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2013-01-25 13:34来源:医学教育网【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系统。在种系发生上,它属于比较古老的部分,在低级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是最高级的运动中枢;到了哺乳动物,由于大脑皮质的发育和主管骨骼肌随意运动的锥体系的形成,锥体外系统退居于辅助地位,包括大脑皮层、纹状体、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及其联络纤维。狭义的锥体外系统主要是指纹状体系统,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总称为基底节。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及豆状核,后者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尾状核和壳核组织结构相同,在发生学上较新,故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在发生学上较古老,故称为旧纹状体。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发出的纤维,直接或通过丘脑间接地止于新纹状体,由此发出的纤维止于苍白球,苍白球发出的纤维分别止于红核,黑质,丘脑底核和网状结构等处。由红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红核脊髓束,由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组成网状脊髓束,均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调节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及反射性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
锥体外系统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如帕金森病;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如舞蹈病;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