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钙化的症状起因
肝脏病理
肝脏是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正常的消化过程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直接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并与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当肝脏在各种病因作用下会出现多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变化对各种不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常见的有肝坏死、肝炎、肝硬变。 一、肝坏死 肝脏常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发生变质性变化或炎症,而肝脏的变质性变化和炎症非常复杂,常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表现形式。 (一)病因和发生机理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也是非常重要的屏障机构。所以肝脏在发挥生理作用的同时,又易受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发生变性、坏死。引起肝细胞坏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生物性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等)、化学毒物及某些药物(如重金属盐、氯仿、四氯化碳、棉酚、氯霉素、利福平等)。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如微量元素硒、维生素E、含硫氨基酸等)。这些原因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肝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二)病理变化 按坏死灶发生的位置,可把肝坏死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弥漫性肝坏死 这种坏死的范围可以超过肝小叶的界限。如果肝实质大片坏死和溶解吸收,肝体积缩小,处于不同变性阶段或坏死的肝组织呈黄色,出血坏死的肝组织呈暗红色。称之为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2.局灶性肝坏死 在剖检中最常见,多发生于传染病过程中。坏死灶散在分布于肝小叶内任何部位,针头大到粟粒大,数量较多(附图19-1)。例如沙门氏菌病、禽巴氏杆菌病等。 3.周边性肝坏死 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首先受到血中有毒物质的作用,发生的坏死主要见于中毒性肝病。 4.中心性肝坏死 是比较常见的肝坏死的一种形式,靠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受到淤血缺氧的影响。中心区肝细胞坏死见于急性肝中毒、肝淤血等。 二、肝 炎 肝炎是许多动物的常见疾病。其发生原因有传染性的、中毒性的和寄生虫性的几类。按疾病进程分急、慢性两种。病理类型则有实质性与间质性之分。根据病因、疾病进程和病理特点将肝炎分为: (一) 传染性肝炎 动物的传染性肝炎由病毒、细菌、霉菌和寄生虫引起。 1.病毒性肝炎 病因和发生机理 侵害动物肝脏引起炎症的病毒都是一些所谓嗜肝性病毒,如雏鸭肝炎病毒、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某些不是以肝脏为主要侵害靶器官的病毒如牛恶性卡他热、鸭瘟、马传染性贫血等病的病原体,也可引起肝炎。 病理变化 眼观:肝脏呈不同程度肿大,边缘钝圆,被膜紧张,切面外翻。呈暗红色或红色与土黄色 (或黄褐色)相间的斑驳色彩,其间往往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形状不一的坏死灶。胆囊胀大或缩小不定。 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小叶内见出血和坏死病灶。肝细胞广泛水泡变性,淋巴细胞浸润,肝窦充血。小叶间组织和汇管区内小胆管和卵圆形细胞增殖。部分病毒所致肝炎还可于肝细胞的胞核或胞浆内发现特异性包涵体;用免疫组织化学或特殊染色方法有时可发现病毒表面抗原。 常见疾病 (1)鸭病毒性肝炎 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不发病,病原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群的一种嗜肝性病毒。 眼观: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显斑驳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些病例有坏死灶。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肾脏充血肿胀,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镜检:肝细胞广泛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以至发生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上皮增生,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散在出血区。 (2)鸡包涵体肝炎 是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和青年产蛋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是禽腺病毒属的病毒。 眼观:病鸡的肝脏肿大,质脆,呈淡黄白色,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出血斑点(附图19-2),并有胆汁淤积的斑纹。 