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气壅滞的饮食宜忌
五菜为充原理
中医理论在精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营卫学说。精气学说研究生命物质的构成,论述元气、空气、谷气的精气有机结合体,五谷精气是这个有机结合体的核心和动力;营卫学说研究生命物质的运动。精气学说和营卫学说不是两套理论,而是一套理论的两个环节,是从研究物质,到研究运动的认识发展。
《黄帝内经》说明气的运动规律主要涉及自然变化规律和机体活动规律,称为气化,有时也用生化、化生、气立、气交等名词。《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的气化运行先天,气化运行后天,是在说明气的自然变化规律。《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气化则能出;《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的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的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等表述,是在说明气的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在用法上,一般单方面涉及自然变化规律或机体活动规律时,多用气化、化生、生化;而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反映自然规律与生物关系的则多用气数、气立、气交。
《黄帝内经》说明人体机能活动形式,称为营气、卫气,简称营卫,营通荣。并论述了营卫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营卫的形成、运动路线、运动方式、运动状态等,认为,精气在人体内运动,以营卫为运动方式,营气滋养身体,卫气抵御外来侵蚀,共同维护人体健康;营气在血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分流交汇、周期循环不止,这是营卫运动的基本路线;营卫在运动路线中以升、降为基本运动方式,发挥生、长、化、收、藏的生理功能,从而使精气物质发挥养育生命的作用;营卫升降运动有通、滞两种基本状态,通则正常,滞为失常的开始,通与滞是关系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五菜具有辅佐谷气、疏通壅滞的功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在《营气》、《卫气》、《营卫生会》、《举痛论》、《八正神明论》、《逆调论》、《决气》、《五癃津液别》、《脉要精微论》、《经脉》、《经脉别论》、《痹论》、《本藏》、《剌节真邪》、《平人绝谷》、《天年》、《五味》、《五十营》、《卫气失常》、《岁露论》诸篇中,阐述了营气和卫气的生理活动原理。
物质的运动比物质存在要复杂得多,《黄帝内经》对营卫运动失常的具体情形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气滞(营卫壅滞)会引发气乱、气陷、气闭、气脱等严重状况,这些都是营卫失常;营卫失常是导致百病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19种基本表现,这就是所谓病机十九条,是研究病理的总纲;由病机十九条出发深入具体研究,就是各种类型疾病的病机病因。营卫运动失常的气乱、气陷、气闭、气脱阶段的具体情形是医学专业问题。养生学主要研究基本原理,在气滞阶段实施调理,防止营卫运动失常状况的恶化。
1、精气的营卫运动
《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人的精气来源于五谷,谷气经脏腑运化,精粹的部分为营气,慓悍的部分为卫气。
《素问?脾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是水谷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能够汇入经脉,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气是水谷化生的悍气,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汇入经脉,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散布于胸腹之间。
《灵枢?营气》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营气能够运行全身,以纳入谷气最为宝贵,谷气内营养脏腑,外滋养形体,经常运行不息,这是自然的规律。
五谷精气形成生命活动的体能、体质、精神,是在物质运动中实现的,营卫是精气运动的基本方式。营卫以不同方式运行,把精气输送到五脏、六腑、皮肉、肓膜、胸腹之中,五谷养育生命的任务得以完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研究物质的运动,才能深刻认识和解释生命活动。
五谷的精气有虚实两种状态,五谷精气的虚实决定人的健康乃至生死,表现在运动上,就是营卫的虚实。《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人的营气虚则经脉麻木不仁无以滋养脏腑,卫气虚则丧失防卫功能无以防御外来侵蚀,营气和卫气皆虚,人的形体与内脏不能相互为用,其后果是导致人的死亡。《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的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的论断,在营卫运动中,得到本质性的解释和说明。
营卫的虚实,不是运动的自身状态,而是物质状态的反映,决定营卫虚实的力量是五谷精气的虚实,五谷精气虚,则动力不足,则运动中的营卫就虚。所以,营卫的虚实所体现的是五谷精气虚实的物质状态。研究运动,是需要研究运动的自身属性。
2、营卫的升降出入方式及生长化收藏功能
营卫运行的基本路线。《灵枢?营卫生会》对营卫的运行进行了总体描述,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运行于经脉之内,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经常运行不息,五十周次而会合,阴阳得以贯通,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过程。
《灵枢?营气》对营气运行路线进行了具体描述,说: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欪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营气在经脉中的运行规律,以十二经脉为主体路线,自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结束后,仍入手太阴肺经开始;支路线从足厥阴肝经分流,经过督脉与任脉,也为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结束后,也入手太阴肺经开始,如此循环不止。
