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表的一份专家报告预测中指出,目前全球共有精神病患者约4亿,已经成人类的第二杀手,而焦虑症或过度焦虑属于精神病科的高发症,名列前五位。该组织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的时代,而心理疾病也将取代生理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 大家都会有类似的感觉:有一天你的心情好极了,而第二天你的心情却又糟糕透了,两者相比,可以说一个是天堂的快乐,一个是地狱的痛楚。其实,引起这种截然不同情感的事件和客观理由都是次要的,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真正严重地影响我们情感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情。 人类的心理疾病并没有随着医学与心理学的发展而令人欣慰。相反的,科技与文明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所谓的知识焦虑症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焦虑症的异化形式。正如高文斌所言,由于身外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许多人对未来无法确定,甚至充满恐惧。这就必然会造成心理紧张,急躁,严重的甚至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不断小解,不断洗手,失眠厌食等。如果不懂得恰时地放松和调节,都会给你的精神及生理造成伤害。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一方面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确实无限浩大,郭卜乐就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未知的知识就像黑暗对于孩子,对未知的恐惧感使现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拥挤”,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时时侵蚀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杨倩)

(责任编辑:朱彦荣) 相关新闻/图片: · 科学家称尚无证据表明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 · 职场白领:如何远离负面情绪 调出好心情? · 男性每天平均使用电脑时间越长 越容易脱发 · 照片处置不当可能致癌 环保总局回收老照片 · 小巧运动也能助健康 手指常活动大脑不会老 · 睡前不宜用电脑 · 看电视可能得9种病 看时最好开窗 · 晕倒在演播室 云南台主持人张小燕突然病故[图] ·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频繁收发短信会让人更内向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请注意: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63071853 新 华 网 检 索 滚 动 新 闻 · 军事化教育培养男子汉?杭州“西点军校”引人反思 · 辽宁:推进中小企业在新加坡上市融资 · 建交30年,中欧筹建新基石——专访关呈远大使 · 巴黎大学首次授予两位中国学者荣誉博士学位 · 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失衡 江苏口岸煤炭进口大幅增长 最 新 图 片 戛纳电影节上的妩媚风姿[图集] 伍迪艾伦新片登陆戛纳[组图] 新 华 导 读 · [宋大陆行]宋楚瑜谈此行最大收获 要离别让我们恋恋不舍 · [财经]83岁亿万富翁几十亿财产全捐社会 网通歧视外地人 · [健康]躺着是最聪明的思考方式 日常起居最忌的六件事图 · [房产]抛售将现 自住购房时机将到 地产业内感叹新政难办 · [交通]京哈高速下周二断路大修 浙江:警车不得随便超速

新 华 论 坛 · 胡锦涛会见宋楚瑜 网友即时点评 · 明天会更好!网友点评宋楚瑜大陆行 · 房价政策 有没有照不透的角落? · 领导干部不讲正确的废话 · 美得令你窒息的风景 · 如果有来世,让你做我的妻 · 点名时一定要答“到”,否则…… · 原来做男人也挺不容易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