镜检:肝细胞广泛发生空泡变性或脂肪变性和凝固性坏死,很多肝细胞的胞核肿大,染色质消失,核内含有苏木素伊红染色呈红色的嗜酸性包涵体,少数为呈紫色的嗜碱性包涵体。包涵体的形体很大,充满细胞核内,数量很多,一个视野内常能见到多个细胞含有核内包涵体,肝内有散在出血灶和胆管组织增生变化。 (3)犬传染性肝炎 是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青年犬,病原是一种腺病毒。眼观:皮下水肿,腹腔蓄积澄清或血样液体,胃、肠、胆囊和隔肌浆膜下出血。肝脏肿大,质脆,呈黄色斑驳状,胆囊水肿。 镜检:肝实质严重变性和坏死,坏死灶多位于肝小叶中心,为许多嗜伊红染色的凝固性坏死灶,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并有少量胆色素沉积。在坏死灶附近变性的肝细胞中可见到明显的核内包涵体,胞核极度肿大,染色质过集,包涵体的体积很大,几乎占据整个胞核内脏,嗜伊红染色,轮廓清晰,枯否氏细胞肿大,也可见到相同的核内包涵体,这是本病在组织学上的病变特征。 2.细菌性肝炎 病因和发生机理 引起此型肝炎的细菌种类很多,如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坏死杆菌、钩端螺旋体和各种化脓性细菌等。细菌性肝炎以组织变质、坏死、形成脓肿或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 病理变化 (1) 以变质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肝炎 眼观肝脏肿大,肝内充血阶段可见肝脏呈暗红色;有黄疸者为土黄色或橙黄色。常见点状出血与斑状出血,以及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坏死病灶。禽类的许多细菌性肝炎,还见肝被膜上有呈条索样或膜样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纤维素性肝周炎)。镜检中央静脉扩张,肝窦充血。肝细胞广泛颗粒变性、脂肪变性或水泡变性和局灶性坏死,以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2) 化脓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棒状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肝炎(肝脓肿) 在牛很常见,病菌一般经由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也可能由于网胃里的异物直接刺入肝脏,或是由于创伤性网胃炎的化脓病灶直接蔓延到肝脏所致。眼观脓肿为单发或多发,多数发生在左肝叶。脓肿具有包膜,内含粘稠的黄绿色脓液。肝表面的脓肿常引起纤维素性肝周围炎,因而发生粘连。 (3) 禽霍乱 常发生于鸡、鸭、鹅的巴氏杆菌病的肝脏,有点状坏死和实质性炎症,在急性型病例具有诊断意义。眼观肝脏稍肿大,由于淤血而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和切面上可见散在大量针头大的灰白色坏死点(附图19-3)。坏死灶周围不见充血带,因此在肝脏变性显著的病例,由于肝实质肿胀发黄而将坏死点掩盖,不易分辨。镜检局部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并有多量白细胞浸润。 (4) 沙门氏菌引起的各种动物(主要是鸡、猪和牛)的沙门氏菌病 常发生肝脏炎症病变,眼观肝脏中出现多数局灶性坏死(附图19-4),坏死灶的范围不大,小的仅为少数。镜检肝细胞凝固性坏死,或是由于单核细胞增生而形成小的细胞性肉芽肿,中央也可能坏死,肝小叶间往往也有单核细胞浸润。在眼观上这种肉芽肿和凝固性坏死灶均呈淡灰黄色的小点。 (5) 鸡弯杆菌性肝炎 是鸡的一种由空肠弯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产蛋鸡和小母鸡,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眼观肝脏肿大,由于充血而呈桃花芯木色泽,有时因胆汁浸染呈黄色,肝表面和实质内有大的融合性坏死灶,有的坏死灶外观呈星状或椰菜花状。坏死灶数量不一,少时仅见几个,多时可见肝脏满布大小不等的黄色坏死灶,有的病鸡肝脏破裂,肝包膜下形成血肿,有时血肿破裂发生内出血。常见发生腹膜炎,胆囊肿大,心包积液,病程长的病鸡可以发生肝硬变。镜检肝充血和出血,肝细胞广泛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和坏死,坏死区大小和形状不等,灶内有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汇管区和肝窦内也有同样的白细胞浸润,胆管增生。慢性病例的肝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 (6) 以肉芽肿形式出现的细菌性肝炎 常为肝内感染某些慢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鼻疽杆菌、放线菌等所致。肝内此类肉芽肿的组织结构大致相同,为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病变。增生性结节中心为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物,如有钙化时质地比较硬固,刀切时闻磨砂声。镜检可见结节中心为均质无结构坏死灶,其间或有钙盐沉着;周围为多量上皮样细胞浸润,其间还见几个胞体很大的多核巨细胞,它们的胞核位于胞浆的一侧边缘,呈马蹄状排列;周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外围见数量不等的结缔组织环绕。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3.霉菌性肝炎 病因和发生机理 其病原体常见有烟曲霉菌、黄曲霉菌、灰绿曲霉和构巢曲霉等致病性真菌。 病理变化 眼观:肝脏显著肿大,边缘钝圆,切面隆突,呈土黄色,质脆易碎,有明显黄疸。 镜检:肝细胞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和淋巴细胞增生,间质小胆管增生。慢性病例则形成肉芽肿结节,其组织结构与其他特异性肉芽肿相似,但可发现大量菌丝。 