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
[简介]脊髓内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形成管状空腔,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脊髓空洞症。
[病因]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工作中常见脊髓空洞症与颅颈交界部区的先天性畸形并存(以小脑扁桃体下疝最为常见),因此推断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脊髓损伤、肿瘤等均可引起脊髓空洞形成。
[临床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感觉异常,通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或可有麻木感,严重者手被烫伤或刀割伤而不知觉。二是运动异常,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力量下降,手部肌肉萎缩,严重者小指及无名指不能伸直,手呈爪形。可并有下肢力量下降。三是植物神经症状,如一侧肢体和躯干皮肤干燥少汗等。其它,还可能伴有疼痛等症状。
[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MRI,对脊髓空洞症和枕颈畸形可作出确诊。
[治疗]
如同对脊髓空洞症的病因认识,其手术治疗亦缺乏公认统一的方式。
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进行颅颈交界区的减压,矫治畸形,防止病情继续发展或恶化;一部分是空洞分流术,即作空洞造瘘或置管分流,解除空洞对脊髓的压迫以缓解症状或防止病情进展。通常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的脊髓空洞症都要做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根据情况选择。
颅颈交界区的减压:
颅颈交界区的减压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骨性结构的减压,通常包括切除部分枕骨,打开枕骨大孔,切除颈1和颈2椎板;第二层次是硬膜和寰枕筋膜的松解;第三层次是四脑室正中孔的疏通,部分医生还将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切除。其中第一层次是共同通路。
空洞分流术:
通常指在空洞较明显的部位将空洞切开,使之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又可分为造瘘术和置管分流术,前者指仅切开空洞即可,后者指进一步在切开处置硅胶分流管以保证分流通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