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十一防控手册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亲朋相聚、走亲访友、外出旅游……自然要热闹一番。节前长春市下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指南,分别对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农村做了全面的指引,以控制疫情蔓延,避免出现人群聚集性暴发和重症死亡。
同时,长春市、各县(市)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社区疫情防控的督导检查工作,评估各相关部门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和防控效果。卫生部门负责对社区疫情进行评估,对措施落实好的及时通报,对措施落实不到位,出现问题的实施责任追究。
另外,药监部门紧急与疫苗生产企业联系,优先保证长春市疫苗需求。
社区进行门诊监测,社区医生对追踪到的患者要进行健康监测。对社区内的密切接触者,要落实专人进行健康随访。在疫情高发期,社区可采取预防性服用大青叶片、板蓝根、莲花清瘟胶囊等措施。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医学观察的,社区要落实专人配合辖区疾控中心开展健康监测工作。督促密切接触者家庭配备必要的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指导家庭成员和实施医学观察的人员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减少接触。
轻症患者符合居家治疗标准的,由社区指导患者完成居家治疗。告知患者尽量单间居住,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宜使用单独卫生间,使用后应立即通风,并进行清洁和消毒;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保护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在家庭共同区域活动时需戴外科口罩。
对来自或从疫区返回的人员,责成具体负责人每日监测体温。如有异常及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发生疫情的区域立即采取隔离管制措施,实行半封闭管理,出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对于体温高于37.5℃者,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对该区域环境进行清理,督促区域内家庭、企事业单位每天进行空气通风至少4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每天全覆盖消毒1次,疫情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对于高危人群可以给予预防性用药。
社区至少组织2次以上的由社区医生参加的突发疫情处置演练。准备充足的口罩、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杀药品。社区责成专人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工作。
1.对疫点实行隔离管制措施。1个家庭出现1例病例,社区对该家庭实施健康监测,病例要实施集中治疗或居家单人单间治疗,限制家庭成员出入;如果14天内一个楼栋有2个家庭出现病例或是出现3例病例对该楼栋实施封闭或相对封闭管理,禁止出入,该楼栋所在小区实施半封闭管理,出入人员要实行登记测温制度;如果14天内,1个小区有2栋及以上居民楼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者同一小区有15名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则小区封闭;如果14天内一个社区有1/3及以上的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则该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如果14天内一个单位有2个或以上病例则对该单位实施封闭管理,病例要实施集中治疗或居家单人单间治疗,密切接触者实施单人单间医学观察。封闭时间不少于7天,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封闭期间,如有新病例发生,可适当延长封闭时间。
2.对有家庭隔离条件的对象,按照规范进行家庭隔离。对居无定所或无家庭隔离条件的对象,实行定点集中隔离观察。
3.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医学观察,每日主动向指定部门健康申报,社区办、医疗机构对其实行随访,提供必要服务。
5.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应进行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必要时进行适度的消毒处理工作。
6.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应主动开展健康监测工作;社会公共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等单位启动晨检制度。
实行病例分类管理,以重症病例救治、限制人员流动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除继续采取社区暴发防控措施外,重点加强以下措施。
1.采取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机关单位错峰上下班,娱乐场所停业,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措施。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可实行集中休假(7天)或轮休制度。
3.社会公共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等单位启动健康申报制度,劝告发热人员居家休息治疗。
5.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每日实行严格的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进行适度的消毒处理工作。
每天早上上班车前要测体温,发现体温高于37.5℃,告知其居家医学观察7天;每日7:30-8:00和13:00-13:20为各班对学生进行晨午检时间。以用体温计检测为主,对有异常反应的学生,还要目测检查。每天要认真填写《晨午检记录单》。详细测温、详细记录,发现温度高的必须采取措施,凡是发热者不能进校门。
饭前便后或咳嗽、打喷嚏后,彻底清洁双手,采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学生要每天洗手8次以上。
没有疫情的学校采取半封闭管理措施,实行出入查证、登记制度。对于外来入校人员实行严格的登记、测温管理,实行定点会客制度。详细记录来访人单位、体温、联系方式。对于本校外出人员,登记外出时间,返回时认真测量体温,并详细登记。对于体温高于37.5℃的,还要目测其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校医院。
辖区疾控中心进驻前,由校医院医生进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问清患者近7天内活动范围,特别是发病前1日的活动范围。学校要详细提供学生的各种资料,包括:人数、班级、分布、课程安排、班级活动等资料。
对于密切接触者实施单人单间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措施,一般接触者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或住地集中医学观察。大学中的密切接触者由学校提供场所,采取单人单间集中医学观察,中学中的密切接触者有条件的可单人单间居家医学观察(家中有高危人群者除外),一般接触者(共用卫生间、教室、浴室)采取集中管理措施,限制活动范围,并减少与他人接触,将可疑接触者隔离在较高楼层。