4.寄生虫性肝炎 病因和发生机理 此型肝炎因肝内某些寄生虫在肝实质中或肝内胆管寄生繁殖,或某些寄生虫的幼虫移行于肝脏时而发生。 病理变化 (1) 鸡盲肠肝炎 又叫黑头病,病原体是火鸡组织滴虫,特征为引起盲肠和肝脏的特异性坏死性炎症。有些病鸡的面部皮肤变紫蓝色或黑色,所以俗称黑头病。眼观可见一侧或两侧盲肠发生出血性坏死性炎症。肝脏肿大,表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稍稍凹陷的溃疡病灶,溃疡呈淡黄色或淡绿色,边缘稍隆起(附图19-6)。镜检,坏死灶为肝实质凝固性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在坏死区周围可以看到圆形的组织滴虫,大小不一,染成红色。 (2) 兔球虫病 是家兔的一种常见病,病原为艾美耳属球虫。种类很多,大多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其中的斯蒂德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肝内胆管系统的黏膜层内,引起肝脏产生典型的球虫性肝炎病变。眼观肝脏肿大,表面有米粒至豌豆大的黄白色结节,还可见弯曲的灰白色条索状物,均为增生和扩大的胆管。镜检,初期为胆管黏膜上皮脱落,呈卡他性胆管炎,以后由于胆管上皮增生,使胆管显著扩张,黏膜上皮呈乳头状或树枝状突出于胆管腔内,在这种增生的上皮层内可以看到球虫卵囊、裂殖体等。在慢性病例、胆管周围及肝小叶间有多量结缔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组织萎缩。 (3) 由某些寄生虫 (蛔虫和肾虫)的幼虫移行肝脏时发生的肝炎 眼观肝脏表面有大量形态不一的白斑散布,白斑质地致密和硬固,有时高出被膜位置。此俗称 "乳斑肝"。镜检可见许多肝小叶内有局灶性坏死病灶,其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和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寄生虫幼虫移行的坏死病灶,形成有上皮样细胞围绕和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结缔组织增生的肉芽肿。 (二)中毒性肝炎 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各种化学性制剂 (农药、药物、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和人工配合饲料的某些缺陷等原因,动物中的中毒性肝炎已日渐多见,在集约化和封闭式饲养的饲养业中,且常有大规模发生的特点。 病因和发生机理 引起中毒的各种化学性物质大多是所谓的亲肝性毒物,例如有机氯化合物中的氯丹、毒杀芬、敌草晴、五氯酚钠、多氯联苯胺等,有机磷化合物中的双硫磷和有机汞化合物中的赛力散等。这类用作农药的物质在使用不当时可污染饲料而使动物受害。 引起中毒的药物种类也很多。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当超量使用或用法不当时,可对机体 (包括肝脏)起毒性作用;有不少药物对肝组织能产生直接毒害的影响,如汞剂、硫酸亚铁、氯仿、酒精,甲醛、磷、铜、砷、氟化物和煤酚等。近年还不断发现某些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如烃基保泰松、消炎痛,某些抗生素和呋喃类化合物如先锋毒素Ⅰ、杆菌肽、呋喃唑酮、麻醉药氟烷和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以及种类繁多的环境消毒药等,在过量或持久使用的情况下对动物的肝脏均有一定的毒性,有的很快即引起转氨酶升值。在动物已有肝疾患时,其毒性更为明显。 因机体本身患有某些疾病引起物质代谢障碍,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过多,以及严重的胃肠炎、肠梗阻和肠穿孔招致的腹膜炎,也能发生这一类型的肝炎。 病理变化 急性中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肝组织发生重度的营养不良性病变以至坏死,同时还伴有充血、水肿和出血。 眼观:肝脏呈不同程度肿大,潮红充血或可见出血点与出血斑(附图19-7),水肿明显时肝湿润和重量增加,切面多汁。在重度肝细胞脂肪变性时,肝呈黄褐色。如淤血兼有脂肪变性时,肝脏在黄褐色或灰黄色的背景上,见暗红色的条纹,呈类似于槟榔切面的斑纹;同时常可于肝的表面和切面发现有灰白色的坏死灶。急性中毒性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崩解和伴有脂肪变性,肝脏的体积通常缩小,肝叶边缘变为锐薄,呈黄色。 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大,肝窦淤血和出血,肝细胞重度脂肪变性和颗粒变性,小叶周边、中央静脉周围或散在的肝细胞坏死。严重病例坏死灶遍及整个小叶呈弥漫性坏死;末完全坏死溶解的肝细胞见胞核固缩或碎裂。肝小叶内或间质中炎性细胞渗出现象一般微弱,有时仅见少许淋巴细胞。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由于引起中毒的毒物种类较多,且中毒的程度轻重不一,上述这些变化有时差异颇大。耐过的一些急性中毒性肝炎可转为慢性。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变性轻微的肝细胞逆转恢复正常,较小的坏死灶通过纤维组织增生而疤痕化,肝脏实质萎缩,肝被膜、小叶间和汇管区结缔组织不同程度增生而出现肝硬变。 三、肝硬变 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严重变性和坏死后,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和间质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使肝小叶正常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肝脏变形、变硬的过程称为肝硬变。 病因和发生机理 1.门脉性肝硬变 见于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中毒、营养缺乏,如缺乏胆碱或蛋氨酸等,肝脏长期脂变、坏死,被结缔组织取代,肝小叶结构改变。