《灵枢?卫气行》对卫气运行路线进行了具体描述,说: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卫气是伴随营气运行,同样以十二经脉为主体路线、以督脉与任脉为支路线,营气为脉为约束因而集中,卫气无约束因而散,以面的形式护卫营气。卫气在伴随营气运行过程中,白天在脉的外侧,行于肌肤间;晚上在脉的内侧,行于五脏周围。营气运行一周,卫气也伴随运行一周。
营卫相伴以十二经脉为主体路线、以督脉与任脉为支路线运动,为一个运动周期,营卫相会,标志前一个周期结束,新的周期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运行不止。在营卫分流相会、周期性运动中,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升、降。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气立孤危,升降息则神机化灭。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功能停止了,事物依赖外部气化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升降功能停息了,事物内部的生生不息之机就消失了。所以,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灭亡;没有升降,也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闭藏。因此,升降出入是事物活动的基本方式,没有一种事物可以例外。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以升降出入为基本活动方式。出入,关系到生、长、壮、老、已,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升降,关系到生、长、化、收、藏,是物质向机体转化的活动。营卫运动,是精气物质在体内的升降运动,营卫运行的基本路线是对升降运动的具体描述,也就是说,营卫是在特定的运行路线中升降运动。
《黄帝内经》常用生化、运化来表述人体内物质的转化功能,生、长、化、收、藏,是生化、运化的基本形式,食物和药物,都是经过生、长、化、收、藏,将外在物质变成机体物质。
营卫的升降运动,最根本的功能,是使五谷精气在人体内发挥生、长、化、收、藏的作用,化生为人体生生不息之机,称之为神机,也称气机,从而生成人的体能、体质、精神,贯穿于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全部生命过程。
3、营卫通滞影响人的健康状态
营卫运动,有通与滞两种基本状况。通是营卫运行的正常状态,滞是营卫运行的失常状态,不通则滞。《黄帝内经》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命题,主要是指营气和卫气壅滞,也称为气机壅滞,所以中医有营卫壅滞则百病生和气机壅滞则百病生的两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意思。在中医上,疏通营卫也称为调理气机,是中医学的重要环节。气机实质上是营卫升降运动所产生的生生不息的生理反应,营卫升降运动是过程,气机是结果,调理气机实质上着眼于结果而对过程进行干预。调理气机,重者用药,轻者用食物,而食物主要是五菜。《本草纲目》说: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因此,营卫通与滞,关系健康与疾病,则主要与五菜有关。
关于营卫运动的正常与失常状态,《素问?举痛论》进行了纲领性分析,说: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在这段论述中,对九种气机进行了扼要分析,根据营卫是否通利为判断依据,除营卫通的两种状态外,其余七种属于失常状态。
营卫运动的正常状态,多以疏通壅滞的标准而提出,有两篇涉及生理的分析。《灵枢?五味》说: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气通向全身,精微供养机体、糟粕排出体外,营气和卫气通畅,是食物运化的正常过程。《灵枢?天年》以营卫状况为标准,全面考察人的生与死的全过程:营卫已通,五脏已成,是新生命体发育成熟的关键因素;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是健康的关键因素;通调营卫,是长寿的关键因素。
关于营卫运动的失常,是医学和养生学研究的重点,《黄帝内经》及后世的医学、养生学经典著作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气机的失常实质是升降的失常,破坏了人体内的气的循行规律。一般认为有四种失常状态:一是气滞,指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速度迟缓,升降受阻;二是气乱,指卫气的运行偏离正常方向甚至发生逆行,卫气升降反作;三是气闭,指局部营卫俱盛,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速度急促,升降堵塞;四是气脱,指营卫俱虚,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速度迟缓,升降断续。在这四种失常状态中,气滞是最基本的,其它三种是气滞恶化的结果,因此,气滞是营卫运动失常的初始状态,也是程度较轻微的状态。养生的全部精力要放在疏通气滞上,控制气滞的恶化。
气滞,也称为气郁、气瘀,是血瘀、津液滞留的综合反应。血瘀是现在通常的说法,古时多称为血聚、血著、恶血、结血、凝血等,是指血液瘀滞行缓甚至停蓄体内;津液滞留是指津液在体内运行受阻,以致停蓄体内的某个部位,生变为内湿、痰饮、水邪。气滞可能是全身性的,更常见的则是局部性的。气滞于五脏六腑,则五脏六腑发生病变,称为内脏病;气滞于皮肉筋骨,则皮肉筋骨发生病变,称为形体病。相对而言,内脏病一般重于形体病。气滞是气乱、气闭、气脱等营卫运动失常的初始状态和程度较轻微的状态。气滞所引起的病变也是疾病的初始状态和程度较轻微的状态。
关于营卫运动失常的原因,《黄帝内经》的分析实际涉及病因病机的研究与分析,内容十分丰富,其思维方式是三才并察、四诊合参,所谓三才,指天、地、人,是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的环境;所谓四诊,是人的年龄性别、情志活动、饮食习惯、劳逸情况,是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的特征。在三才四诊中,比较注重的是六气、五味和五志。所谓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是一年四季六种气候类型,是影响人体健康的自然因素;所谓五味,指辛、酸、甘、苦、咸,是食物的基本类型,而五味的本质是散、收、缓、坚、软等五种生理功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因素;所谓五志,指神、魂、意、魄、志,同时,古人把喜、怒、悲、忧、恐、惊、恶、欲、悔、慕,概称为七情,五志与七情联用,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集中分析病因病机的篇章,在这一篇中,提出了十九个方面的病因病机,后世称为病因十九条,视为研究病因的总纲。
