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是因為肚子里有蟲
磨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上下牙前後或左右做水平運動,會發出響亮的“咯吱”聲;另一種是在垂直方向呈緊咬狀態。
睡眠磨牙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發生率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功能逐漸完善,其發生率會逐年下降,長大後還有可能會自愈。當然,也有些人兒時磨牙沒有得到糾正,可能一輩子都有磨牙的習慣。
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磨牙,因為會發出刺耳響聲(晚上听還有一點恐怖),常會影響同宿者(如同學、伴侶)的睡眠。而且,由于夜磨牙時口中沒有食物,唾液的分泌量也相應減少,牙齒得不到潤滑,這樣就形成了像推空磨一樣的“干磨牙”,會造成牙齒本身的磨損,比如窩溝變淺、牙本質暴露,導致牙齒敏感,影響咀嚼食物的功能。
而且,在臨床上還發現,長時間的高強度收縮使咀嚼肌增粗,可致臉形發生變化,出現國字臉,還會造成顳下頜關節的損害,形成下頜關節紊亂癥,導致張口時下頜關節發出響聲。而緊咬型磨牙,還可使牙齒在受力不均勻的情況下發生牙裂,最終導致牙齒的缺失。
所以,專家認為,無論哪一種類型的磨牙對牙齒的危害還是比較嚴重的。
由于引發磨牙的原因不是非常確切,目前認為與精神性、情緒性、牙源性、自發性等多種因素有關。消除緊張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規律,特別是兒童睡前不要過度興奮,可以有效減少磨牙。此外,還需糾正牙頜系統的不良習慣,如單側咀嚼、咬鉛筆等。
“佩戴咬合板是防治磨牙危害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林主任稱,“咬合板通常用義齒基托材料制成,夜間睡眠時佩戴,一方面可以起到緩沖作用,避免磨損牙面,另一方面可以調整面部肌肉的位置,削弱或轉移其興奮性,打破固有的反射弧,有利于阻斷磨牙的發生。”
林雪峰指出,對于緊咬型磨牙,在白天可以進行有意識的肌肉放松訓練。通常我們在不進行咀嚼運動的時候,上下牙是自然處于非接觸狀態的,但緊咬型磨牙者,白天也會不自覺地緊咬牙關。針對這種情況,白天應該讓口腔處于休息狀態,即讓咀嚼肌維持松弛,最好是嘴唇相合,牙齒相離。
此外,改變睡覺的姿勢,松弛下頜肌肉,對緩解磨牙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一般來說,仰臥位下頜關節是放松的,而側臥位和俯臥位睡眠姿勢使下頜關節位置改變,肌張力增加。所以,盡量讓孩子仰臥位睡覺,對其改善磨牙也是有幫助的。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