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震颤不一定是帕金森氏病
刘女士:我今年40岁,近来手臂常会出现震颤,尤其是在保持一定姿势时手部会不自觉地颤抖,请问这是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吗?
庄晓荣:肢体震颤是帕金森氏病常见症状之一,但并非肢体震颤一定是帕金森氏病。有些健康人群也可以出现肢体震颤,可能是生理震颤的增强。其他一些情况也可以出现震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其特点是双侧肢体的细震颤,频率快,伴有心率快、疲乏无力、多食易饿、消瘦以及多汗怕热等症状。紧张、焦虑、低血糖以及过度疲劳都可出现一过性肢体震颤。特发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也可以表现为肢体不自主震颤。
陈先生:我今年73岁,经常感到全身无力,关节酸痛,无法迈开大步行走,做事提不起精神。这种现象持续了半年多,并且身体左侧比右侧的症状要严重。请问我这是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吗?
庄晓荣:根据您所描述的症状,可以考虑有患帕金森氏病的可能,但要经过专科医师的神经系统体检进一步明确诊断。建议您及时到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进行详细检查,检查项目主要为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头部相关项目的检查,目的在于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征,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以避免误诊。
张女士:我父亲患有帕金森氏病,我们全家都挺担心帕金森氏病是否具有遗传性,如果有的话,我们能不能采取些什么预防措施来减少遗传的可能呢?
庄晓荣: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年龄老化,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②环境因素与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可能是帕金森氏病的病因之一。③遗传因素,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氏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但只有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调往、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并导致发病。
帕金森氏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不过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有助于防治的。建议您要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另一方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因为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的可能性是较大的。另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群,应认真治疗,避免脑动脉硬化;还应该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生活中尽量减少接触化学杀虫剂。
蔡先生:我今年68岁,有7年帕金森氏病病史。确诊以来一直进行药物治疗,一天服药三次,每次药量为半粒美多巴、半粒泰舒达和一粒安坦,坚持服药下来,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没有恶化。帕金森氏病的用药有什么注意事项?我这样用药有什么问题吗?
庄晓荣:根据您的用药情况和症状控制,建议您把泰舒达的药量增加为一次一粒,并改为早午服用;安坦易于产生副作用,常见副作用为口干,视物模糊,尿潴留,记忆力下降,这些在老年患者中可能会成为实际问题,所以如果您本身有记忆力衰退、前列腺炎、青光眼等病症,建议您少用安坦。
帕金森氏病药物治疗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应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
尤其要注意的是,像美多巴最好在空腹时服用,否则会影响其吸收,降低疗效。提倡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而且,食物的成分也同样需要注意,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肉类、鸡蛋、牛奶等往往会影响美多巴的吸收,最好等药物起效后再食用。另外,每天的服药时间最好相对固定,不要忽早忽晚不规律。
陈先生:您好,请问帕金森氏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是一回事吗?哪个更严重?
庄晓荣:帕金森氏病和帕金森综合征不是一回事。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因尚不明确,表现有4大特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不稳。帕金森综合征相似但不同于帕金森氏病。说相似是因为其临床表现可部分甚至全部类似帕金森氏病,不同之处在于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明确,即任何直接或间接破坏多巴胺的原因。
另外,帕金森氏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预后和治疗都不同。帕金森氏病对补充多巴胺类药物有效,而帕金森综合征对多巴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差。药物、肿瘤以及中毒等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解除致病病因即可治愈,外伤、血管性、严重中毒以及遗传变性疾病引起的则难以治愈。
如果要说严重的话,帕金森综合征中有许多种疾病预后比帕金森氏病差。
文/本报记者 肖传惠
通讯员 江晓筠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