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恐怖症的表现与治疗
〔关键词〕恐怖症;儿童;表现;治疗
一、恐怖症的界定
恐怖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恐怖虽说是儿童在正常发展中的一种对实际或预想的威胁的合理反应方式,但当这种情绪反应持续一定时间,并由此产生回避或退缩的行为,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正常的社会功能,而且任何权威、解释或说服都无济于事时则称为恐怖症。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的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不必要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
Mark(1969)建议当恐怖出现以下的内容时,便可以考虑诊断为恐怖症:(1)对情境有过分的要求;(2)无法合理解释;(3)超越意志控制;(4)导致回避这种可怕的情境。
二、发病情况
儿童恐怖症的发生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均可能发病。Macfar-lance等(1954)曾对一组儿童纵向跟踪研究至14岁,发现90%的儿童在其发育的某一阶段曾发生过恐怖反应。许多正常儿童在早年不仅对某些特殊事物感到恐怖,并且常常恐怖多种事物。Lapouse和Monk(1959)观察了482名6——12岁的儿童,发现4.3%的儿童对七种以上的事物有过恐怖反应。
三、 临床表现
儿童恐怖症主要表现为患儿强烈地全神贯注于或沉湎于对可怕刺激或情境的恐怖中,常见的如对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尖锐的声音等产生过分的、持续的情绪反应。这种恐惧剧烈、不合常规,可影响儿童的适应行为,并伴有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回避行为。
恐怖症因恐惧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场所恐怖症:如对高处、广场、闭室、黑暗和拥挤场所的恐怖等。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病例的60%.主要表现为恐怖登高、恐怖离家外出、恐怖独处、恐怖独自在外时处于无能为力的状况而又不能立即离开该场所,比如,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恐怖到人多拥挤之处、恐怖排队、恐怖穿过广场、登高、进入闭室等,严重者可常年在家不出门,甚至在家中也需要人陪伴等。
2.社交恐怖症:主要恐怖对象是社交场合及与人接触。如,出现在公共场合时,怕大家注视自己;恐怖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窘迫或难堪的状况;甚至恐怖当众讲话、表演、进食或入厕等。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见,或坚信自己已脸红,已被他人察觉,故而焦虑不安者,称之为赤面恐怖症。恐怖与人对视,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眼神不好,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恐怖不宁者,称之为恐人症。
3.物体恐怖症:又称单纯性恐怖症。恐怖的主要对象为某些特定物体如动物、鲜血、尖锐锋利物品等。患者恐怖的有时并非物体本身,而是担心接触后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比如不敢接触尖锐物品,害怕自己会用这种物品伤害别人;再如恐怖狗,怕被狗咬伤得狂犬病。动物恐怖症多起病于童年,儿童期动物恐怖症大多可以不经治疗而缓解;社交恐怖症则多发病于童年后期及少年早期;广场恐怖症则多发于20——40岁。总体来讲各类恐怖症均有向慢性发展的趋势。
四、治疗
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与成人恐怖症大体相似,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其中又以系统脱敏和认知疗法最为常见。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或对抗性条件作用,它是把一些能唤起恐怖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恐怖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它通过使来访者在放松状态下接触(实际的或想象的)恐惧对象来克服焦虑。
2.认知—行为疗法
儿童的恐怖症在客观上是建立了不良的条件反应,追踪其根源是在认知上存有错误的构建而导致行为上的异常。一个十分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同样的环境刺激下,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会产生恐怖情绪,有些人则会形成严重的恐怖症。
此理论认为:思维、感受和行为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各种认知活动对于了解人们的心理病理状况以及寻求治疗机遇都是重要的;认知和行为是彼此呼应的,一方面,认知可以引发与转换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认知又来源于行为操作。认知—行为治疗的工作就是与患者一道来评价已经扭曲的认知过程与行为,同时设计出一个新的治疗不适当认知、行为和情感过程的学习策略。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