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疾病概述】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为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发病率低,但死亡率甚高,过去高达90%以上,自磺胺类药和抗生素问世以后,预后明显提高。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病理】
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的机制,视病因及感染径路而异。由眼部静脉感染者,因血流顺向,可由细菌或带菌血栓随血流进入海绵窦内,先发生脉管炎,内皮脱落,继之因血液停留而形成血栓。如感染来自岩上、下窦,虽血流逆向,但因远端阻塞,血液到达阻塞部分后,再反流,此时即将细菌或血栓送至海绵窦内停留。由邻接部位来的感染,先发生脉管外膜炎,渐次侵入内膜,发生血栓。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头面部化脓性病灶所并发,尤以面部及外鼻疖肿为多见,故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由中耳炎或其他病引起者,则病菌不定。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根据病史、体征及眼部静脉阻塞的典型症状,眼部症状先发生于一侧,迅速发展至对侧,故易确诊。但应与眼眶蜂窝织炎区别。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脑脊液中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液培养可确定是否有败血症,亦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此外,对缓慢发生眼球突出的诊断比较困难。须与恶性突眼症、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相鉴别,后者有搏动,且于压迫颈内动脉时,搏动消失。
临床表现
1.原发灶症状由鼻疖或上唇疖肿引起者,先有鼻侧及颊部红肿及疼痛等,继之出现典型的眼部症状。因耳病引起者,先有乳突部肿胀及压痛,继发生侧窦或横窦血栓症状。其他由口、鼻及咽腔病所致者,亦各有其相应的临床症状。
2.静脉回流障碍症状海绵窦管腔已为血栓完全阻塞时,首先出现眼部静脉的循环障碍,发生典型的眼部症状,如视力减退或消失,眼睑下垂、肿胀、眼球突出和运动障碍,结膜水肿及淤血,角膜混浊或溃疡。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淤血。此种眼部症状,先发生于原发灶同侧,在1~2d内对侧亦出现。发生眼症状的机制,除静脉血回流障碍外,亦可由于颅神经麻痹或炎症扩展至眼眶内引起。若因耳病引起者,多先发生侧窦或横窦的血栓,于腰椎穿刺时,压迫病侧颈内静脉,脑脊液压力不升高。若已波及乳突导血管,则出现乳突部肿胀及压痛。
3.败血症症状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发生寒战、头痛及呕吐,同时出现弛张型高热、出汗、脉搏频数、呼吸急促等败血症症状,迅即衰竭。血行传染可发生身体远处的化脓性炎症,如支气管肺炎、化脓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白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细菌培养常为阳性。
4.压迫症状因窦腔炎症肿胀,使视、动眼、滑车及外展等颅神经受压迫,发生视力减退或消失等症状。若影响三叉神经第一支,则可发生眼痛、怕光、流泪及前额窦部疼痛。严重者使神经麻痹,出现角膜反射及眼周围知觉消失。若压迫三叉神经第二支,则有同侧上颌部疼痛。
5.其他症状感染不能控制,炎症可波及岩上窦、岩下窦和大脑中静脉等。发生其他静脉窦栓塞、脑膜脑炎、脑脓肿等。此时脑脓肿症状常被其他症状所掩蔽,应特别注意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应用青霉素静脉点滴,800万U/d,若致病菌为有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可用二甲苯钠青霉素或苯甲异恶唑青霉素,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者,须同时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对厌氧菌感染,可用甲硝唑静脉点滴。有脑膜炎者,可在鞘内注射,但用药浓度不可太高,青霉素浓度不可超过1ml含1 000U。
2.去除病灶由鼻窦炎引起者,行鼻窦根治术;乳突炎引起者,行乳突根治术;但对面部疖肿,则须待局限化后再慎重切开引流,以免细菌再度进入血流内。海绵窦已形成脓肿时,可作引流治疗,方法是在内眦直上7mm,沿眶内侧壁稍向下,与水平线成15°角,刺入约5cm,即达海绵窦最前端,此时针尖位于视神经的下方。如抽出脓液即证实为脓肿,局麻下于眼球内上方结膜穹窿部做小切口,沿眶内壁向眶尖行钝性分离,深约4cm,即进入脓腔,排出脓液,置入引流条。每日扩开脓道,以助排脓。
3.防止血栓扩散文献中有应用各种抗凝血剂的报告。但抗凝血剂仅可防止血栓继续扩大,对已形成的血栓并无影响,所以在早期应用始有效果。且应用不当,反而引起危险的出血现象,故须慎用,并须每日化验凝血时间。常用者有肝素,其作用为阻止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并消除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剂量为500U,1/3~4h静脉内滴入,25~30滴/min。或10 000~12 000U/24h,加于5%葡萄糖1 000ml中静脉点滴。
4.支持疗法可按具体情况决定,如输液、输血、大量维生素等,并注意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