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便秘药物研发的临床评价指南
1.慢性便秘
便秘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胃肠疾病。在普通社区,其患病率约为11-18%(包括成人与儿童)。根据不同的定义、性别、地域、种族,其用药差距明显。由于其高发病率和慢性病程,对于患者,特别是妇女、老年人及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病人,加重了其医疗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了患病者的心理负担。
传统意义上,便秘是以大便次数减少而命名的。然而,最近便秘的定义更加明确,不仅针对大便频率而言,更加入其他症状,如粪便硬结、排便用力、不尽感等。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罗马III诊断标准,将慢性功能性便秘(成人)的诊断标准定为:过去 6个月中至少3 个月出现以下 2 个或 2 个以上症状:①排便费力,②大便干结,③排便不尽感,④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⑤排便需要手法协助(以上症状不少于 1/4 时间),⑥每周排便少于三次。不存在稀便,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功能性便秘通常同义为慢性便秘。尽管后者还包括各系统或继发的疾病,如内分泌、神经性和药物诱发的便秘。慢性便秘,也可根据病理生理学分为缓慢传输型和正常传输型便秘。其中,前者以结肠固有神经和 Cajal间质细胞的减少为主,因此不会被归类为功能性。 药物的研发一度以促进胃肠动力和排便为主。在欧洲,许多相关药物甚至在药品监管法律生效之前就已投入市场应用。然而,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尚不足以支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传统认为,慢性便秘产生原因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充足的液体总摄入量,正常比例非发酵性纤维物的摄取,一定量的体力活动和锻炼。但是,上述观点也被质疑,或者至少认为上述措施治疗患者的疗效是不确定的。当然,争论总是伴随着新的数据产生而出现的。
2.阿片类引起的便秘
在过去 15 年,阿片类药物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包括非癌症相关的疼痛。在美国尤其明显,其次是欧洲诸国。随着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增加,阿片类药物影响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OIBD)或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患者数量也急剧增加。前者涉及胃肠道的多种问题,后者则类似于慢性便秘。随着此类疾病发病数量的增加,为了解决特殊的继发性便秘的现有药物疗效局限的问题,采用各种可用方法治疗 OIBD及 OIC 患者的问题受到关注。
3. 清洁肠道类泻药
传统上,所有的泻药都可应用于直肠镜检与手术前清洁肠道使用。不同于泻药的治疗作用,其作为肠道清洁类药物,也是泻药研发的目标之一。 目前,根据临床及临床试验结果,采用灌肠的方法清洁肠道往往效果不好,会引起恶心与呕吐的副作用,甚至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本指南旨在指导治疗慢性便秘、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和协助清洁肠道类泻药的开发。
下载指南全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