其特征是汇管区和小叶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胆管增生不明显,假小叶形成,眼观可见肝脏表面颗粒状小结节,黄褐色或黄绿色,弥漫分布于全肝。镜检,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小叶被结缔组织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假小叶 团块,无中央静脉,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较大。肝表面有结节形成,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变。 2.坏死后肝硬变 此种肝硬变是在肝实质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黄曲霉毒素、四氯化碳中毒及猪营养性肝病等常是慢性中毒性肝炎,可引起此型肝硬变。因病变发展较快,大量肝细胞迅速坏死,使肝体积缩小,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与门脉型肝硬变不同之处在于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显著。 3.淤血性肝硬变 此种肝硬变是因为长期心脏功能不全,肝脏淤血、缺氧,肝细胞变性、坏死,网状纤维胶原化,间质因缺氧及代谢产物的刺激而发生结缔组织增生。特点是肝体积稍缩小,色红褐,表面呈细颗粒状。 4.寄生虫性肝硬变 这是最常见的肝硬变。可以是寄生虫幼虫移行时破坏肝脏(如猪蛔虫病),或是虫卵沉着在肝内(牛、羊血吸虫),或由于成虫寄生于胆管内(牛、羊肝片形吸虫),或由原虫寄生于肝细胞内,引起肝细胞坏死(兔肝球虫病)。此型肝硬变的特点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5.胆汁性肝硬变 由于胆道阻塞,肝内胆汁淤滞而引起。肿瘤、结石、虫体可压迫或阻塞胆管,使胆汁淤滞。肝被胆汁染成绿色或绿褐色。肝体积增大,表面平滑或颗粒状,硬度中等。镜检可见肝细胞胞浆内胆色素沉积、变性坏死;毛细胆管淤积胆汁、胆栓形成。胆汁外溢,充满坏死区成为胆汁湖。汇管区小胆管增生,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大。 病理变化 肝硬变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其形态结构变化也有所差异,但基本变化是一致的。 眼观:肝脏常见缩小,边缘锐薄,质地坚硬,表面呈凹凸不平或颗粒状、结节状隆起,色彩斑驳,常染有胆汁;肝被膜变厚(附图19-8)。切面上可见十分明显的淡灰色结缔组织条索围绕着淡黄色圆形的肝实质。肝内胆管明显,管壁增厚。 镜检:可见以下特征变化: 1.结缔组织广泛增生 结缔组织在肝小叶内及间质中增生,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2.假性肝小叶形成 增生的结缔组织包围或分割肝小叶,使肝小叶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小岛,称假性肝小叶。假小叶内缺乏中央静脉或中央静脉偏位,肝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 3.假胆管 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有新生毛细血管和假胆管。假胆管是由两条立方形细胞形成的条索,但无腔,故称假胆管(附图19-9)。 4.肝细胞结节 病程长时,残存肝细胞再生,由于没有网状纤维作支架,故再生肝细胞排列紊乱,聚集成团,且无中央静脉。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胞浆着染良好。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肝硬变是一渐进性病理过程,即使病因消除也不能恢复正常。肝细胞的再生和代偿能力都很强,早期可通过功能代偿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出现症状。但后期由于代偿失调,则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主要为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1.门静脉高压 肝硬变时,门静脉压升高,引起门静脉所属器官(胃、肠、脾)淤血和水肿,影响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进一步引起慢性胃肠炎,所以临床上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肝硬变后期可引起腹水。腹水的形成机理主要是门静脉高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引起的。 2.肝功能障碍 (1) 合成功能改变 肝硬变时,肝合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另外,肝合成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的作用降低,故有出血倾向。 (2) 灭活功能降低 肝硬变时,肝脏对某些激素特别是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发生障碍,使其在体内蓄积,引起腹水。 (3) 胆色素代谢障碍 肝细胞受损和胆汁排出受阻,血中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增加。 (4)酶活性改变 肝细胞受损,某些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进人血液,因而肝功能检查时,这些酶活性升高。 (5)肝性脑病 是肝功能衰竭的一种表现。肝硬变时,肝屏障及解毒功能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如血氨及酚类,造成自体中毒,特别是氨中毒。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