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恐怖症
儿童恐怖症
恐怖症(Phobia)是指对某些事物明知不存在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伴有焦虑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并有回避行为以期达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
一般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境,如黑暗、动物、传说中得鬼怪、死亡、登高、雷电等会产生恐惧,但这类恐惧程度轻、时间短,为正常情绪反应,不属于恐怖症范畴。一般意义得恐惧具有自我生存保护的生物学意义,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而恐怖症则是其程度与外界刺激不成比例,且不因解释而消失;或病儿明知某些事物不存在危险,却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体验,远超过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经劝解也不能消除,属于病态。
儿童恐怖症的患病率尚无确切统计,主要与焦虑症、强迫症等一同统计。一般倾向女多于男性,女孩以恐惧黑暗、雷电、动物、昆虫为多见。
【病因】 恐怖症患儿个性比较内向、胆小、被动、羞怯、依赖性强,遇事特易产生焦虑不安,具有易患素质。 意外事件的警吓,如自然灾害或某次车祸事件的发生,可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的后果,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关于恐怖症发生的原因,常见的几种假设有: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恐惧体验是条件反射基础上学习得来的;②精神分析学说:假设这是潜意识内的冲突产生焦虑,而又移置和外表化于所害怕的物体和境遇所致;③发展学说:提示对恐惧、焦虑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合理,而在另一段时期内不合理;④相互影响学说:则坚持认为恐怖是发生和保持在特定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的。
【临床表现】
1.对某种物体或某些特殊环境,产生异常强烈、持久的恐怖 常见的恐怖对象有:①黑暗、昆虫、动物、火光、强声、雷电;②社交、与亲人分离、上学、孤独;③细菌、患病、出血、死人等。患儿明知恐惧对象对自身无危险,也没必要,但无法自制,内心极其痛苦。
2.回避行为 患儿有逃离恐怖现场的回避行为。如对昆虫恐怖者,一见到昆虫即刻有远逃离有昆虫的现场的行为。
3.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心慌、胸闷、血压上升、恶心、四肢震颤或软弱无力,重者可瘫软在地、昏厥、痉挛或有饮食和睡眠障碍等。
【分类】
1.动物恐怖(zoophobia) 儿童3岁后开始对动物产生恐惧,学龄儿童逐渐对动物产生恐怖心理,此种恐怖通常为单一动物类型,如对鸟类、猫、狗、昆虫等。
2.特殊环境恐怖(specific situational phobia) 如对黑暗、广场、高处、学校等环境的恐怖,持续时间不长,仅限于某种特殊环境。
3.社交恐怖(social phobia) 指病儿与人交往时产生恐怖,当时不能说话或做其他事情(如吃东西或写字等),有回避行为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4.广场恐怖(agoraphobia) 指对公共场所恐怖,伴有焦虑、抑郁、强迫观念和人格解体,病儿表现不敢离开家、不敢乘公共汽车,不敢进商店购物,影响工作与学习,内心极度烦恼。
5.疾病恐怖(disease phobia) 对癌症、心脏病、肝炎等疾病造成的后果十分恐怖,以致情绪焦虑不安,进而延伸对死亡的恐怖。
【诊断】
1.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特殊物件或情景(如飞行、高度、动物、在注射时看到流血)而出现的过度或不合理的显著而持续的害怕。
2.一接触(暴露于)所恐惧的刺激,几乎毫不例外地立即发生焦虑反应,采取一种仅限于此情景或由此情景所诱发的惊恐发作形式。这种焦虑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紧紧拖住他人。
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怖的情景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痛苦烦恼,会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或学业)、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于具有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6.这种伴于特殊物体或情景的焦虑、惊恐发作或恐怖性避免,都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症(如对污染有强迫思维的病儿在接触脏物时的害怕)、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避免伴有严重应激因素的刺激)、离分性焦虑障碍(如逃避上学)、社交恐怖症(如因害怕窘迫难堪而避免社交场合)、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或不伴惊恐障碍病史的广场恐怖。
社交恐怖症诊断标准是:
1.在与所熟悉的人们作与年龄相称的社交关系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
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必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因而可能采取限止这个场合或为此场合所诱发的形式。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者从有不熟悉人们的场合退缩出来等。
