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公布年度职业病 颈椎病鼠标手不算职业病
根据去年市疾控中心职业病诊断数据,全市共接待520余人次的职业病咨询。经诊断,职业性尘肺病居首位,共确诊23例。
据全省数据,去年尘肺病人的确诊总量为708例,温州患者占全省总量的3.25%。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所所长陈瑞生介绍,尘肺病人主要来自矿山开采、阀门铸造、不锈钢制造、胶鞋制作等行业,工作中吸入的粉尘停留在肺部,导致肺部组织的纤维化,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后期恶化后即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并出现其他脏器疾病。
除尘肺病之外,根据职业病确诊量,排名依次为职业性肿瘤(苯所致的白血病)、苯中毒、二甲基甲酰胺肝脏中毒、酸雾中毒、硫化氢中毒、铅中毒、正己烷中毒等,这些都属于职业中毒。去年有12人被确诊为职业中毒。对比去年浙江省156例职业中毒确诊病例,温州占比为7.69%。
陈瑞生介绍,职业性噪声聋、X射线辐射白细胞降低、铬鼻病等职业病也常出现。另一种职业病如职业中暑在夏季比较常见,但申请诊断的患者却很少。
按照我市职业病病谱分类,职业中毒已成为第二大职业病种类,包括苯、硫化氢、氮氧化合物等,一旦吸入过量,严重者可致命。
此前,在瓯海一家非法电镀厂作业的17岁工人小刘(化名),吸入过量二氧化氮,最终因氮氧化合物中毒死亡。小刘由于作业中常用到浓硝酸,仅工作2个月就出现呼吸困难,送医院救治后,CT影片显示肺纵隔有气体,肺部严重损伤,次日病情恶化,当天晚上陷入昏迷。从发病到死亡,整个过程不到半个月。
据介绍,电镀、金属清洗等职业均可接触到氮氧化合物,其作为一种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对上呼吸道黏膜刺激作用弱,长期吸入会导致肺部器质性病变,该气体还会导致多脏器衰竭。
常见于制鞋、家具、彩印、眼镜等行业的苯物质,也引起过中毒致死事件。一名鞋厂打工者,刚开始仅表现为头晕,1个月后逐渐出现牙龈及皮下出血,时常全身乏力,被诊断为苯中毒。在死前的一年间,她一直处于危重状态,反复皮下出血及牙龈出血,随时会出现感染、败血症、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陈瑞生所长介绍,职业中毒致死事件多发生于无证企业,企业没为员工提供安全防护措施,也没有定期体检,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目前,我市对职业病的界定依据主要参照最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共有10大类132种职业病,但其中并未包含职业性的腰酸腿痛、颈椎病等。
当前法定职业病的定义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记者从我市多家综合医院获悉,新型职业病高发,如上班族长期伏案工作,引起腰酸背疼、颈椎病、鼠标手等。由于工作所需,办公室一族每天面对电脑进行视频作业,从而导致干眼症或眼部疲劳症状的不在少数。近年来,市疾控中心常接到来自教师、上班族等职业人群对自身职业病进行界定的咨询。
陈瑞生透露,职业病不仅需要法律的界定,对于上班族而言,也要注意防病,平时有针对性地锻炼,增强户外活动,也能有效防止颈肩腰腿痛。
因苹果门事件,正己烷这种冷门毒物一度成为关注焦点。从市疾控中心透露,今年,乐清一加油站员工,因长期吸入汽油挥发物,导致轻度中毒,正在申请正己烷职业中毒诊断。事实上,正己烷较多地使用在手机生产过程中的清洗程序。疾控专家建议市民,新买的手机最好彻底擦拭再使用。
2010年2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苹果供应商江苏联建科技有限公司违规使用正己烷溶剂代替酒精擦拭手机,导致员工出现头痛、头晕、四肢乏力等症状。此前,该成分主要用于橡胶、香水、制鞋、皮革、纺织、家具、油漆等生产过程,近年来正己烷作为稀释剂用于黏合剂生产或作为有机清洁剂使用。该成分属于典型的神经性毒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正己烷的毒害并不局限于职业病,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较常接触该成分,必须引起重视。陈瑞生所长解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擦拭清洗剂,通常含有正己烷成分,且它可能在电子产品中滞留一段时间。同时,居家使用的清洁剂也含有一定的正己烷,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机体。
据分析,正己烷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肌肉萎缩、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有感觉迟钝、站不稳、肌肉疼痛、肌无力等症状,如果该成分感染破损的皮肤,中毒的反应速度可能更快。
陈瑞生称,日常生活中正己烷的危害是隐性渐进式,人体必须有意识地避免这种化学成分的直接伤害,如使用清洁剂时需戴上手套,新买的手机,建议彻底擦拭后再使用,减少有毒成分进入人体。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电话:0791-86849032
来源网址