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角结膜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1.潜伏期5~12日,平均8日。常为双侧,可先后发病。
2.症状:患眼刺激症状显著,有异物感、刺痒、烧灼感及水样分泌物。病变累及角膜时,可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3.体征:患眼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出现大量滤泡,以上、下穹窿结膜和下睑结膜为多,有时伴有伪膜覆盖、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发病一周左右,结膜炎症渐消退,角膜损害始出现,起初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炎,位于角膜中央,继之发生上皮下和浅基质点状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圆形,直行约0.4~1.5mm,散在分布,伴有角膜知觉减退,不发展为溃疡,2~3周后炎症消失,角膜混浊斑点于数月后逐渐吸收,也有持续数年者。视力多正常,小儿可伴有发热、咽痛等。假膜较多。
4.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见单核细胞增多。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多发病急,双眼发病,流泪、异物感及灼热感,分泌物多为粘液脓性,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角膜受累多为边缘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流行性结角膜炎分泌物少,耳前淋巴结肿大,典型的上皮下浸润且抗生素治疗效差。
2.包涵体性结膜炎:为衣原体感染。常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伴有泌尿系统疾病。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包涵体,不一定发生角膜损害。即使有变化也不象流行性角结膜炎那样顽固,磺胺药及抗生素有效。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本病为肠道病毒70型感染、症状较结膜炎为重、常有结膜下点状、片状出血,7~14天吸收,角膜上皮呈点状、大片状剥脱,常于一周内随结膜炎症痊愈而消失。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