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场合,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而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怖的情景的设法避免、焦虑的期待或痛苦烦恼,显著地干扰了个人的正常日常生活、职业(或学业)、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于具有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6.这种害怕或逃避都不是由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物质、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离分性焦虑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某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分裂样人格障碍)。
7.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1."的焦虑也与之无关。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帕金森病的震颤、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
【治疗】
(一)心理治疗 在支持和认知疗法的基础上,加以行为疗法,能取得较好效果。行为疗法可采用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
(二)放松或生物反馈治疗 训练主动全身放松或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全身放松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此外音乐及游戏对幼小儿童恐怖症治疗效果也较好。
(三)药物治疗 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病儿投于小剂量药物,如丙咪嗪12.5mg每日2次;氯米帕明12.5mg,每日2次;多塞平12.5mg每日2次。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另外亦可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日本学者从该症里又分化出一个亚型,称为拒绝上学或"不登校",并认为其病质与学校恐怖症有了很大区别。目前国外学者把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并认为发病年龄有三个高峰,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5~7岁为第一高峰,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为第二高峰,可能与升中学、功课增多、压力加大或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为第三高峰,可能与少年特征性发育,自觉身材长高,手足长大,显得不灵活,情绪抑郁有关。本症尚缺乏的流行病学调查。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怖症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有报道称,门诊患儿中学校恐怖症占情绪障碍的60%。学校恐怖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商水平的儿童。该症女性多见。
【病因】 1.个性脆弱、过分依赖的儿童:患儿因个性脆弱过分依赖父母,不能在心理、生活及学习上自立,对集体生活既无兴趣又缺乏信心。
2.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儿童:其拒绝上学的实质是怕与父母亲分离。 3.学习有困难:学习困难,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考试成绩甚差,而拒绝上学。
4.在学校遭遇精神刺激:遭受欺侮,或因学习成绩低下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焦虑不安,不愿再面对老师和同学,而回避在家。
【临床表现】 最突出症状是拒绝上学,为达到不上学目的,起初借头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诉说得到父母同情实现暂不上学。以后每令其上学则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伴随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症状。若强制被送到学校,表现畏畏缩缩,低头走到位子上坐下,不与他人打招呼。上课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若被提问,面红耳热、手心出汗、心慌意乱,或只站立不回答问题,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此时病儿恐惧心理异常严重,放学后如释重负,再不肯上学,此类儿童有逃学的现象。病程中后期还会出现(1)家庭暴力。如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达到不去学校;(2)情绪消极卷怠。从起初获允留在家里情绪马上平静好转,到后来变得情绪低落消沉,卷睡。(3)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觉、甚至表现抑郁。
【诊断】 1.去学校产生严重困难。 2.严重的情绪焦虑。 3.父母明知病儿在家是因恐怖不去上学。 4.无明显的反社会行为。
学校恐怖症应与逃学儿童鉴别,前者大多学习成绩较好,有焦虑恐惧的情绪,但行为品德无问题;而逃学儿童无情绪问题,行为品德问题甚多,学习成绩较差,仔细观察可以鉴别。
【治疗】 与治疗恐怖症方法基本相同,但应注意查明产生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帮助消除心理社会因素。如病儿经常诉说头痛、腹痛,应予以检查排除躯体疾病,解除顾虑以利治疗。在治疗中,医务人员、父母和教师的充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消除各种紧张因素,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培养儿童入校学习的自觉性。家中同胞和邻居孩子应起示范作用;父母避免强制,多加鼓励和支持;教师和蔼可亲,增加文体活动。由医生指导和协调,并开展个别和家庭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以抗抑郁和抗焦虑药较常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