在众多因素中找出最基本的因素,这是《黄帝内经》的论述特点,也是其理论深刻性的所在。《黄帝内经》从诸多现象中,将营卫运动归结为气的清浊,将营卫运动失常归结为气的清浊相干、清浊反作。《灵枢?营卫生会》定义营卫时说: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卫的本质是清浊。《灵枢?阴阳清浊》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清浊进行多层面分析。清者注阴,浊者注阳;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的本质归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浊的形成与食物、气候有关。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气之大别,清者上注入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入经,内积于海;清上行居上,浊下行居下,这是气的正常升降情况。清浊相干,命曰气乱;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清浊相互混淆、阻塞升降,甚至清应升却降、浊应降却升,呈反向运动,这是营卫运动失常的根本原因,也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4、调理气机是饮食养生的根本任务
《黄帝内经》以及后世的医学、养生学经典著作及实践,都把调理气机、维护营卫运动的正常状态,作为带根本性的任务。对病因的认识有内因和外因、有物质因素与心理因素,《黄帝内经》注重内因和物质因素,所以,食物与药物是调理气机的主要手段。
《灵枢?阴阳清浊》说: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如果清浊互相干扰紊乱,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按常规分别调理气机。《灵枢?百病始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气厥论》、《素问?风论》、《灵枢?经筋》对诸转反戾进行分析,在常规调理不应的情况下,采取治疗手段调理气机。
调理气机可选用食物,属于利导性手段。《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要求根据人的身体状况和食物之所利,趋利制宜运用,调理气机使人体阴阳归于平衡。五菜的收、散、缓、急、燥、润、软、坚功能强于五谷,故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
调理气机也可选用药物,属于强制性手段。《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要求度其形,无论疾病属于虚证还是实证,都必须先清除血脉中的壅滞,然后调其气。治病的最终目标,都是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
用膳与用药,手段与目标从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调理气机,达到人体阴阳平衡,区别在于时机与强度。用膳是在人体阴阳还处于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之时;用药是在人体出现阴阳失衡而发生疾病之后。用膳是以食物的收、散、缓、急、燥、润、软、坚等不同功能因素调理气机,发挥食物的利导性的调理清浊功能;用药也是以药物的收、散、缓、急、燥、润、软、坚等不同功能因素调理气机,由于药性强烈,发挥药物的强制性的清除壅滞功能,表现出补泻的明显特征,以补泻调理气机。
5、经络通是营卫通的根本标志
人的生命基础是物质,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关键是虚实,运动的关键是通滞。虚实、通滞是有关健康状态的基本问题。
虚实对健康的影响是显性的、强烈的。人半日不食谷则气衰,一日不食谷则气少,谷虚则气虚体虚,民间有一种说法: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这都说明人体对虚实的反应是明显的;谷虚则营卫虚,营卫皆虚则死,绝水谷则死,这种反应也是强烈的,虚实导致的疾病多为重症,虚实直接关系人的生死。
通滞对健康的影响是隐性的、平缓的。气滞在人体中的反应主要是气郁、气瘀、血瘀、津液滞留、内湿、痰饮、水邪等,在人体中有很长的潜伏期,为人所不易察觉;气滞对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存在,但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不构成健康的威胁,那些无疾而终的人,一般是高寿且无明显疾病,其实,所谓无疾是指无大疾,都会在气滞上有些反应,不忽视气滞上的小疾而精心调理,对增寿有着积极意义;气滞给有些人造成的疾病,则是慢性病,可能有些人最终死在某种慢性病上,但都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岁月,通滞不是直接关系人的生死。
虚实是物质的反映,清浊也是物质的反映。虚实是营卫运动的动力因素,对升降乃至通滞也是有影响的。动力足,升降有力,运动通畅;动力不足,则升降泛力,运动迟缓,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又由于虚实对健康的影响有充分地分析研究,所以,《黄帝内经》研究营卫的升降运动,重点放在清浊上。而且,还经常使用到另外一组概念,就是厚薄,气厚者为浊,气薄者为清,清浊与厚薄同义异名。这样虚实反映物质总量的多少,属于绝对量概念;清浊与厚薄反映物质浓度高低,属于相对量概念。
收、散、缓、急、燥、润、软、坚,是《黄帝内经》对食物药物本质的认识,称为食性药性,用于调理清浊厚薄。食性药性区别在强弱,分别以利导性或强制性调理清浊。植物性药物的部位主要是根、茎、叶、花,与五菜的植物部位相同,五谷入药常常需要带壳入药,五菜的食性强于五谷食用部分米,且受谷者浊,食物利导性调理清浊在五菜,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
从物质出发,营卫升降运动通利又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黄帝内经》及中医理论对通利的论述主要是便通、气通、血通、经络通。便通包括大便通、小便通,以畅为佳,在于排糟粕。气通以匀为佳,在于人与自然气交、吐故而纳新。血通以活为佳,在于养五脏、润全身。便通、气通、血通是人体活动的现象,本质在经络通,营卫在经脉和络脉中有规律地运行,升降有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经络畅通了,血气也会随之和顺,养生必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除糟粕,修复脏腑,这是关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