对于密切接触者等高危人群可以参照国家推荐适当服用预防性药物。密切接触者:建议服用莲花清瘟胶囊。一般接触者:学校每日将板蓝根或大青叶片煮水发放给学生,或提供双黄连口服液等中成药剂。其他人员:可适当服用板蓝根或大青叶片,并加强营养,增强体育锻炼。
在校学生处领导下组织成立学生督查队,由学生会、班级骨干担任督察员巡逻、监督和自我监督。同时建立以班级为单元,以寝室为单位的控制小组,与校学生督查队相互配合,不留死角的把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每周不少于3次对各校区、年级、班级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有疫情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封闭管理,对外来人员实行体温监测,发现异常者坚决不允许入校。杜绝学生窜宿舍、窜教室、窜班级、窜校的行为,不允许学生进入公共场所。学生不允许出入校门,特殊情况的经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离校,返校时严格执行体温监测。
坚持晨午检、消毒和通风、缺课监测、传染病报告等疫情防控四项制度。每个宿舍、班级、年级均要设置测温员,每天负责晨起、午后2次测量体温,并做好统计、登记工作,发现发热及流感症状的要及时报告。
对居家医学观察的学生,向其家长发放居家医学观察告知书,严格执行单人单间居住的医学观察措施,与他人接触要戴口罩,要求其每天早、晚测量体温2次。每天与学校保持联系,向学校报告健康状况。
1.教师、学生尽量减少参加聚会、婚礼等人群聚集性活动,尽量少乘坐人群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避免与外地返长人员接触。
2.实行相对严格的防疫策略,特别是中小学,发热或流感症状的学生一律要居家医学观察7天,发现1例甲型H1N1流感所在班级必须停课,14天内2个班级出现甲型H1N1流感所在年级停课,14天内2个年级停课则全校停课。
3.学校要实行相对的封校管理,尽可能避免学校人员在外居住,避免社会人群进入。
4.学校保卫处要联合行政执法部门清理校门前的商贩,避免因学生在校门口聚集,引起疫情散播。
5.学校公共场所要实行消毒,出入要测温,如学校的网吧、超市、图书馆等要实行严格的消毒措施。
6.学校每周至少1次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外环境的清理工作,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对容易滋生细菌的场所,适当喷洒含氯消毒剂或生石灰。
1个班级出现1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者同一班级有5名及以上的儿童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则该班级停课。
如果14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有2个及以上班级需要停课时,该班级所在年级停课。
如果14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该托幼机构全体停课。
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自最后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停课期间,如有新病例发生,可适当延长停课时间。可根据放假儿童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放假期限。复课前,至少7天无新发病例,同时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必须对教室、寝室、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经卫生部门评估,达到条件后方可复课。
有疫情的托幼机构要严格执行封闭管理,对外来办事人员实行体温监测措施,发现异常者坚决不允许进入托幼机构。每个班级、年级均要设置测温员。对实施居家医学观察的儿童,向其家长发放居家医学观察告知书,严格执行单人单间居住的医学观察措施。
1.教师、儿童尽量减少参加聚会,尽量少乘坐人群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避免与外地返长人员接触,杜绝与托幼机构门前商贩接触。
2.发热或流感症状的儿童要居家医学观察7天,发现1例甲型H1N1流感所在班级必须停课,14天内2个班级出现甲型H1N1流感所在年级停课,14天内2个年级停课则全校停课。
4.保卫处要联合行政执法部门清理校门前的商贩,避免因儿童在校门口聚集,引起疫情散播。
6.每周至少1次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外环境的清理工作,对容易滋生细菌的场所,适当喷洒含氯消毒剂或生石灰。
十一期间,各乡镇要发动各有关单位及村委会采取群防群控的防控措施。关于对农村的防控指导,与社区的相似。区域内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人群集中场所为重点单位。高危人群包括: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除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的成人和儿童(包括药物或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孕妇;小于18岁青少年中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人员。
社区要对上述单位和人员加强健康监测、管理和健康干预。根据疫情发展的态势,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村屯实施半封闭、封闭管理。
建议在公共场所入口处设体温检测点或提供测温服务。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有条件的,应配备自动出水龙头。储备足够的体温计、口罩。
工作人员如出现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不带病上班。承担200人以上的聚集性活动,向卫生部门报告和申请。影院、网吧、KTV等要严格遵守行业管理有关规定,控制进入上述场所的人员密度。
另外,公共培训机构要承担向公众宣传的责任,要充分利用公共场所人群流动性大的特点,通过设置宣传栏、大屏幕、滚动字幕、广播等宣传平台,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东亚讯(记者 陈杉) 昨日,长春市卫生局下发了有关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指南,要求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隔离病区。
指南中要求,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要设置隔离病区: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更衣室、浴室、储物间和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染间等。
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同时,疑似患者要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大于1米。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东亚讯(记者 李振羽) 针对国庆节和中秋节即将到来的情况,长春急救中心在各分站原有急救车数量基础上,又组建了5个急救车组。一旦节日期间发生大型突发灾害事故,快速反应车组将作为保障部队迅速增援一线医疗急救队伍。在正常班次的基础上,增加备班制度。一线值班急救人员第一时间到达呼救地点后,备班车组以最快速度到达分站,接替执行任务的一线值班车组。组织充足的急救药品及一次性抢救用品,尤其是为甲型H1N1流感病人医疗转运工作准备充足的物资。国庆期间,将组成以长春急救中心主任刘卫担任总指挥的应急小组,确保几百万长春市民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双节”。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